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網 記者 劉凝哲 北京報道)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卞志剛今日(6月27日)表示,6月25日14時07分,嫦娥六號返回器攜帶人類首份月球背面樣品,精準着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後續,嫦娥七號、八號,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二號、三號等任務正在按計劃推進。中國國家航天局堅持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發展的基礎上,深入開展多種形式的航天國際交流合作。
卞志剛表示,探月工程四期,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決策批准的航天重大工程,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航天事業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體現了新型舉國體制的獨特優勢。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即將召開之際,嫦娥六號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的壯舉,舉國振奮、舉世矚目。3月20日,鵲橋二號中繼星發射,提供月背中繼支持。5月3日,長征五號遙八運載火箭在文昌準時點火,成功將嫦娥六號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在測控、發射與回收、地面應用系統支持下,歷經地月轉移、近月制動、四器兩兩分離、平穩落月、鑽表取樣、月面起飛、交會對接、樣品轉移、環月等待、月地轉移、再入回收等11個階段53天的挑戰,嫦娥六號終於滿載成果返回地球。
卞志剛表示,月球背面的地質結構、物質組成以及宇宙早期環境充滿神秘。此次嫦娥六號選擇着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東北部阿波羅撞擊坑邊緣,這是月球上已知最大、最深、最古老的撞擊坑。科學家對從此處鑽取和表取的月球樣品開展研究,有望發現更多太陽系和月球演變等重大科學奧秘。
談及此次任務的創新,卞志剛表示,嫦娥六號任務是中國航天史上迄今為止技術水平最高的月球探測任務,實現了「三大技術突破」和「一項世界第一」。即突破了月球逆行軌道設計與控制技術、月背智能採樣技術、月背起飛上升技術,實現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自動採樣返回,再次創造了中國航天的世界紀錄。同時,月面展示國旗所用「玄武岩纖維」等新材料,智能移動相機等新技術,可廣泛應用於國計民生領域,推動航天創造美好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嫦娥六號任務與歐空局、法國、意大利、巴基斯坦開展了4個科學載荷的合作,獲取了珍貴的第一手科學數據;開展了測控領域的協同合作。
卞志剛表示,中外科學家使用中國探月數據,已發表1900餘篇論文。從嫦娥五號月球樣品中,中國科學家發現月球第6種新礦物,並命名為「嫦娥石」;研究證明月球在19.6億年前仍存在岩漿活動,使目前已知月球地質壽命「延長」了10億年。月球樣品研究進入「嫦娥時代」,極大豐富了人類對月球乃至宇宙的認知。嫦娥六號任務,中國鼓勵國內外科學家,聯合開展月球樣品與數據的科學研究,力爭獲得更多原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