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浩亮
在財政部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的一攬子政策中,「債」成為了頭號關鍵詞。幾項重磅措施,都與債有關。包括,擬一次性置換地方政府存量隱性債務;支持地方政府使用專項債券回收符合條件的閒置存量土地和存量商品房;發行特別國債補充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資本。
這直指當前經濟運行中最「急難愁盼」的問題。就以「一次性增加較大規模債務限額置換地方政府存量隱性債務」來說,是近年來出台的力度最大的化債措施,被財政部部長藍佛安稱為「及時雨」。
現代經濟體系中,政府部門債務已成為必不可少的支撐,借此籌集財政資金,廣泛用於應對經濟下行、維持部門經濟平衡、支持基礎設施建設、供給公共產品和服務等方面,並且是促進金融市場穩定和發展的重要資產。也正因此,政府債務需要謹慎防範和化解風險,一是合理控制規模節奏,二是加強運用效率效益。
9月上旬,國務院首次向全國人大報告債務「賬本」。至2023年末,全國政府法定債務餘額70.77萬億(人民幣,下同),其中國債30.03萬億,地方債40.74萬億。相比國債,地方債成本偏高,應對工具較少,償債壓力大。財政部此次出新招,對一些債務壓力沉重的地方而言,可謂久旱逢甘霖。此舉有利於優化政府債務結構,平抑債務風險,讓地方政府卸下包袱,輕裝上陣,集中精力發展經濟,兜底民生。
債務投向,也是重要「指揮棒」。財政部明確表態,支持地方政府使用專項債券回收閒置存量土地,以及收購存量商品房來用作保障性住房。這一方面可盤活資源,一方面緩解房地產企業流動性與債務壓力。從根本上來說,政府切實出手幫助房企解套、吸納風險,對於促進樓市止跌回穩、特別是穩定信心預期來說,是相當給力的。
而發行特別國債補充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資本,是時隔26年中央政府再度重啟這一工具。六大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是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也是維護金融穩定的「壓艙石」。國債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橋樑,通過國債注資,幫助六大行做大「本錢」,增強其信貸能力,間接向市場釋放「紅利」,推動經濟回升。
(來源:大公報A2:要聞 2024/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