文/李靈修
歷史上罕有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及財赤目標,今次又明確強調明年將突破3%的「赤字紅線」,也使得本輪財策動向備受外界關注。在筆者看來,中央政府將繼續主動加槓桿、增發國債規模,通過擴大支出的方式解決內需不足的問題,「地方化債,中央投資」的經濟格局仍將持續。
3%的赤字水平一直被視為遵守財政紀律的基準線。追訴源頭,該標準來自歐盟1992年制定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作為入圍歐盟成員國的財政門檻之一。但事實上,各國的赤字計算方式不同,財政收支模式各異,設立統一標準毫無意義,歐盟現今也不再遵守相關條款。
地方重點解決化債問題
近年來,中國也曾階段性打破過3%的赤字紅線。如2020年在疫情衝擊下,財政減收情況較為嚴重,中央政府亦將赤字率提高至3.6%。新冠過後,財赤目標又重歸至3%以下。在地方政府層面,則長期秉承「控一般債、擴專項債」的財政理念,維持赤字率於較低水平。但由於可投項目稀缺、發債審批趨嚴,每年的專項債額度很難完成,同時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又非常大,最終導致隱性債務快速擴張。據財政部公布數據,2023年地方隱性債務達14.3萬億元(人民幣,下同)。
為應對上述問題,中央政府推出一攬子化債計劃,其中包括上月人大常委會批准通過的「一次性增加地方債務限額6萬億元」議案。旨在「隱性債務顯性化」的過程中,地方政府憑新債換舊債、用低息債換高息債、以長期債換短期債,通過「以時間換空間」的方式解決自身的債務問題。
考慮到本輪化債過程中,疊加土地出讓金與稅收的下行,地方政府缺少足夠資金進行投資,特別是部分省市過半的債務融資都用於還舊債,基建項目預算出現大幅下跌,這就需要中央政府主動加槓桿、擴大財政支出。提高赤字率的另外一個好處是,中央政府發國債再做轉移支付,地方政府的支配自由度更大,有利於緩解財政壓力。
從全球範圍來看,中央政府加槓桿的潛在空間也比較大。據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2023年末G20國家平均政府負債率118.2%,G7國家平均政府負債率123.4%,中國政府債務總額為85萬億元,負債率僅為67.5%。
中央承擔更多投資支出
與地方政府相比,中央政府的負債率也處在一個偏低的水平。至2024年底,中央政府債務餘額預計為34.4萬億元,地方政府一般債務餘額預計為23.1萬億元、專項債務餘額預計31.2萬億元。中央政府債務佔全口徑債務比例為38.7%。
今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調升赤字率,意味着中央政府未來將加大擴表力度。在10月12日的高質量發展記者會上,財政部部長藍佛安也明確指出,「中央財政還有較大的舉債空間和赤字提升空間」。
以當前中國經濟體量計算,1個百分點的赤字率約為1.3萬億至1.4萬億元的資金規模。若明年兩會確定赤字率為3.5%或4%,則分別對應為4.8萬億元、5.5萬億元的增量支出有望落地。
(來源:大公報B3:經濟 2024/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