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依據節氣時序,香港理應早已入秋,但是觀看香港的天氣,日間氣溫高企,晚間則較為清涼。冷熱交替,日夜溫差大,再加上燥氣漸盛,除了令人容易患上感冒外,亦會受到中醫稱之為「秋燥」的影響,出現鼻乾咽燥、皮膚乾澀及乾咳等症狀。
面對「秋老虎」來襲,我們又該如何應對才能力保健康不失? 我們該如何分別自己的體質及挑選合適自己的食療湯水來提升免疫力? 在日常生活和飲食上,有哪些地方要注意避免令體質受損? 今集,《中醫點點談》邀請註冊中醫師張琛為大家講解應對「秋燥」的良方,讓大家可以毫無難度,擊敗「秋老虎」!
氣溫變化大 容易「秋燥」上身
「秋老虎」是中國民間對其中一種天氣現象的叫法,原意是指如果立秋那天不下雨,之後的24天的天氣都會很熱。現引申意思指在秋季後期所出現的炎熱天氣。
立秋後的氣候特點表現為早晚較涼,中午依然炎熱,氣溫變化大。同時,天氣變得乾燥,人體容易出現皮膚乾燥、口乾舌燥等症狀,這就是所謂的「秋燥」。張琛醫師表示立秋過後,氣溫變化大,除了令人容易患上感冒外,亦容易「秋燥」上身,造成免疫力下降。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在中醫的理論當中,提倡秋冬應注重養陰護肺,以適應自然界陰氣漸生而旺的規律,從而為來年陽氣生發打好基礎,不應耗精而傷陰氣。所以,秋季養生貴在養陰防燥潤肺,故日常飲食宜以潤燥、護陰、養肺為準則,適當多食用滋陰生津潤燥類食材,以抵抗秋季的氣侯變化。
天氣炎熱影響健康 流汗反應身體狀況
立秋雖已過,驕陽仍似火。天氣炎熱影響健康,大家要多留意身體狀況,從中亦能夠粗略了解到自己的體質。
張琛醫師表示,香港的天氣一向比較熱,即使立秋過後,日間的天氣依然非常炎熱。當出汗太多時,會出現體液不足的情況,特別是本身患有糖尿和三高的朋友,血液濃度會增高。如果長期在高溫之下工作,一定要保持體液充足,否則可能會引發很多其他的疾病。
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汗出得太多,心的關聯體液便會少,心會變虛,導致有心悸的情況出現,夜晚會睡得不好。出汗太多,就是電解質流失太多,人便會虛脫,會覺得自己很累,所以出汗需要適可而止。
此外,在大汗淋漓的時候,切記不要立即吹冷氣。中醫認為此時身體的寒氣會透過毛孔滲入身體中,容易導致感冒、氣管敏感、周身關節疼痛、蕁麻疹甚至濕疹。
另一方面,汗多與汗少,亦要留意。這是身體作出的健康提示,如果天氣炎熱,你亦不會出汗,是因為你身體的散熱功能較差,或者體質比較寒或虛,亦有可能汗腺分泌不好,譬如濕疹的朋友,汗腺閉塞,天氣再炎熱都不會出汗。
養好脾胃肺腑 預防疾病入侵
中醫認為「脾喜燥而惡濕」,秋天理應是脾臟最喜歡的季節,但是為何有些人在秋天時,反而會出現脾濕及消化系統疾病? 張琛醫師指,這是因為我們在夏天時,沒有保養好,喝太多凍飲和吃太多生冷食物,傷了脾胃;再加上秋天的時候我們有「秋燥」,又傷了我們的肺腑。
秋冬季節,患有慢性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炎、慢性支氣管炎或哮喘的病人,如果在夏天喝了特別多的凍飲,而秋天又沒有養肺,在冬天時呼吸道疾病便會發作,痰會很明顯地增加。因此,日常我們必須要養好脾胃,增強抵抗力,以預防疾病入侵。
認識體質劃分 調養肺腑防病侵
就中醫而言,人的體質可以劃分為九種,分別為:平和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氣虛質、氣鬱質、血瘀質和特稟質。這九種體質類型各有特點,辨別清楚屬於哪一種中醫體質類型,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去預防該體質類型容易患的疾病,力求能做到無病防病及調理身體。
張琛醫師表示,多數健康的人都是寒熱夾雜體質,不同體質的人,「秋燥」傷肺的反應是不同的,而養肺的方法亦各有不同。「我們首先要知道是你的體質的是寒底還是熱底,有沒有氣虛或肺虛。」她舉例,若此人體質為寒底,必須要驅寒氣,除了吃潤肺的食物之外,亦要吃一些冬薑或核桃,一些偏溫性的食物,即是既要驅寒,又要加滋潤。例如百合、淮山、沙參,要混合一起去調理自己的身體。
另外,寒底的人四肢容易出現冰凍,可以經常搓手心,然後拍打上肢,令身體的血氣運行,包括拍打腳部。其實在秋天開始,我們便要調養肺腑,為自己的健康打好基礎。
另外,張醫師認為溫差大的時候,一定要保持充足的睡眠。「特別在秋冬,我們身體的氣血要收起來,節省一些用。如果過分去虛耗氣血,免疫力便會下降。」她認為秋冬一定要早睡,做「懶豬」,睡多些覺,保持自己的免疫力。如果很夜都不睡,身體很容易產生發炎,人便會有虛火,長遠來說,對血壓、免疫系統及內分泌系統都會產生影響。
天氣熱的時候,張醫師認為可以吃一些水分較多的水果,例如西瓜、柚子和橙,令身體可以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天氣很熱的時候,要避免吃榴槤,榴槤是「水果之王」,性質溫熱,多吃容易出現燥熱上火的症狀。不過可以喝羅漢果茶、花旗參或蜂蜜來清火。
食療小秘方
為讓大家可以增強免疫力和養肺潤肺,張琛醫師推介這款有補肺、益氣和化痰作用的湯水給大家飲用,特別適合現在秋天,有咳嗽、免疫力低的人士,且無論是小朋友、老人家或孕婦都可以飲用。
材料包括五指毛桃、北沙參、海底椰、南北杏、麥冬、乾百合和蟲草花。張醫師表示,中醫認為白色食物多入肺經,有助潤肺止咳平喘等,用以上的材料再加上豬骨或瘦肉,煲90分鐘便可享用,也可以直接煲水喝,對容易咳嗽、感冒、痰不清及喉嚨有異物等都很有效。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鄔茜、鄧奕晞、任青、Viki報道,主持:Viki;視頻拍攝:任青、鄔茜、鄧奕晞;導語:鄧奕晞;視頻製作:鄔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