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進入6月的這幾天,香港最熱鬧的去處之一,絶對是銅鑼灣的維多利亞公園。
6月1日,第二屆同鄉社團家鄉市集嘉年華在維園正式開鑼。
一連五天,無論是晴朗還是多雲,打風還是下雨,維園的人氣都非常旺。
現場還開展抽獎活動,獎品超過300份,總價值超過70萬港元。
今年家鄉市集嘉年華最大的亮點是特別開設了「中華美食一條街」。
來自淄博的大熱網紅燒烤,港人也非常愛吃!
風雨下,人人一手撐傘,一手捧着剛烤製的燒烤暢快地享用。
淄博燒烤攤位的所有肉串,都由山東淄博市燒烤協會副會長李良師傅親手烤製,他特意從山東過來。
攤主說,用來包烤串的大餅供不應求,兩天賣了800多包,需要從山東空運調貨。
他還說,每天下午5點過後,大餅基本就賣完了。
(家人們,誰懂啊?家鄉市集每天4點半才開始啊!
半個多鐘頭就賣空了!)
各地的美食讓港人大飽口福;各地的非遺展示和表演,則讓港人大飽眼福。
在非遺表演現場,最熱鬧的是川劇變臉表演,現場人山人海,掌聲歡呼聲不斷。
從事川劇變臉表演工作三十多年的黃偉文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因太太是四川人而迷上川劇,還不遠千里去到四川學習川劇變臉。
表演音樂一響起,在維園參觀嘉年華的市民紛紛過來圍觀,每一次臉譜的變換都引得在場市民歡呼拍手。
與黃師傅互動的香港市民邱先生說,他近距離觀察也沒有發覺變臉的「秘密所在」,不知道是怎麼變的,只知道眨眼間就完成了變換,覺得十分神奇。
京劇表演也是大熱門。
京劇演員王濤飾演包公,她說:「各個都喊我包青天,每個人都搶着拍照,排隊合影的時間比我表演的時間還多!」
與她一同演出的何麗萍表演著名京劇《鎖麟囊》唱段。她說:「捧場的人比我預想中的更多更熱切!本以為下雨不會有什麼人來。」
市民李小姐是一位戲迷,這次特地從上水趕來「打卡」。她拿着手機一直拍攝京劇表演:「我覺得這些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值得我們去弘揚和推廣,我拍這麼多影片也是為了擺上社交網絡,讓我的朋友們都來捧場。」
「兔兒爺」也是來自北京的非遺展示之一。兔兒爺是北京市的漢族傳統手工藝品,是中秋應節應令的兒童玩具。
向大家作介紹的北京民俗物件的傳承人雙先生表示,之所以在家鄉市集上推廣「兔兒爺」,是因為如果不去特加保護,中國的傳統文化將丟失得很快。
他坦言文化傳承是一件「枯燥」的事,年輕時本來想放棄這門獨家手藝,但是父親對自己說了一番話,「如果你放棄了,那麼北京就再也沒有兔兒爺了」。
聽罷,他辭去了深圳的高薪工作,堅持回家學習手藝,如今也把泥塑的製作手藝傳承給了兒子和女兒。
現在,雙先生在香港的家鄉市集嘉年華介紹兔兒爺,和現場的香港市民互動、交流有關中秋節的文化知識,得到了香港市民的熱切響應。
文化的傳承與交流,就這樣,隨着當天的綿綿細雨,潤物細無聲。
天津攤位展示的「泥人張」彩塑作品,有《招財進寶》、《蓮年有餘》和《武財神——關公》。
泥人張表演藝術家宋曉梅特意將關公作品最後的彩繪部分,留在非遺表演時完成。
圍觀的市民對這項非遺技藝很好奇:「真的很細緻,尤其關公的眉眼、還有手執大刀的氣勢,全部表現出來了!」
宋曉梅感嘆:「香港市民特別熱情,讓我看到了非遺文化在香港的活力和走向世界的可能性!希望更多年輕一代對傳統手藝感興趣,讓非遺文化在新時代繼續發揚光大。」
內蒙古同鄉社團請內蒙古藝術學院的老師在非遺展區內為香港市民表演了呼麥、長調、馬頭琴,以及蒙古族四胡音樂。
