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記者 湯嘉平)特區政府有意打造「留學香港」品牌,未來將進一步推進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香港科技大學校長葉玉如日前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要實現上述定位,科大會從擴容提質、國際視野兩方面着手,積極投放資源聘請教師、增加宿位、添置教學設備,同時科大在本學年(2024-25)取錄逾600名非本地學生,亦會循序漸進地進一步增加取錄人數,維持多元化的校園環境。
在擴容提質方面,政府早前公布的措施包括擴大八間資助大學非本地學生限額至40%。葉玉如表示,科技大學將循序漸進地吸引更多外地,尤其是「一帶一路」國家,以及內地學生來港升學,亦會積極投放資源聘請教師、增加宿位、添置教學設備等。
辦講座讓海外生認識科大
葉玉如進一步介紹,科大每年均會舉辦或參與不同地區的教育展覽和招生講座等活動,並會繼續前往「一帶一路」如東南亞及南亞等地區舉辦招生講座,以及走訪海外中學招生。今年4月,葉校長率領科大代表團到訪阿聯酋,與多所大學建立聯絡與開展合作,促進教育、研究和創新方面的合作。她續指,科大之後接獲不少當地學生查詢課程之餘,更成為本港首間成功招收三名獲政府獎學金贊助來港求學的當地大學生入讀,充分彰顯宣傳成效。
而自去年開始,科大團隊先後到訪東南亞國家如泰國、越南、印尼、馬來西亞,以及歐洲國家如英國、德國、荷蘭等進行招生工作,葉玉如亦曾出訪中東、韓國、瑞士等地,與當地夥伴交流並加強協作。與此同時,科大又聯同其餘七所政府資助大學前往印度招生,讓更多海外學生認識科大。葉玉如續表示,科大也積極與包括「一帶一路」國家的公私營機構商談合作,例如今年5月成為首間與印尼教育部簽訂協議的大學,吸納傑出印尼學生入讀科大。
國際生比例 八大中最高
持續多年的海外招生工作,令科大的學士課程國際生比例為八間資助大學中最高,逾半非本地生來自中國內地以外,包括美洲、東西歐、澳洲,非洲及亞洲其他地區。葉玉如表示,科大本學年(2024-25)取錄逾600位非本地生,亦會循序漸進地進一步增加取錄人數,維持多元化的校園環境。
葉玉如補充,科大去年更新推出國際化獎學金(Global Learners Scholarship)計劃,專為吸引「一帶一路」及其他較少來港就讀國家(如保加利亞、克羅地亞)的學生而設。對海外學生而言,他們最高可獲取全額學費減免及每年港幣六萬元生活津貼。
在其他軟硬件教研配套方面,葉玉如透露,未來幾年科大數個重點教學大樓、包括現正動工的「李家誠創科大樓」,以及兩座新研究大樓將會陸續落成,匯聚科研人才加入。此外,科大也在清水灣附近爭取更多的用地,冀望擴展大學發展的空間,並正積極籌建科大的「創新灣」。
科大亦十分歡迎政府在2024年施政報告中提到繼續資助大學推展更多宿舍項目,葉玉如表示,這不但可以照顧新增學生的需求,且舍堂生活可以豐富學生的就讀體驗,完善的支援配套及學習環境亦有利學生的全人發展。
教研實力方面,葉玉如表示,科大在教資會2020年的研究評審工作中(RAE),於多個領域取得最多被評為「世界領先」水準的研究工作,屬本地院校之冠,而教研人員亦屢獲殊榮,例如於2024年,一共有177名科大學者入選史丹福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年度影響力」榜單。
注重培養學生國際視野
要助力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除了要擴容提質,還要注重國際視野的培養。葉玉如表示,此舉一方面能令本地學生可以在國際化的環境下學習,與其他優秀海外學生相互交流,促進多元文化體驗,增強國際視野,另一方面亦可為香港策略性地吸納多元人才,加強本地發展動能,為實施國家「科教興國」戰略和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我們深信,國際化的環境更有利學生學習。」葉玉如認為,科大國際化的校園環境,亦能惠及本地學生,讓本地學生於日常校園生活及課堂中,結交來自不同國家的老師和同學,幫助同學建立跨文化交流技巧及國際視野,致力成為世界公民。「與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以及不同思考方式的同儕在課堂或不同的專題項目、比賽中合作,也可激發創意和多角度思考,這有助提高同學思維的廣度和深度,豐富學習體驗。」
築灣區網絡 加強人才產業科研合作
致力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的香港,是內地與國際教育界之間的橋樑。在與大灣區城市的合作方面,科大與多個城市達成合作網絡,包括人才、新興產業、科研等領域。
葉玉如表示,在跨學科人才培養方面,2022年9月,港科大(廣州)於廣州南沙開校,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創新型人才,促進內地與香港教育融合發展。
