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現代人工作繁忙,壓力大,很多人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出現一些全身無力、胸悶氣短、失眠多夢、食欲不振、畏寒怕冷等「亞健康」狀態。排除器質性病變外,從中醫理論講,這些有可能是體虛發出的信號。而臨床最常見的虛證有四種,即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到底幾者有何不同之處?今集,《中醫點點談》邀請註冊中醫師張琛,教大家判斷你是哪種虛,以及如何改善體質,解決體虛問題!
陰虛與血虛之區分及症狀
張琛醫師指人體可以概括分為九類體質,陰虛是其中九類的一種。例如有寒底和熱底,當中平和質是最好的,既不寒又不熱。另外,還有痰濕、血瘀、陰虛和陽虛等體質。
就中醫而言,陰虛體質的主要特徵是手心腳心發熱,全身有燥熱的感覺。陰虛體質由於身體發熱,猶如壺內無水,乾鍋蒸燒一般,與身體的體液分泌不足有關。我們身體所有腺體分泌,例如口水腺的分泌、淚腺的分泌都不足夠。例如我們經常說這個女生很水潤,那個女生是很「乾」,為何女性在同一個年紀,但看上去她們的狀態卻不一樣,這就是反映體質的差別。
其實男女都會有出現陰虛的情況,陰虛的人體液分泌相對不足,導致經常有一種有虛熱的狀態,吃多了熱氣的東西,就馬上患口腔潰瘍、即刻上火及喉嚨痛,或者出現大便乾涸的情況。如果身體陰虛太嚴重的話,會導致身體容易發炎,血液會變得很濃稠,影響血管的彈性。
陰虛自然要滋陰,補陽氣太重的肉食,對於身體虛火大的陰虛體質來說,只會越吃越虛。如果有陰虛體質,要多吃點鴨肉、甲魚、銀耳、山藥等滋陰食物,同時遠離辣椒、花椒等辛辣佐料,烹飪時避免煎、炸、燒類做法。
中醫的血虛比西醫的貧血定義更廣
張琛醫師表示,中醫所講的血虛和西醫的貧血有所不同。西醫的貧血,是指血液出現一些問題或者檢驗出來的血色素比較低。但中醫來說,只要你出現面色無華、四肢冰冷、指甲變白及眼簾淡色等情況,都符合中醫所指的血虛狀態。
血虛是指體內血液不足,肢體、臟腑、五官、百脈失於濡養而出現的全身性衰弱的證候。常說的「面無血色」,就是形容血虛的人。血虛者面色發黃或發白,口唇顏色淡,常頭暈、失眠,由於氣與血有密切關係,故血虛每易引起氣虛,而氣虛不能化生血液,又為形成血虛的一個因素。此外,女士經量過多、婦科病、骨髓造血能力比較差、腸胃吸收異常、維生素B12不足又或者可能有免疫系統性疾病等,都可能會導致身體出現血虛的情況,如不正視處理,久而久之就會導致出現西醫所謂的貧血情況。
所以,中醫的血虛比西醫的貧血定義更廣泛。你在西醫檢驗正常,但在中醫的診斷中,只要你符合血虛的病症,就可以通過益氣、養血及補血的方法去改善身體的狀態,避免身體出現西醫所講的貧血。
不同的「虛」該怎麼吃?
張琛醫師指出,血虛和陰虛的食療完全不同,陰虛的進補食物是要以滋潤為主,要滋陰和潤燥。沙參、玉竹、麥冬、百合、淮山和桑椹等都是中醫所講的滋陰潤燥的中藥材,可以改善陰虛,幫助身體儲存體液。而當歸、紅棗、龍眼肉和阿膠等都有養血及補血的功效,適量食用有助改善血虛症狀。
想要進補,首先得辨別你的體質,再看食物偏向的性味,通過藥物、食物的偏性來平衡人體的氣、血、陰、陽,使人恢復健康,因此要先明白自己虛不虛?是什麼類型的虛?然後對症進補才能「錦上添花」。
氣血陰陽四大虛囊括了中醫中的各種虛症,很多時候都會夾雜,譬如氣血兩虛、陰陽兩虛、氣陰兩虛,有時病情沉重還會出現氣血陰陽俱虛的情況,我們應該記住這四種虛證,根據自己的體質,找出體虛的原因,再作針對性的治療和調理,慢慢的讓自己的身體不再虛,防患於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