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政府自2022年8月起展開「打擊衞生黑點計劃」,以改善全港環境衞生。儘管兩年來移除超過680個衞生黑點,但整體數目不跌反增,截至2023年12月底,已上升至 738個。大公文匯全媒體近期追查全港多個衞生環境惡劣的地點,當中有公眾地方未有被列入衞生黑點名單之內,記者經調查後發現,背後存在更複雜的社會議題,值得大眾思考。
過往,大公文匯全媒體會定期檢視本地衞生黑點的情況。早前收到讀者投訴,指太古坊附近出現大量垃圾和雜物堆積,情況持續多時,質疑政府部門未有正視,解決問題。記者翻查記錄,留意到該處明顯是公眾地方,若然讀者投訴屬實,理應被列入衞生黑點。
【露宿者引發衞生問題 周邊居民苦不堪言】
為查明真相,記者到場了解情況,發現一名中年婦女在天橋底部的公共空間生活,並擺放手推車、紙箱、發泡膠箱、鐵罐、麻袋等雜物,部分甚至霸佔行車路,阻礙交通。據記者觀察,該名女士幾乎睡覺、吃飯,都會在同一處地方,導致有不少生活垃圾和食物殘渣遺留在現場,產生異味。除此之外,受雨季天氣影響,她堆積的物品亦經常被大雨淋濕,容易滋生蚊蟲。
附近商戶葉女士向記者表示,該名婦女至少在鰂魚涌露宿六至七年,最近兩年更加搬到濱海街對出的英皇道,堆積越來越多垃圾,影響周邊社區。她補充指,女露宿者可以正常對話,而且有許多人定期探訪,關心需要,但遺憾的是,似乎沒有取得任何明顯的進展,「就係唔知道係咪佢唔願意」,期望政府部門或社福機構可以盡快安排住所,幫助該名露宿者。
亦有商戶抱怨,情況持續多年,影響生意。商戶呂先生在附近經營藥房,提及政府部門已非常勤力,每星期至少清理一次,惟職員離開後,女露宿者又會將垃圾推回原位,阻塞行車道。他苦言,「大大話話長達十年」,認為部門解決不到的話,圍封是迫於無奈的選擇。
市民張先生居住鰂魚涌二十年,形容該名女士露宿英皇道附近多年,即便有政府部門主動處理,仍然未能解決問題,例如,垃圾依舊滋生老鼠、蟑螂。他認為,該名女露宿者經常搬到不同位置,避開政府管理範圍,令到部門可以做的,實在有限,建議當局考慮圍封天橋底部的公共空間。
【未列入衞生黑點 事涉露宿者多部門「踢皮球」?】
記者曾嘗試接觸女露宿者,詢問多個問題,例如,有否收到投訴、會否認同堆積垃圾影響居民等等,但對方解釋,該批雜物並非垃圾,而是「泥頭」。 或許,出於反感,女露宿者其後大叫,要求記者盡快離開,不要打擾其生活。
據不願具名的人士向記者反映,女露宿者本來與家人同住,惟有收集和存放雜物的特殊癖好,最終引起親人反感,被迫離開住所,流落街頭。遺憾的是,記者未能向女露宿者求證,無法判斷消息真假。
而事實上,露宿者問題是較敏感的社會現象,記者除了整理周邊居民和商戶提供的訊息之外,還去信各個政府部門了解事件。
食物環境衞生署表示,該處的雜物屬於街頭露宿者隨身物品,署方一直關注該名露宿者引致的環境衞生問題,又提到近日聯同相關政府部門進行跨部門聯合行動,收集和清理露宿者自願棄置的物品和廢物及清洗街道,以改善環境衞生。署方續說,露宿是複雜的社會問題,部門在各自的政策範疇下各司其職,保持緊密合作,共同處理露宿者長期佔用公眾地方造成的阻塞、環境衞生和治安等各種問題。
社會福利署也形容,露宿是複雜的社會問題,涉及不同政策局及部門的工作範疇。署方有資助非政府機構營辦三隊露宿者綜合服務隊在日間及深宵進行外展探訪,主動接觸露宿者,了解露宿原因,又會按其實際需要及接受服務的意願提供綜合服務,包括輔導、服務轉介、短期住宿,以及申請經濟援助等。署方有協調服務隊及相關服務單位進行多次外展關懷探訪,以了解該名露宿者的福利需要及提供支援。除介紹福利及支援服務(包括住宿服務)外,亦勸喻她注意個人安全、環境衞生及避免在公眾地方堆積雜物。