在新興產業方面,葉玉如表示,智能製造、機器人與自主系統、微電子與光電子、生物醫學工程等產業領域一直是佛山市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也是促進佛山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領域。於2019年,科大與佛山市就產學研開展合作,設立香港科技大學佛山智能製造研究院,助力佛山市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在科研方面,葉玉如介紹,科大於20多年前已在南山區建立了港科大深圳研究院,在生物醫藥及新材料等領域構建與內地機構合作科研的平台。而於2020年,科大在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成立了深港協同創新研究院,希望在創新創業及初創孵化等方面,進一步緊密結合大灣區產業發展的需求,支持科大社群在大灣區將大學的科研成果轉化落地。
此外,科大於2007年在廣州設立香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在資訊技術、智慧製造、新材料、節能環保與新能源及可持續發展與碳中和領域進行技術研發、檢驗及成果轉化等工作,研究院亦與政府合作,於2016年建立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南沙分中心,開放港澳及海外院校科研團隊使用,在材料化學、生物醫藥、工程機械模擬計算、氣候模擬與海洋環境、金融計算等領域開展科學研究。
將設立上海產教融合中心
葉玉如補充,合作網絡現已輻射到內地其他城市,例如在今年初,科大與上海徐匯區達成了合作意向,將共同設立香港科技大學上海產教融合中心,與上海在產教融合、現代醫學、STEM教育等方面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發展共贏。
葉玉如表示,未來,科大希望繼續發揮自己所長,繼續充當領頭羊角色,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各大學、各創科創業機構,積極實現科研成果的轉化。
多領域開發人工智能應用 致力科研成果轉化
新質生產力除了強調以創新作主導,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及生產力發展路徑,亦着重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發展。葉玉如校長表示,科大積極響應政府號召,籌劃本港第三所醫學院,將制定初步建議書,配合香港發展成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另外,科大從教學、研究及知識轉移三大層面,推動科技創新和轉化創科成果,並以可持續的發展方式推動新質生產力。
新學部培育藝術科技人才
面對全球人口老化,全球醫療健康需求日益增長,香港對醫療及生物科技人才的需求急增。葉玉如表示,科大很高興政府在日前宣布成立「籌備新醫學院工作組」,並計劃於今年內邀請有意開設新醫學院的本地大學提交建議書,從中選出合適的大學,落實籌備第三所醫學院。科大早於本年初表明有意籌劃本港第三所醫學院,並已成立不同的工作小組,收集相關持份者的意見並制定初步建議書,以響應政府希望增加本地醫療專業人才的願景,配合香港發展成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
在教學層面,科大作為香港首家積極鼓勵採用生成式AI的學府,設立了總額達1000萬港元的「教育及生成式人工智能基金」,全方位鼓勵教學人員善用AI,並已資助了13個項目。另外,科大早前正式成立香港首個「藝術與機器創造力學部」,致力培育能在藝術創作過程中活用AI和機器學習等尖端技術的藝術科技人才。新學部計劃在2025-26新學年提供四個研究生課程,涵蓋機器創造力、機器輔助藝術實踐、藝術管理,以及藝術與機器創造力批判性研究。
在研究層面,去年底,科大進一步設立了一所區內最先進的人工智能運算中心,大大提高了機器學習和複雜大數據模型分析的速度及能力,讓很多原本非常耗時,甚至人為不能解決的科研項目變得可行。科大已於多個領域開發了前沿的人工智能應用,包括阿爾茲海默症的早期風險預測、癌症手術醫學影像、預測腦癌患者接受治療後的進程和結果的AI模型等。
此外,在政府InnoHK資助下,科大於去年10月牽頭成立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發中心(HKGAI),旨在推動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在香港的研究和應用,並在「香港國際創科展2024」上展示了十項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和應用,包括「專家諮詢服務機器人」、「三維圖像內容生成」、「未來寫作助手」等。最近,HKGAI更將科研應用落實,包括研發出被譽為「港版ChatGPT」的「公務員文書輔助系統」,目前正於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內試用,下一步有望擴展至所有政府部門應用,最終目標是開放予全港社會使用。
籌建創新灣發展新型工業
在應用層面,葉玉如表示,科大積極拓展海外協作,單單在大灣區已擁有三個創業孵化基地,分別位於深圳、廣州和佛山,亦正計劃在上海、長三角等地建立更多的孵化器。她透露科大亦正與政府商討籌建創新灣,由大學牽頭,與業界攜手推動新型工業化發展,加快技術轉移過程,從而達至高效能、發展科大特有的新質生產力,將一流的研究成果落地轉化,惠及社會。
(來源:大公報A6:要聞 202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