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 記者 李昌鴻 深圳報道)香港從一條漁村到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都是從一次又一次的蛻變而來,「識變、應變、懂變」可謂已經深藏於香港的DNA之中。香港經濟目前又處於一個經濟轉型期,再次企在「怎樣變」的十字路口。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與實踐研究所所長肖耿近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習近平主席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今年內地宏觀經濟不斷調整和優化,為香港的經濟發展創造許多有利條件,香港可以充分利用本身金融業及「聯通國際」的優勢,推動北部都會區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和國際的互聯互通,將北都區建設成為「大灣區國際合作超級特區」,借助深圳的力量實現香港產業升級及經濟轉型。
肖耿早年留學美國,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加入香港大學,曾任經濟金融與公共政策領域教授,並曾擔任香港證監會原主席沈聯濤的顧問及研究部主管。長期在香港從事經濟金融工作,肖耿對香港為國家作出的貢獻記憶猶新,香港的非凡成就也是從不斷的蛻變而來,「由一條漁村,乘着國家改革開放的東風,發展為國際自由貿易港,大量的海外訂單、出口產品、供應鏈、物流等均通過香港完成,把中國製造產品銷售到歐美等地,海外零部件和原材料通過香港進口到內地;再到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股市融資彌補了早期內地金融業不發達的弱點,為內地快速實現工業化、城市化等作出非常大的貢獻。」
「超級合作特區」疊加深港優勢
他指出,受近年地緣政局變化影響,香港的金融業和經濟又面臨新的選擇。他認為,香港的北都區又可以成為深港經濟融合、再度充分發揮香港金融業優勢的新抓手。肖耿大膽地建議,香港可以在北都區劃出與深圳接壤的一塊區域(大河套區域),建立「大灣區國際合作超級特區」,並以「香港境內關外─深圳境外關內」的方式運作,在「超級特區」引入深圳水電、人力等要素資源,以降低北都區建設與運營成本,便利「超級特區」與深圳之間貨物與人員跨境通行,資金與數據則可以通過數字技術進行跨境精準監管。
「上述『超級特區』可將深圳與香港的優勢進行疊加。」肖耿表示,香港回歸祖國27年來,一直實行「一國兩制」,「『一國兩制』當然要堅持,但是不妨礙制度創新,特別是香港對內地開放與合作要有所突破。」
肖耿表示,深港之間是緊密的互補關係,深圳產業資源豐富,空間很大,人力資源、水電和煤氣都很豐富,又較香港便宜,而香港地理空間與人力資源有限,產業空洞化,目前主要行業集中在金融、地產和專業服務。為此,他建議「大灣區國際合作超級特區」發展先進製造業、研發創新、旅遊消費等,突破現今的深港兩地海關、邊檢等制度障礙,實現無需過關檢查的便捷人員、物資跨境流動,吸引大量海內外企業、人才等前來發展,借助深圳的力量實現香港的產業升級及經濟轉型。同時內地客南下消費更便捷,人流大增帶動香港旅遊和消費;而海外投資者到「超級特區」就可以接觸到內地各種企業與消費者,這將推動香港金融業,包括銀行、證券、保險和專業服務等業務發展,有利大幅增強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制度創新兩地先功能同城化
深港兩地距離非常近,從中環到深圳市中心僅約50公里,也是半小時多些的車程,以目前大量香港市民到深圳消費的情況來看,深港已有明顯的同城化趨勢。肖耿建議,在堅持「一國兩制」前提下,兩地先把城市功能進行同城化,方便企業跨境配置資源,用好香港有比較優勢的開放與市場化制度和深圳的產業優勢,通過雙總部機制實現高質量發展。「大灣區國際合作超級特區」可以與深圳前海、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等實現企業跨境雙總部運作,在深圳的第二總部可以委託香港監管機構按香港法律與監管條例管理,方便香港註冊企業更好地利用兩地優勢高質量發展,將有利企業更好利用兩地優勢來配置生產要素,來發展國家急需的新質生產力和科技創新。與此同時,它也可以幫助深圳吸引國際企業、人才及資金在深圳發展國際業務。
香港與內地近期金融創科合作概況
