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望賢、毛麗娟、郭若溪 深圳報道)走進騰訊濱海大廈36樓,會議室中傳出講課的聲音,各色課堂在此上演,熱鬧非凡,這裏便是騰訊學堂。成立於2007年的騰訊學堂,不僅聚焦公司內部人才的學習發展,2012年起還成立對外培訓團隊,面向夥伴企業分享騰訊經驗和能力。
「對於騰訊來說,業務和資金並不是最重要的,業務可以拓展和更改,資金可以吸引和調配,但唯有人才是不可替代的,人才是騰訊最寶貴的財富。」馬化騰這樣評價人才對於騰訊的意義。扎根深圳,掌握着行業前沿技術的科技巨頭,對人才有着非凡的吸引力。為了讓優秀人才更好地施展所長,「大廠」們紛紛成立「學堂」、「學院」,根據需求自主培養人才,甚至創新各種機制,持續激發人才活力。
騰訊通過建立開放、平等和尊重的文化,讓員工放心「大展拳腳」,並根據不同階段進行針對性培訓,提出了「輔導年」「飛龍計劃」和「潛龍計劃」等培養計劃。此外,騰訊還探索了「工作室創業模式」,為員工在內部營造創業環境。工作室有用人權、考核權、財務權、激勵權以及是否追加資源權,權限跟工作室成果和盈利狀態正相關,工作室出成果,公司會加力扶持,也允許試錯。這種模式令員工每天都處於一種創業激情的狀態。
以項目帶產業 企業孵化特色學院
作為全球領先的生命科學前沿機構,華大基因對生物領域創新人才需求尤為旺盛。2011年,華大學院成立,成為深圳市政府批准成立的首批特色學院之一。學院依託華大和國家基因庫的強大科研平台、重大科研項目和豐富科研資源開展創新聯合教育,倡導「以項目帶學科、帶產業、帶人才」的創新教育理念,致力於培養生物領域科研和產業發展的創新拔尖人才。
截至2024年9月,華大集團與中國科學院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東南大學等50所國內大學開展聯合培養,累計招收本科生、碩博研究生共3,548名。聯合培養學生主導及參與申請發明專利630餘項;主導及參與軟件著作權240餘項。
「人才引進與流動」 深圳居全國榜首
2022年深圳全球創新論壇上,青年科學家、結構生物學家顏寧宣布,全職創辦深圳醫學科學院,引發全球矚目。從揭牌到「去籌」不到一年,深圳醫學科學院便集聚超過70位年輕PI(Principal Investigator),驗證了深圳對人才的超強吸引力。
一份由深圳人才集團領銜發起並聯合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共同研究的《中國創新人才指數2023》報告顯示,深圳的創新人才發展水平連續三年穩居全國第三,僅次於北京和上海。在創新人才結構方面,深圳位列「技能結構」指標的全國第一,每萬人擁有R&D人員數連續三年保持第一;在創新人才效能方面,深圳以23.40萬件非發明專利授權數位列全國第一,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以137.9件穩居全國第二;在創新人才規模方面,深圳高居「人才引進與流動」指標的全國榜首,人口淨流入量表現突出。
深圳吸引人才系列政策
特稿|創新節點所需人才 在這裏都能找到
在港大物理系取得碩士學位、美國東部理海大學電機工程專業讀完博士課程,洪鵬達放棄了美國硅谷的工作,2017年回到深圳創立矽赫科技。這家智能光電創新企業聚焦半導體工藝和人工智能技術,相關產品和服務已在智能製造、智慧交通和智慧醫療等應用場景中得到應用。
在深圳,和洪鵬達一樣懷揣創新創業夢想在此扎根的青年人才從全球匯聚而來,目前全市各類人才超679萬人,高層次人才2.5萬人,留學回國人員超20萬人。「來了,就是深圳人」,深圳把對人才的渴望寫進城市標語中。開放包容的城市文化,一流的創新生態,讓這裏成為無數追夢者奮鬥的舞台,也為城市的創新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校企合作雙向賦能
洪鵬達說,在深圳,更容易招到創新環節上任一節點所需的人才。採訪中,幾乎所有的科創企業對此都持一致看法:人才是企業科技創新的關鍵資源,深圳乃至粵港澳大灣區營造的科創發展生態,以及開放的人才政策體系,有助於企業吸引和留住人才。
2020年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第三方支付龍頭企業移卡科技亦透過大灣區的發展優勢吸納大量所需人才。移卡科技副總裁付磊受訪表示,當前行業發展太快,技術已經不再是孤立的存在,企業越來越需要既具備技術前沿知識,又能理解業務需求、推動創新落地的高端的跨學科人才。「比如移卡科技業務,除了支付以外,還有商戶解決方案、到店電商等,都是圍繞商戶需求展開的,用到的技術除了支付相關的清結算之外,還需要AI、大數據等技術,這樣才能更好地支撐產品和業務。」付磊表示,大灣區的高校在培養科技人才方面做出了顯著貢獻,這些地區的高校不僅在學術研究上處於領先地位,還與企業緊密合作,開展了很多實踐性和創新性的項目。
不過他也坦言,真正的複合型、多元化、國際化高端人才依舊搶手,移卡目前除了在大灣區招聘科創人才,仍需通過全球招聘來補充相應的高端科創人才,才能更好地推動業務發展。
(來源:香港文匯報A03:文匯專題 2024/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