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 記者 蘇榕蓉 福州報道)近年來,隨着閩台體育界交流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台灣體育教師選擇西進。他們帶來獨具特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打造閩台體育特色交流項目,在大陸闖出一片天。被稱為「圓滿大叔」的台胞康永明曾是台灣新竹市香山高中的英式橄欖球隊教練,去年底赴福建省福州市發展。上月,他踏上人生新征程─成為福州外語外貿學院的一名體育教師。康永明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心安之處即是家,人生下半場想在福建推廣橄欖球運動。未來他計劃成立並帶領英式橄欖球校隊,讓這項充滿激情與團隊協作的運動,成為聯結兩岸青少年的橋樑。他希望未來兩岸的體育交流更加熱絡,讓兩岸的民心走得更親更近。
「圓滿大叔」是康永明的外號。「我希望自己的人生圓滿,也想幫助別人實現圓滿人生。」今年46歲的康永明擁有20年的執教經驗。在台任教期間,曾帶領台灣U20青年代表隊榮獲亞洲橄欖球青年錦標賽亞軍,也曾榮膺台灣地區橄欖球貢獻獎。家有賢妻,兒女雙全,但是康永明不甘於一成不變的生活。他說:「我想跳出舒適圈,迎接人生的無限可能。」機緣巧合之下,康永明結識了福建省橄欖球協會會長吳露生,在他的熱情邀約下於去年底走訪福州。
看好大陸體育市場
在福州,康永明多次觀摩當地隊員的訓練,很欣賞和認同隊員們身上的那股熱情和幹勁。他說,橄欖球運動在台灣起步早、普及度高。在福州雖然這是一項小眾運動,但隨着近年來的推廣普及,橄欖球運動在校園愈發受歡迎。在他看來,這也意味着機遇。通過一周的考察,康永明對大陸的體育市場充滿信心,「大陸是發展體育事業的大舞台,閩台同文同種,語言習俗相近,因此我和家人決定在福建開啟『人生的下半場』,希望能為福州的橄欖球事業盡一分力。」
目前,福州已發展成為大陸校園橄欖球建設的典型示範,近60所學校常態化開展橄欖球項目。在福州期間,康永明相繼走進福州大學、福州華威高級中學等學校推廣橄欖球運動。「跑起來」「不要留在原地」……在校園戶外體驗環節中,康永明一手抱着橄欖球,一手向身邊的隊員快速揮舞着,中氣十足的聲音在球場迴盪。同學們在他的指導下奔跑、傳球、接球、達陣,盡情釋放着青春活力。短短八個月時間,康永明已經訓練了上百名大陸學生,讓他們感受到橄欖球帶來的快樂和挑戰。康永明表示,橄欖球運動不僅能達到強身健體的效果,還可以推動人際互動與合作。
兩岸球隊結對交流
不久前,康永明有了個新身份:福建省橄欖球協會橄欖球校園推廣顧問。在康永明的牽線下,在福州市8月舉行的「第十二屆海峽青年節·第九屆海峽兩岸(福建)青年英式橄欖球交流賽」上,台灣桃園市立石門中學首次跨海而來,並與福州市倉山區金港灣實驗學校橄欖球隊結對交流。康永明曾教過的學生劉大誠、葉照祥,也上場與大陸球隊競技,為兩岸橄欖球交流打開了更廣闊的空間。 「橄欖球有一個傳統,在比賽結束術語『No side』響起後,場上雙方需要握手,屆時無論勝負,只有朋友。我相信這項運動會讓兩岸青少年在交流交往中越走越近,希望把橄欖球運動傳統和精神帶給更多學生。」康永明說。
去年9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提出,支持閩台兩岸開展青少年特色體育項目合作等。在政策利好的加持下,康永明充滿期待。上月開學,康永明教授大學二年級趣味腰旗橄欖球的體育必修課,一周16個課時。同時他計劃赴台挑選一批橄欖球好苗子,組建一支閩台融合的橄欖球隊。
康永明認為,目前,台灣「少子化」嚴重,橄欖球運動的土壤越來越貧瘠,但是大陸擁有廣闊市場,他呼籲更多台灣體育界人才赴大陸發展,在奮鬥中體會那種在更寬廣舞台發揮才能的成就感,那種學以致用、創造價值、受到肯定的榮譽感。
衣食住行享便利 全家移居福州
台胞康永明定居福州後,除了感受到福州橄欖球愛好者的熱情外,福建的利好政策也讓他很心動。「福建省正在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從日常生活到就業工作再到同等待遇,相信它為台胞推出的各項支持政策,都會幫助我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越來越便利。」受訪中,康永明驚歎於福州的辦事效率。他去年底剛「登陸」時,用一周時間就辦好了台灣居民居住證,還申請了海峽銀行卡和台胞公寓的過渡住房,享受了三個月的免費住宿。
在福建省橄欖球協會、福州市青年創業促進會的幫助下,康永明結識了福州各行各業的人士,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溫暖與包容。7月初,他把家人從台灣接到福州工作、生活。兩個孩子屆時將入學福州倉山區金港灣實驗學校的七年級和一年級,妻子王怡文將從事美妝服飾電商行業,一家人都對福州的生活充滿了期待。
康永明說:「這些年大陸飛速發展,希望我的孩子在大陸也能開拓寬闊的眼界和格局。剛到福州,女兒就參加兩岸福馬夏令營,很快結識了大陸第一個好朋友。兒子參加了青少年無人機交流賽,獲得了二等獎,大家都收穫滿滿。」康永明已逐漸融入當地的生活,直言來大陸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尋根謁祖 歸屬感油然而生
台胞康永明除了在福建推廣欖球,也不忘尋根謁祖。他說,小時候常常聽父親說康家的「根」是在海峽對岸的廈門,這份血脈相連、靈魂相依的故鄉深情深深埋進了他的心底。多年來,他一直很想回廈門,看一看家鄉的風景,嘗一嘗家鄉的美食,見一見家鄉的親人。今年春節前夕,在兩岸友人的協助下,康永明踏上了尋根謁祖之旅,終於找到了位於廈門同安洪前箱山的祖籍地。
談及此次尋根經歷,康永明熱淚盈眶。當站在家鄉的土地上,看到祖先們生活的地方,他心底的歸屬感油然而生,「原來,我的根就是在這裏啊!」聽到大家介紹在宗祠上的祭拜禮節遵循着相同的古法,康永明感慨閩台兩地文化習俗上的淵源。康永明告訴記者,此次踏上祖輩生活過的土地,心之相繫、情之交融的團聚,既替82歲的父親圓了「歸鄉夢」,也圓了很早就植根於他心中的「尋根」心願。
康永明計劃,明年過年期間將攜妻兒前往廈門同安開啟尋根之旅,探本溯源,「相信屆時一家人親眼看到家族宗祠,聽到鄉音,肯定非常激動。」康永明說,台灣有句話叫「食果子拜樹頭,食米飯敬鋤頭」,意思就是要「飲水思源」。在康永明看來,兩岸本是同根同源,有着無法割捨的親情。「無論過了多少年,我們的根一直都在這裏。」他希望孩子們都能夠明白自己的來處,這也是他堅持尋根謁祖的初衷。
(來源:大公報A16:兩岸 2024/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