民政事務總署則提到,東區民政處(民政處)一直關注區內的環境衞生情況,並會定期透過東區地區管理委員會,與相關政府部門討論和跟進區內有關情況。雖然有關地點不屬於民政處的管轄範圍,但民政處曾多次統籌相關政府部門進行跨部門聯合清理行動,以改善該處的環境衞生。
另一方面,雖然圍封橋底空間並非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但記者出於有居民及商戶提出相關建議,依舊去信各個部門查詢。路政署指,負責維修保養位於太古坊近濱海街的行人天橋(結構編號:HF88),惟天橋底空間不屬行人天橋的一部分,署方並無任何角色,又建議記者向相關部門查詢橋底空間的事宜。
至於最有可能負責土地管制的地政總署,就只是回應:該地點屬公共地方,環境衞生問題屬相關部門的範疇,未有正面解答記者的疑問。
【議員倡成立收容設施 集中處理特殊個案】
東區區議員丁江浩表示,該名女士長時期流浪街頭,一年四季「無遮無掩」,居住情況絕不理想。過去,已有幾個政府部門和社福機構接觸個案,惟對方拒絕受理。他又提到,鰂魚涌關愛隊自成立以來,已十分重視個案,並且多次探訪,贈送食物和生活必需品給該名露宿古,期望關懷的同時,亦能同對方建立聯繫,取得信任,最終尋找合適居所。
丁江浩又說,社會存在不少類似的特殊個案,有不受歡迎的習慣或癖好,而且當事人不喜歡居住約束較多的地方,如老人院等。他建議,政府除了設立跨部門平台處理有關露宿者的投訴之外,還要成立類似中轉屋的設施,集中處理特殊個案,給予專業的健康和情緒支援。
不可否認,露宿者是個複雜且敏感的社會問題,倘若處理不善,很可能帶來欺壓弱勢社群的不良觀感。當許多人批評香港人情冷暖,政府未有正視露宿者的訴求,但記者從多名人士的回應中得知,過去幾年有不少政府機構和地區組織嘗試接觸該名女露宿,提供支援。無奈的是,對方似乎未有理會住宿服務的轉介。當社會面對如此特殊的案例,而且情況持續數以年計,對鄰近社區產生負面影響,部門要如何在保護居民福址和尊重當事人意願等議題上取得平衡,實屬不易。
【積弊不除 影響「打擊衞生黑點計劃」社會觀感】
當露宿者堅持露宿,影響環境衞生,蟑螂老鼠橫行、異味熏天、雜物阻街,社會又該以什麼方式處理這類特殊個案?
當一個問題存在數年,甚至有機會長達十年或以上,政府部門和社福單位選擇尊重當事人意願而忽視其他居民的權利,任由露宿情況繼續發生,並花費公帑清理,遷就一個人的特殊行為。如此「斬腳趾避沙蟲」的做法又是否合理? 相信公眾自有公論。
即便該名露宿者有什麼難言之隱,但無可否認的是, 濱海街對出的英皇道確實存在環境衞生問題,也令人誤以為「打擊衞生黑點計劃」未能發揮作用。
「打擊衞生黑點計劃」打正旗號,由政務司副司長帶領,社會對此自然抱有很大期望。除了黑點不跌反增之外,部分難以處理的衞生問題亦有更複雜的問題成因,例如,該路段屬私人土地,業主消極地打理環境衞生;又例如,本次太古坊露宿者案例屬於社會現象,政府未有將該處列入正常的衞生黑點範圍又似乎合情合理。無論原因為何,若然當局未有正視,最終也只會同樣影響「打擊衞生黑點計劃」的社會觀感。
究竟聲稱已消除的衞生黑點情況如何?未列入衞生黑點名單的如何應對?下一集報道,我們將繼續探討。
■ 大公文匯全媒體深度報道・衞生黑點追擊系列之一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袁由報道;視頻攝製:羅平、任青、Sunny、周楎、福瑞士;旁白: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