馬頭琴第一批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科爾沁和鄂爾多斯地區有着深厚的民間基礎,幾乎每位牧民的家裏都會有把馬頭琴。
表演馬頭琴的包額爾敦畢力格說:「異域風情的曲調響起,香港市民都睜大了眼睛。」
畢力格笑着說,自己是搖滾樂隊當中的馬頭琴手,代替了主音吉他手的位置。
傳統的馬頭琴演奏方式與時俱進,得到了創造性的活化與傳承。
劉老師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區進行了一段蜀繡表演,高超的刺繡技藝讓圍觀群眾連連讚嘆。
刺繡與傳授蜀繡手工藝只是劉老師的副業,她已經堅持了逾40年。
劉老師早年在深圳傳授蜀繡手工藝,約5年前來到香港開班。
來到香港後,她驚喜地發現,對蜀繡感興趣的人也不少:「我每周都會在社區教約10個學生蜀繡,課程是免費的,報名的人挺多,最讓我感到意外的是,也有一些男學員參與,並且都十分具有耐心。」
黎先生是劉老師蜀繡課程班的其中一位學員。看到蜀繡多姿多彩的圖案,他產生了學習興趣:「想學一門手工藝,雖然一開始比較難學,繡一個字都需要很多耐心,但我會堅持下去。」
他也到非遺展區表演現場支持老師:「希望更多人喜愛蜀繡。」
看來劉老師傳承非遺文化的決心與堅持,已經開枝散葉,在香港也結出了果實。
湖南江永女書非遺傳承人胡欣學習女書文化20多年,她在非遺表演現場設置了有獎競猜環節,請觀眾猜測自己書寫的是什麼字。
「現場猜出來的觀眾還不少」,胡欣說:「有位市民先生開始一直猜都猜不中,最後終於猜中了,我便將他的名字用女書字體寫在一把扇子上送給他,他後面在小紅書上關注到我,評論說非常開心,向我表示感謝。」
安徽阜陽剪紙非遺傳承人肖淑勤自幼受母親薰陶,學習阜陽剪紙,成為非遺傳承人,至今已投身剪紙行業逾20年。
市民陳先生現場獲贈老師剪的「春」字剪紙,十分開心:「真的很神奇,而且就連人物肖像都可以剪出來。」
現場還有身穿剪紙的模特上演服裝秀,吸引市民圍觀合照留念,市民大讚「細節到位」、「好漂亮」。
在家鄉市集的非遺表演區,市民不僅可以圍觀,還可以親身參與非遺製作當中,體驗樂趣。
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的非遺傳承人秦娜現場讓市民體驗木板拓印年畫。
秦娜準備的百多張宣紙已在這幾天的表演中用完,排隊沒體驗到年畫拓印的市民甚至拿出自己的手帕紙等,用來拓印年畫留念。
市民方太用自帶的紙拓印了一張年畫回去保存,她說:「好鍾意,我屋企都有好多,呢次好開心可以親自體驗年畫製作。」
王祖藍到場表演,並向大家推薦廣西「打油茶」的非遺表演。
他說,之前拍攝央視非遺節目時認識的師傅特地前來為市民「打油茶」,機會難得,大家不要錯過。
還有很多非遺技藝在家鄉市集的舞台上展出及表演,簡直目不暇接。
表演馬頭琴的畢力格表示,香港是全中國的文化窗口,家鄉市集嘉年華在這裏舉辦,是傳播特色文化的極佳契機。
市民馮小姐說,身為港人,了解國家不同地區的文化,提升對國家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她希望日後還能在香港看到這類內容豐富的演出,增長見識。
一連五日的家鄉市集,將在今晚九點半落下帷幕。
希望明年的家鄉市集,有更多好吃的內地美食、更精彩的表演;兩地人心更加貼近,兩地文化更加相通,兩地的交流更加暢旺。
明年的家鄉市集,你想去逛嗎?
(綜合:大公報、香港文匯報、大公文匯全媒體|編輯:常伯勞|審校:林犀)
微信原文鏈接:來自內地的非遺,把港人看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