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愛美或着重健康的人士都經常嚷着要減肥,然而古語有云:「短長肥瘦各有態,玉環飛燕誰敢憎」,每個人對身型體態都有各自的衡量標準,到底肥胖可有客觀定義?
肥胖不只是外觀上的問題,更會引發多種慢性病,最常見的包括糖尿病、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癌症、退化性關節炎、睡眠窒息、脂肪肝及肝硬化等。世界衞生組織(簡稱「世衞」)早已將肥胖列為「疾病」,並把「超重」和「肥胖」清晰界定為脂肪過度積累的健康風險。研究顯示,肥胖人士患上糖尿病、代謝綜合症及血脂異常的風險,較體重正常者高出三倍。
根據世衞2017年的全球疾病負擔統計,每年有超過400萬人死於超重或肥胖相關疾病。若肥胖人士能成功減少體重逾5%,有助改善高血壓、糖尿病等與肥胖相關的疾病風險。在香港,根據衞生署2020-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結果顯示,15 至84歲人士當中有32.6%屬於肥胖和22 %屬於超重;以腰圍和腰臀比例界定為中央肥胖的比率分別為37.8%和35.4%。
如何診斷肥胖﹖
體重指標(Body Mass Index, BMI)是醫學上量度肥胖程度的指標,計算方法是將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公斤/米2)。 以亞洲成年人為例,體重指標超過23可視作超重,超過25即屬肥胖。
另外,脂肪在體內如何分布也會影響健康,而腰圍尺寸可反映腹部是否積聚過量脂肪,即是否屬「中央肥胖」。世衞建議男性及女性理想腰圍分別為少於35.5吋(90厘米)及少於31.5吋(80厘米),一旦超出標準,罹患心血管病及糖尿病的風險便會增加。
正確有效的綜合體重管理
「減肥」在任何時候都是熱門話題,不少有意減肥的人士都會盲目地跟隨坊間流行的方法,務求在最短時間內達到目標,卻忽略了使用的方法是否適合自己的體質。要有效管理體重和成功減肥,必須從多方面着手,包括控制飲食、恆常運動、改變生活習慣等。醫生會按個別情況為患者制定合適的方案,如患有嚴重肥胖症或與肥胖相關併發症的人士,或需接受額外輔助治療,包括藥物治療或外科手術。
常見減肥謬誤
1) 節食可以減肥?
我們每天從飲食吸取能量以供活動所需,多餘熱量會轉化為脂肪。減少熱量攝取並增加活動量,製造熱量負平衡,自然能夠防止脂肪積聚。但要減得健康,不可單憑減少攝取熱量而忽略營養的重要性,過度節食只會物極必反。原因是攝取的熱量不足夠應付基本新陳代謝,令代謝率下降,使人沒精打採,減慢熱量消耗及流失肌肉,不單止瘦不下來,甚至 「吃得少卻更肥」。
2) 運動愈多愈劇烈,減磅效果愈好?
研究顯示,要有效燃燒脂肪,心跳須達到最大心跳率的七成。如運動過於劇烈,只能鍛煉心肺功能, 卻不是最有效的燒脂方法。運動時間亦非愈長愈好,正常人進行一般中等強度的運動超過45分鐘,身體機制便會轉為消耗肌肉以提供能量,反而無法有效燒脂。
3)減肥產品真的有效?
坊間減肥產品多不勝數,但絕大部分均非註冊藥物,其安全及效果成疑,更有可能引致各種嚴重的副作用。衞生署曾對多種減肥產品進行化驗,發現不少樣本含有未標示或禁用的西藥成分,例如易引致心臟病發或中風的禁藥「西布曲明」(Sibutramine)、動物甲狀腺組織和利尿劑。
服用含甲狀腺組織的減肥產品會增加新陳代謝,加快熱量消耗,而達致體重下降的效果,但副作用包括心律不正、心悸、手抖、焦躁不安、 怕熱、失眠、月經失調等甲亢徵狀;利尿劑只能排走水分,製造體重下降的假象,無法減脂之餘,過量排水更會引致脫水及電解質流失,令血壓偏低、 心跳紊亂、腎臟受損,甚至昏迷。
目前香港註冊的處方減肥藥物可分為以下四種,各有優點及副作用,需先經由醫生了解患者的體質才處方,市民切忌自行購買。
4) 抽脂可以減肥?
很多人誤以為抽脂可以減肥,其實減肥和抽脂是兩回事:減肥是減少全身的脂肪,而抽脂只是局部抽走個別部位的脂肪,旨在改善體態而非全身減脂減重。若手術後仍然維持飲食陋習,吸收過多熱量,脂肪層只會再次積聚,徒勞無功。
近年已有各種減重及代謝手術,為病態性肥胖或有嚴重併發症患者提供持久、有效的減重方法,有助改善肥胖所致的身心問題。外科專科醫生可提供有關方面的專業資訊並提出合適的手術建議。
肥胖不單影響外觀,更是影響健康的其中一個元兇。若能持之以恆地控制體重,對預防慢性疾病有莫大裨益。
養和專欄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