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周傾芫)在4日盛大的「千人華服賀國慶」活動前夕,大公文匯全媒體採訪到四位身着華麗民族服飾的青少年。他們分別來自不同的學校和工作崗位,卻因共同的文化熱情而匯聚一堂,分享了他們與華服的不解之緣。
記者:您之前有穿過華服或民族服裝嗎?是在什麽場合?
呂鈺(妙法寺劉金龍中學):是的,我從小就開始學習民族舞,那時就穿過很多少數民族的服裝,比如苗族的服飾。後來在學校的各種活動中,我也經常穿着這些美麗的服裝表演。
記者:您認為穿着華服或民族服裝參加國慶活動有什麽特別的意義嗎?
孫寶怡(公務員):非常有意義。當我們與眾多演出者一起穿上這些服飾時,我感受到了強烈的民族認同感。這不僅讓我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也增強了我對祖國的尊重和自豪感。一千人同時穿着代表不同民族特色的華服,場面非常壯觀,也激發了我們認識民族文化的動力。
記者:您覺得這樣的活動對於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有什麽作用?
廖晧晴(循道中學):我覺得作用很大。通過報名參加這樣的活動,可以穿華服來慶祝祖國的生日,尤其是當看到這麽多青少年穿着自己的民族服裝,每個人都在發光發熱,這是一劑鼓勵的強心針。這樣的場景讓香港的青少年能夠認識到民族服飾的美,並在本地發揚光大。
記者:您想對觀看這次活動的觀眾說些什麽?
鄒錦榮(梁文燕紀念中學):我想對觀眾說,無論年齡大小,都很開心大家來關注中國的傳統服飾。這不僅僅是一種服飾,更是代表國民身份的一種認同感。我自己來自貴州,現在已經融入了香港社會。雖然多年前我不會講廣東話,但多年後的今天,無論是內地還是香港的青少年,我們對祖國的熱愛是相通的,絕對一樣的。
記者:您認為年輕人參與傳統文化活動的重要性如何?
呂鈺(妙法寺劉金龍中學):年輕人可以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將其融合到新的產品中進行推廣。同時,我們也可以通過與外國人的交流,展示我們獨特的歷史文化。比如在學校裏有外籍同學,當他們看到我們穿着具有歷史特色的華服時,都會讚嘆不已,說「好靚」!華服涉及很多種類,很多朝代,不同款式,令人嘆為觀止。此外,年輕人是橋樑,可以將中華文化推廣到全國乃至全世界。通過這樣的活動,亦可以消除不同代際之間的隔閡,年輕人可以和家裏的老人家有更多共同話題,拉近彼此的距離。
記者:您覺得香港在推廣華服和傳統文化方面做得如何?有哪些可以改進的地方?
孫寶怡(公務員):現在政府已經舉辦了很多傳統文化活動,例如中秋節在維多利亞公園的活動、手工藝活動、剪紙、做月餅活動等。我的建議是,可以讓更多非華語學生參與進來,因為他們知道的活動渠道不多,但其實非常感興趣。如果能夠增加更多的宣傳和參與機會,將會讓更多人了解並喜愛我們的傳統文化。
隨着採訪的深入,記者發現這四位青少年對民族文化的熱愛遠不止於表面的裝扮。他們的參與不僅僅是一種藝術表現,更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和尊重。當他們在活動中展示自己的民族服飾時,都彷彿在講述一個個古老的故事,讓觀眾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
在談到即將到來的「千人華服賀國慶」活動時,他們的眼神中閃爍着興奮的光芒,期待着與來自各地的同齡人一起,用華服展示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對他們來說,這不僅是一次展示自我風采的機會,更是一次傳遞文化自信的時刻。通過親身體驗和實踐,香港和內地、澳門的青少年,更深刻地理解了民族文化內涵,也讓更多的人了解並欣賞到這份獨特的文化遺產。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