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記者 曾敏捷)香港首次發現恐龍化石,初步估計屬「白堊紀時期」的大型恐龍,最遠可追溯至1.4億年前,推測可能是蜥腳類恐龍或鳥臀類恐龍。漁護署昨天即日封閉發現恐龍化石的赤洲島,直至完成考察。
香港恐龍化石發掘研究,獲得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支持,兩地專家及院校未來亦會共同推展恐龍化石考察、發掘及研究。專家分析認為,香港或會發現更多恐龍化石,建議繼續發掘赤洲含古脊椎生物化石的岩層。
發展局昨日表示,恐龍化石將於周五起在香港文物探知館展出;古物古蹟辦事處將於今天下午舉辦講座,參與人士可率先觀賞恐龍化石。
恐龍化石發現地點是香港東北水域的赤洲島,屬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範圍。漁農自然護理署早前委託中國地質大學調查赤洲地質,並於今年3月發現岩層疑似含有古脊椎生物化石。發展局接獲通知後,隨即邀請古脊椎所的專家來港,聯同古蹟辦和漁護署人員,在6至8月期間到赤洲考察,並收集樣本。
料屬1.45億年前白堊紀時期
專家對樣本進行骨組織切片,並用顯微鏡觀察、用軟件分析後確認樣本屬大型骨骼恐龍化石,初步估計屬於白堊紀時期,即1.45億年前到6600萬年前的恐龍,並推斷恐龍化石有機會是蜥腳類恐龍或鳥臀類恐龍。推測是根據赤洲沉積岩地層年齡的上下限及與廣東省相似地層對比。
古脊椎所副研究員裴睿推斷,該恐龍可能是死後被沙石掩蓋,其後被大水沖出地表,然後再次被埋藏於被發現地點。由於發現的恐龍骨骼分布散亂,且破碎風化,在原地死亡後被埋藏的機會較低。
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蔣志豪表示,發現的恐龍骨骼化石碎塊的大小大概是50厘米,專家推斷可能屬於恐龍的肩膀或臀部骨骼。專家建議繼續發掘赤洲上含有恐龍化石的岩層,認為可能會發現更多恐龍化石。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昨日表示,今次發現恐龍化石,為香港古生態研究提供了新證據,意義重大。
化石周五起向公眾展出
為便利後續考察、發掘及研究,漁護署署長已根據《郊野公園及特別地區規例》(第208A章),即日起封閉赤洲島,除已獲許可的專家和相關人員外,任何人不得登岸,直至完成考察。違者可被檢控,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罰款2000元及監禁三個月。甯漢豪補充,赤洲島附近海域較大浪,考察時間需視乎天氣,暫時未知考察何時完成。古生物化石工作者龍德駿表示,研究石頭和化石的人深信香港是曾經有恐龍的,但一直沒有證據,因為沒有尋找過。今次的發現可令香港的歷史更豐富。
古蹟辦今天下午會在香港文物探知館舉行講座,由古脊椎所的專家講解中國的恐龍和恐龍研究,參與人士可於講座後率先觀賞香港的恐龍化石。該恐龍化石周五起於文物探知館向公眾展出。政府也會策劃展出化石的長遠安排,以提升公眾對古生物的興趣和知識。
發展局昨日與古脊椎所簽訂《關於深化地層古生物及史前時期遺址領域交流與合作的框架協議》,雙方在協議下首個合作項目是研究於赤洲發現的恐龍化石。甯漢豪表示,在此框架協議下,雙方將建立恆常機制,推進香港有關地層、古生物及古生物的研究和人才培訓。甯漢豪兩度感謝古脊椎所對本港在考古、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工作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