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記者 余風)香港人口老化情況不斷加劇,現時65歲或以上長者人口已超過170萬人,佔整體人口超過兩成,當中不少長者需要他人照顧。按政府統計處於2019年至2020年進行的調查,53.4萬名殘疾人士中,65歲及以上人士佔51.6%;約180萬名長期病患中,有53.6%、即逾96萬為65歲及以上人士。
以老護老、以殘護老、以病護老、以老護病等家庭不斷增加,在缺乏支援下儼如「計時炸彈」。居於港島一公共屋邨的侯氏夫婦,便是典型的以老護老例子,年屆84歲的丈夫守護近90歲的妻子,年老體弱的妻子曾一度昏迷,險些需要消防員破門救援;侯伯是愛妻唯一照顧者,如他倒下去,妻子恐怕同時失救!侯伯建議房屋署專責小隊多巡查區內獨居長者或雙老住戶的情況,防止意外發生。
「年紀大出事獲救機會不高」
已退休多年的侯氏夫婦居於公屋單位,看似平靜的生活卻充滿危機感:「早前老伴(侯太)覺得暈,在暈之前按下一線通平安鐘,但及後平安鐘的職員呼叫她沒有反應便代為呼叫救護車,但因老伴鎖上大門,救援員不得其門而入,致電當時外出的我,表示要破門入屋。」侯伯憶起當時情景仍心有餘悸,幸好消防員來到時,侯太及時甦醒及開門,「家中的門才能完好無缺。」侯伯憶述這次可大可小的意外,猶有餘悸。
「年紀大出事獲救的機會不高。」侯伯談到兩老相依的生活,無限感觸。一直從事義工工作的侯伯慨嘆,之前曾在探訪時看見有長者躺在家中無人理會,那天他前往柴灣的公共屋邨探訪獨居長者並贈送福袋時,「(在獨居長者單位外)拍門及按鈴均無人回應,透過鐵閘見到一位婆婆躺在地上。」他直指以往得知房屋署有一專責小隊巡查區內獨居長者或雙老住戶的情況,惟近年卻不見有關小隊的蹤影,認為該署應繼續有關德政,「應該最方便是房署方面巡樓要留意一下,多留意有關長者的情況。」他又說人人只要多做一步,可以減少不幸發生。
慶幸鄰里願意守望相助
步入老年人人均有不少病痛纏身,侯氏夫婦也不例外。侯太患有認知障礙症及高血壓,便由相對病情不太嚴重的,只患有輕微糖尿病的侯伯照顧,兩老相依,確實存在一定壓力,「(有時)煲落水,她(侯太)在玩電腦遊戲,如忘了關火就很危險!」談到照顧妻子,侯伯坦言幸好附近有好鄰居,所謂遠親不如近鄰,「如我外出,只留下太太一人在家,便靠好鄰居買飯給她吃,煲湯給她飲,有事亦可按平安鐘(求助)。」中國人鄰里守望相助的美德,在人際關係冷漠的現代社會更顯得難能可貴。若有關機構能有系統地集合社區鄰里的力量,未嘗不是一個支援照顧者及獨居長者的新力量泉源。
守護愛妻近半世紀,回憶之前與妻子的種種往事,包括早年返回內地「長征式」的助學義務籌款、協助內地興建學校、幫助貧苦學生上學,每個侯伯希望實現的夢想,妻子都陪伴在側,他不介懷照顧妻子的辛苦:「我有一位好老婆陪了我大半生,這一生無憾!」現時他希望首要保持自己的健康,才有能力繼續照顧好妻子。
長者安居協會:須找出高危個案
「如果裝有平安鐘,也許(悲劇)可以避免。」長者安居協會主席錢黃碧君對於近年發生涉及照顧者的悲劇事件感到惋惜的同時,亦希望有需要家庭能及早安裝平安鐘,出事時能及時獲得救援。她表示社會福利署於2024年3月推行為期12個月的「地區服務及關愛隊伍─支援長者及照顧者先導計劃」(先導計劃),以荃灣及南區作為試點,動用地區服務及關愛隊伍(「關愛隊」)透過探訪或接觸,協助識別有需要的獨老和雙老住戶、護老者和殘疾人士照顧者等,並將有需要的個案轉介至社會福利服務單位跟進。而關愛隊亦會協助轉介有需要的長者及殘疾人士安裝及使用室內緊急召援系統(「平安鐘」)。她希望該計劃可以盡快擴展至十八區,積極聯繫有需要的家庭,提供關懷及資訊,並協助符合資格有需要的高危人士免費安裝平安鐘。