2024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與香港金管局簽署《關於開展內地─香港跨境支付互聯互通的諒解備忘錄》,為兩地開展跨境支付互聯互通奠定合作框架。
2024年1月:特區政府公布,釋出河套合作區香港園區南端約5公頃用地進行港深創新及科學園第一期第一批次五座大樓的建造工程。首三座大樓由2024年年底開始陸續落成。
2023年11月:中國人民銀行、香港金管局及澳門金管局共同簽署備忘錄,同意把人行的「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香港金管局的「金融科技監管沙盒」和澳門金管局的「創新金融科技試行項目的監管要求」進行聯網對接。
2023年3月:港深兩地簽署《關於全面推進深港科技創新合作的安排》。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蔡競文
離岸資產存放要地 港地位無可替代
國家大力發展「金融強國」戰略,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使其成為國家實施「金融強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談到在「金融強國」戰略中香港扮演的角色,肖耿指出,目前內地發展面臨兩大挑戰,分別是地緣政治不確定和技術創新高度不確定,由於香港擁有巨大的金融優勢,可用市場化手段降低和分散科創企業的風險,「現在市場中有100家企業做創新,可能99家會失敗,只有一家獲得成功,但是市場化融資化解了企業發展的風險。」
市場化手段化解創科風險
他說,美國本世紀初大力發展互聯網和現在發展的人工智能都是吸收了大量市場投資,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機制。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對內地大量科創企業吸引力非常大,也是幫助他們獲得融資化解風險的重要中心。
儘管近年香港經濟和金融業在地緣政局下受到一些影響,但肖耿認為,香港的優勢仍是亞洲區內城市無可比擬的,香港背靠祖國龐大的腹地,是內地離岸資產存放要地,是內地企業「走出去」和外資「引進來」的重要「超級聯繫人」。從金融體系規模看,香港是金融資產為主的離岸金融中心城市,其地位是任何地區都無法替代的。香港另一大優勢是市場化程度非常高、交易成本很低,又有很靈活的機制,這也是香港能維持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因素。
肖耿認為,現在香港是中國內地離岸資產最安全的存放地。如今香港家族辦公室業務旺盛,是內地企業與居民存放離岸資產比較理想的地方。
深港互補可超紐 金融科技成突破口
肖耿說,深圳作為全國高科技創新中心,有十分雄厚的創新、研發能力和良好的供應鏈,深圳人口超過香港一倍多,大量科技創新和應用與金融產業結合,因此,深圳金融科技產業發達,而香港金融業發達,兩地優勢互補合作的效應,將會超過紐約和倫敦。
「港金融+深科技」聯通全球資本產業
他表示,目前香港約有上千家在不同領域發展的金融科技公司,業務涵蓋移動支付、跨境理財、人工智能金融服務顧問、財富及投資管理、合規科技等各個範疇,當中包括八家虛擬銀行、四家虛擬保險公司和兩家持牌虛擬資產交易平台。多年來,特區政府大力推動香港金融科技發展,未來將不斷提升香港的金融科技競爭力。香港特區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曾對香港金融業的變革發表見解:未來香港金融業的最大增長潛力,將在於金融科技。
深圳是內地最早關注和支持金融科技發展的城市之一,目前已形成較為完整的金融科技生態體系,包括央行數字貨幣研究院落地深圳。作為全國率先開展數字人民幣試點的城市,深圳不斷創新數字人民幣應用場景,截至去年11月底,深圳已有線上線下受理商戶超過300萬家,包括日常消費、生活繳費、交通出行、教育醫療、文體旅遊、政務服務等六大領域全覆蓋。深圳通過數字經濟可以很容易和全球的供應鏈緊密聯繫在一起。
肖耿認為,目前而言,只有分別代表歐洲經濟和北美經濟的倫敦和紐約,可以稱得上是全球金融中心,但若把香港與深圳兩地的金融業增加值、金融市場、金融總部機構等指標「簡單相加」,則在不少金融領域都能超過倫敦與紐約,有條件可成為實力超強的「全球金融中心」。
(來源:香港文匯報A15:要聞 2024/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