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綜合中新社及英國《每日郵報》、《衛報》報道,剛過去的周末,英國多個城市爆發13年來最大規模的反移民騷亂,造成多名警察受傷,近百人被捕。8月3日至4日,利物浦、布里斯托、曼徹斯特、貝爾法斯特和南約克等地均發生不同規模的抗議活動。4日在南約克郡,極右翼示威者闖入一間收容移民和難民的酒店,縱火焚燒垃圾桶和傢具,並向防暴警察投擲椅子和噴滅火器等。英國新內閣組建不足一個月,首相斯塔默政府的蜜月期猝然結束,壓力倍增。
英國抗議浪潮源於上月底發生的一場兇案。7月29日,位於英格蘭西北部的南港發生持刀襲擊事件,一名17歲男子持刀闖入一家兒童舞蹈班行兇,導致3名6歲至9歲兒童死亡,至少8人受傷。原本當局因為疑犯未成年而不公開其姓名,不料在社交媒體上迅速傳播的虛假信息稱,持刀襲擊者是一名激進穆斯林移民,之後數百名反移民抗議者捲入了城鎮騷亂。
隨後英國警方表示,17歲的嫌疑人阿克塞爾·魯達庫巴納出生在英國卡迪夫,但反移民示威者的抗議活動仍在繼續,並演變成打砸、縱火和搶劫,蔓延多個城市。
當地時間4日下午,憤怒的極右翼示威者衝擊南約克郡羅瑟勒姆一家收容移民和難民的酒店,並與警察發生暴力衝突。目前尚不清楚該酒店內的移民和尋求庇護者是否已經撤離。至少有一名穿着防暴裝備的警察因為受傷而被同僚抬走。
同日在米德爾斯堡,300多名示威者開始向該市的紀念碑遊行。當地警方派出警犬,阻止遊行隊伍衝破防線。在最初的半小時內,至少有兩人被戴上手銬帶走,同時有人拋擲了數塊石板、汽水和塑料瓶。
這是英格蘭自2011年夏天以來面臨最嚴重的一次騷亂,當時倫敦北部發生了警察殺害一名混血男子,引發大規模示威。
不排除調用軍隊應對騷亂
當地時間3日,在紹斯波特(Southport)數百人走上街頭抗議,他們與前來維持秩序的警察發生激烈衝突,抗議者向警察投擲燃燒瓶、磚塊,有39名警察在衝突中受傷;在倫敦,數千名抗議者在首相官邸附近與警察發生暴力衝突,超過100名抗議者被捕;在桑德蘭的抗議活動中,一棟警察局大樓被洗劫一空,相鄰建築物被縱火焚燒;在貝爾法斯特,抗議者在清真寺外砸碎了一家咖啡館的窗戶,並向媒體記者投擲磚頭;在利物浦,約有1000名反移民抗議者與反抗議者發生衝突,其中一些人高喊仇視言論。
面對這一系列突發事件,英國新一屆政府展現出強硬態度。英國首相斯塔默譴責相關暴力行為,並稱抗議者利用社會悲痛情緒製造騷亂。斯塔默4日在電視講話中表示,「我保證你們會後悔參與這場騷亂。無論是直接參與,還是在網絡上煽動騷亂,然後自己逃之夭夭。」
英國內政大臣伊薇特·庫珀表示,任何參與犯罪騷亂和暴力行為的人都將付出代價,必須讓社區感到安全。《星期日快報》還援引庫珀的話說,準備在騷亂持續的情況下調用軍隊,因為擔心警察力量可能會不堪重負、精疲力竭。
法庭或通宵開庭起訴疑犯
與此同時,英國警方承諾將迅速逮捕和起訴犯罪分子,包括法庭通宵開庭,並表示英國有足夠的監獄空間來關押罪犯。而英國政府的顧問警告說,極右翼分子「幾乎肯定」「受到敵對國家的協助與教唆,製造並煽動假消息」。
外界注意到,此次事件發生距英國新內閣組建不足一個月。媒體評論稱,英國新首相斯塔默領導的工黨原本希望,大選的壓倒性勝利能夠帶來持續一整個夏季的政治蜜月期。然而,一系列迫在眉睫的挑戰,使新政府上台所產生的振奮作用,不到一個月便消散殆盡。
亦有分析人士指出,除了現在正發生的騷亂,以及潛在的增稅措施,英國新政府還面臨着相當多的問題。如果不能在經濟、國家醫療服務體系和移民問題上交出明確成績,英國社會的不滿情緒將難以消除。
英極右翼傳播假信息 煽風點火
分析人員表示,英國近期極右翼暴力示威蔓延多個城市,部分原因在於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允許右翼分子湯米·羅賓遜等人重返社群媒體平台X。英國首相斯塔默2日也警告社交媒體公司必須遵守相關法律,禁止用戶在網絡上煽動暴力。
英國日前發生襲擊案件,17歲少年持刀血洗舞蹈教室,造成3名孩童死亡。疑犯出生在卡迪夫,上周在利物浦刑事法庭出庭,被指控謀殺。然而,社媒卻有瘋狂傳播的假消息稱,兇手是去年搭船抵達的英國激進難民。
活動團體「希望而非仇恨」表示,上周二紹斯波特(Southport)發生騷亂前,「圍繞這次襲擊的虛假信息如雪片般飛來,其中大部分都是由極右團體在網絡上散布的」。
羅賓遜是極右組織「英格蘭防衛聯盟」(EDL)創辦人之一,雖然EDL已不再活躍,但在騷亂中卻有不少EDL成員。2018年3月,羅賓遜被X(當時稱為Twitter)永久封號,直到去年11月馬斯克收購X後才解除封鎖。羅賓遜之流,在英國此次反移民示威中扮演「輿論引導者」,他們煽動民眾在當地採取臨時行動,或在網上散播一些誤導傾向或假信息的影片,內容涉及移民船和兒童誘拐幫派等問題。
布里斯托大學教授史蒂芬·萊萬多夫斯基表示,社媒平台放大了極右勢力的聲音。「Facebook是一台憤怒機器。」他說,「這個問題很嚴重,但解決辦法也很簡單。只要修改算法,讓後台根據品質而非憤怒程度來推出資訊即可。」
(來源:大公報A19:國際 2024/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