善用鄰舍互助 打造友善社區
錢黃碧君又提到現時雖然有照顧者支援服務,但需要加強宣傳令更多人知道及了解服務。她指宣傳方面可以從不同途徑,特別是在長者常收聽收看的電台和電視節目。另外,她說鄰居互助關懷亦很重要。若果每一個樓層或每一座大廈都設有樓長或層長,了解附近有需要的家庭,盡快及盡量提供援手,例如打電話慰問或定期上門探訪,可以盡量避免悲劇再發生。
此外,錢黃碧君又指出,治本的方法是要找出高危家庭,當中包括以老護老、以老護殘、以殘護老及以殘護殘等的家庭,她直指現時並沒有相關數字。除了利用人口普查方法外,她指房屋署及房屋協會職員、私人屋苑保安員也可以多加留意及找出有關家庭,並作多些問候和關心。政府政策和服務、社福機構的社工支援之外,也需要整個社會的鄰舍互助力量,打造一個長者友善的有愛香港。
長期住宿護理 平均輪候逾6年
照顧者壓力「爆煲」釀成慘劇時有發生,立法會資料顯示,本港有約180萬名長期病患者,惟資助院舍及日間護理服務供不應求,當中長期護理院(住宿)平均輪候時間達72.3個月,即逾6年。大公報記者日前採訪一個照顧者家庭申請照顧服務的過程。已婚有自己家庭要照顧的女兒,獨力難顧患重病、獨居的母親,想申請社區照顧服務,雖然得到社工積極回應,但要忍受漫長等待,一切服務仍是可望不可即。
「餓了數天」才算緊急個案
李太78歲的母親獨居公屋內,早前被確診末期癌症,身體日漸變差而且自理能力亦減弱。李太難以兼顧家庭與病母,早前聯絡母親居住地當區的社工,希望能獲得協助。李太表示有關社工詳細地查問李太母親情況,竟說:「因為本身你(李太)仍可以支援到(擔當照顧者角色),相關的機構服務就未必如此快!」該社工坦言,更緊急的情況才會加快安排,所謂的緊急情況是:「有些長者,我們(社工)發現他們時已餓了數天。」他又指因此有關服務緩急便有先後,及後他還補充類似緊急個案在區內大有人在。
九月仍在處理四月的申請
李太因照顧病重的媽媽,無奈暫時放下自己的家庭,聽罷有關社工回覆感到欲哭無淚,直言:「其實我要暫停我的工作,我另一頭家當沒有了,才能做這照顧者角色。」更無奈是,該社工雖指可以安排送飯及陪診服務,卻坦白補充道:「無論陪診及送飯,都要等!」他以送飯服務為例,「閒閒地都要等上近半年。」事後有關機構的社工致電查詢李母的情況時亦承認這一點,並說:「輪候人士好多,我們現在九月仍在處理四月的申請個案。」
需照顧的長者經社工面見及評估後,可申請社署轄下的長期護理服務,如合資格申請院舍及社區照顧服務,輪候送飯等相關支援的時間相對會縮短。然而,日間中心服務,該社工形容有點似上學,「即早上九點多送往中心,下午三、四點接回家裏。」李太質疑每日6、7小時的照顧是否足夠,「下午三、四點接回家?哪個家人不用上班可以去接長者?」有關社工又提醒如在一周前通知病人的覆診期,可安排義工一同覆診。李太的母親直言,過往亦有義工前來探訪,但義工卻較李母更年長,令人擔心能否勝任。
(來源:大公報A8:港聞 202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