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丁寧)北京是一座古老而神聖的城市,它擁有三千餘年建城史、八百六十餘年建都史,遼、金、元、明、清五個朝代在此定都;北京也是世界上擁有文化遺產和數目最多的城市,古蹟眾多,紫禁城、天壇、頤和園、圓明園、北海公園等都是著名的地標。我們都知曉現在的北京何等發達美麗,同時也會好奇百年前的北京是何模樣。一百零四年前(一九二○年),一位叫做漢茨·馮·佩克哈默的奧地利攝影師不遠萬里來到北京,記錄下那時的風土人情,這些寶貴的照片流傳至今,讓我們可以透過時光感受到百年前這個城市的質樸與浪漫。如今,佩克哈默關於北京的照片集結成「京城舊影:一九二○年代奧地利攝影家佩克哈默的攝影記錄」在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進行展出,展期至二○二五年二月二日,觀眾可以通過這些照片了解百年前背景的人文建築、城市景象、街頭風貌和老北京人的日常生活。
佩克哈默的攝影集中,展現了很多北京的歷史建築,可以看出他已經被這些雄偉的建築物以及背後的歷史文化底蘊給征服了,否則他怎麼會用攝影機一遍又一遍記錄下這些迷人的風景?比如有張照片,拍攝的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建築物之一——長城。「不到長城非好漢」,這是刻在中國人骨子裏的話,似乎每個中國人一生都一定要去一次長城,親眼目睹它的壯觀。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建築,是一座高大、堅固而且連綿不斷的長垣,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各國都爭先恐後修築長城,但是這時候的長城比較短而且斷裂,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開始連接和修繕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佩克哈默拍攝長城的角度,是從高處俯瞰,看到這蜿蜒而連綿的長城,心中一定也湧動着對古代中國人智慧的敬佩吧?
「京味」景觀引人入勝
佩克哈默還拍攝了許多張紫禁城、天壇、雍和宮和頤和園等的照片,這都是北京代表性的人文景觀,比如有張關於頤和園的照片,拍攝出了頤和園的秀美迷人。頤和園是清朝時期的皇家園林,是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風景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某些設計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園,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頤和園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它最突出的特色在於山環水抱的自然景觀和皇家氣派的宮苑建築的完美結合。比如在這張照片中,可以感受到頤和園山水和屋苑的巧妙融合,後面是高聳的山坡,前面是流動着的清澈的池水,中間是方正的房屋。看到這張照片的觀眾,一定非常想去頤和園走走看看,親身見證頤和園的迷人優美。
透過百姓觀察社會
除了建築,佩克哈默還記錄下了形形色色各行各業的人。比如這張照片拍的是民國時期的蒜販,民國時期的老北京城有很多走街串巷的商販,比如賣傢具用品的、賣金魚的、賣炭的、賣年糕的等等,他們挑着自己的貨物,走遍大街小巷,不停地招徠顧客,希望能賣出更多的東西,讓全家人的生活好過一些。佩克哈默定格下這些人的動作神態,如此的栩栩如生,彷彿在百年後竟能夠與他們面對面地互相注視着。
圖中蒜販舉着一把破舊的傘,嘴裏叼着的似乎是長煙嘴,身上斜背着一個放蒜的背簍,笑着注視着攝影師,他的額頭上皺起了三道褶皺,他的穿着非常破舊,顯示出生活給他帶來了很多的苦難,但是他的神態卻非常質樸堅韌, 有一種哲學的意味,生活雖然辛苦也會努力地堅持下去,那是中國人湧動在血脈中的堅韌和偉大。
這張博學僧人的老照片,拍攝了一個鬚髮花白的僧人,悠然自得地坐在房門口,戴着眼鏡在看一本書,他的神情如此輕鬆愉悅,可以感受到他對知識的熱愛,有趣的是他雖然戴着眼鏡,但是那副眼鏡明顯已經不管用了,所以同時他還要拿着一個放大鏡放在書前面,要用雙保險來看書。但即使要這麼麻煩,他也一定要看明白書上的內容是什麼,他的神情如此着迷,這是知識給他帶來的幸福。
一覽城市形態變遷
民國時期的北京處在新舊兩種文化形態之中,一方面中國還處在落後的封建社會中,出行還有人力車,但另一方面西方列強的入侵帶來了工業文明的衝擊,可以看到那時的北京正處在兩種意識形態的掙扎和較量中。從《人力車站》的照片可以看到,有很多人出門依然是通過坐人力車的方式,這也是當時民國時期特有的出行方式。而在照片中還能看到火車站正在修建中,一個嶄新的火車站即將出現在老北京城,呼嚕嚕的煙囪將給人們帶來新的出行方式上的改變。
京城舊影:1920年代奧地利攝影家佩克哈默的攝影紀錄
日期:即日起至2025年2月2日
地點: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馮平山樓1樓
(來源:香港文匯報A22:文化視野 202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