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秋北
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專題視察組考察河南,9月4日從香港西九龍出發,乘坐高鐵抵達鄭州,全程不超過7小時。視察組由三十多位全國人大代表組成,參觀了嵩山少林、龍門石窟、洛陽大河薈(中國首部數字行浸演藝——《尋跡洛神賦》演出所在地)、紅旗渠紀念館、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河南博物院、黃河文化公園、哈爾濱工業大學鄭州研究院、河南省科學院和科技企業(包括新型電子材料和光電顯示材料)等。
河南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河洛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和起源之一。洛陽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也是農耕文明的起點。河南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我國最早的文字就是在安陽西北郊小屯村「殷墟」發現的。看歷史文化,進一步提升文化自信和愛國情懷,看歷史文化如何與中國式現代化和新時代相結合,推動當地高質量發展,特別是旅遊文創發展。在洛陽大河薈觀看《尋跡洛神賦》,利用AR、VR、裸眼3D技術,展現河洛歷史文化,讓我們能穿越千年去感受古都洛陽的繁華盛世和萬家燈火。這充分展現了如何利用好科技與歷史文化,既能說好中國文化故事,也能促進旅遊文創產業升級和發展。香港政府也應考慮多利用創新科技,推動本港旅遊資源升級轉型。
考察洛陽也讓我非常難忘,這是極具意義的尋根之旅。白馬寺是佛教在中國、東亞、東南亞乃至世界的「釋源」、「祖庭」,可以說佛教是在中國落地後才傳遍世界、發揚光大,也足證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和感染力。我們所說的文化自信,就應充分認識、學習、包容、推廣、發揚,白馬寺的歷史就充分體現中華文化的強大包容性和生命力。
「一座洛陽城,半部中國史」。洛陽二里頭夏都遺址,是青銅時代早期遺址,當地稱為夾河灘,夾在伊河和洛河之間土地上。該處有最早的道路系統(如井字形城市主幹道)、宮城建築群和青銅禮器群,展現了古代中國典型的社會制度。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還特別運用了3D裸眼成像技術,展現二里頭遺址整體面貌,活靈活現地展現二里頭文化底蘊。在嚴謹的考證下,二里頭文化代表着夏商周三代文明,也體現了中華文明五千年延綿至今的強大生命力。中華文明更可上推萬年是世界最早,這是世上絕無僅有,是唯一、沒有之一。中華民族和文明在近代經受滅頂之災,幾乎亡國滅種,這是世界文明之災,也是海盜文化惡行。所幸中華民族有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天不能死地不能埋。夏朝在西方「文明」,以至一切精神物質出現前就在華夏大地建中立極,我們不能不為之驕傲自豪,今天的中華兒女絕對不能再受海盜蠻族國家所蠱惑和侵略,今天的中華兒女更應繼承弘揚中華優秀歷史文化,為中華民族和人類文明再創輝煌!
隋唐時期,洛陽城是內陸河運物流中心,大運河也在此交匯。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是隋、唐、五代和宋代宮城遺址核心區域,當中的明堂和天堂最為著名。2010年徐克的《狄仁傑之通天帝國》,通天浮屠的原型就是天堂遺址。天堂遺址是隋唐洛陽紫微宮內最高的建築物,是武則天興建的禮佛堂。隋唐時期,洛陽城是全世界最繁華的國際大都會和世界性政治中心。現在,我們正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看到當年的盛世更讓我們堅定相信,中華兒女在經歷了百年屈辱後,必奮發圖強、實現偉大復興,我國也將成為現代化強國。
河南也是英雄地,誕生出河南紅色精神,當中包括我們在紅旗渠紀念館所感受到的紅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正是這種精神,讓河南的創新產業得以發展和壯大起來。
2022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到陝西延安、河南安陽兩地考察,提到要「發揚延安精神和紅旗渠精神」。習主席在講話中提到「紅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脈相承的,是中華民族不可磨滅的歷史記憶,永遠震撼人心。年輕一代要繼承和發揚吃苦耐勞、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摒棄驕嬌二氣,像我們的父輩一樣把青春熱血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也就是一兩代人的事,我們正逢其時、不可辜負,要作出我們這一代的貢獻。紅旗渠精神永在!」正是這種精神,催生出河南的創科產業,發展自己的新材料和新能源,自力更生,生產出可替代進口的國產產品。變革要能成功,關鍵在於背後的精神。香港要進一步創新和變革,更要學習紅旗渠精神,摒棄驕嬌二氣,不負青春,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推進香港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貢獻國家和香港,成就自身事業。
(作者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立法會議員、工聯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