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溢香江|李家駒:全民閱讀 讓市民重拾讀書樂趣

文化博覽 2024.06.02 06:00:00

(大公文匯全媒體 記者 權世平、馮書朋)「希望透過全民閱讀日,喚起市民對閱讀價值和作用的關注。」香港出版總會會長、「香港閱讀+」籌委會主席李家駒日前接受大公文匯全媒體、點新聞專訪時這樣說。為推廣閱讀,特區政府自今年起,將每年4月23日定為香港「全民閱讀日」,在今年4月20日至28日,舉辦了第一屆「香港悅讀周」。

首屆「香港悅讀周」的成功舉辦,為香江披上書香的華服,更為其文化血脈注入了新的活力與靈感。李家駒認為,由政府牽頭將關心閱讀的不同持份者,如出版界、圖書館、學校、作家等聯合起來,透過一系列推廣閱讀的活動,幫助市民提升閱讀體驗,對市民養成閱讀習慣大有幫助。

從書出發 探尋閱讀N種理由

在今年悅讀周期間,各式新穎活動在香港遍地開花。香港出版總會得到創意香港資助,舉辦了「香港閱讀+」活動,從新城市廣場的閱讀嘉年華,延伸至在不同社區的30多個活動,囊括舞台表演、互動展覽及名家對話等,書香瀰漫於商場、書店、咖啡館乃至戶外空間,成功地在讀者與書籍之間架設起了溝通的橋樑,重燃了公眾的閱讀熱情。

在策劃推廣閱讀的活動時,李家駒和團隊落力研究,怎樣在全民閱讀之中推進一個不同年齡層都對閱讀有興趣的課題。最終,團隊推出了「閱讀的N種理由」項目,找到閱讀對自己的意義和作用。他發現,不同年齡群體的閱讀興趣多樣:譬如老年人偏愛養生書籍,年輕人傾心文學作品,而職場人士則更關注財經與專業領域讀物。尤為令人難忘的,是親子閱讀區的熱烈參與,家長與孩子共赴書海的溫馨,彰顯了從小培養閱讀習慣的重要性。李家駒認為,這將指引未來閱讀推廣活動的核心策略。

在數字時代,閱讀變得觸手可及,同時也對傳統出版界提出了新的挑戰。李家駒指出,香港出版界正通過內容與形式的創新多樣化,適應讀者閱讀偏好的變化,超越傳統介質限制,以滿足多元化的閱讀需求。

深港共讀 讓兩地閱讀風氣共鳴共繪

一河之隔的深圳,對推廣閱讀十分重視,深港之間在閱讀方面不斷探索合作。此次「香港悅讀周」中,深港共讀專區成為一抹亮色,不少平日難覓的書籍在活動中得以一見,令香港市民熱情翻閱內地書籍。李家駒透露,目前正籌備在今年11月深圳閱讀月,讓香港的出版界和作家參與互動,力求實現文化「連城」效應,讓兩地作家與作品跨越地理界限,實現兩地文化的共鳴共繪,讓兩地閱讀風氣互相交流。

香港市場小,如何突破限制,將出版物在內地或世界舞台向更多讀者推薦,是香港出版界需要努力的地方。近年來,「創意香港」資助出版界參與各地重要書展,設立「香港館」,推廣香港出版的優質圖書,探索版權合作新模態,融入人工智能技術,將行業挑戰轉化為創新發展機遇。

同時,香港出版界還放眼於大灣區,與廣州南國書香節的聯動,旨在打造無縫鏈接的文化交流平台,促使更多的廣州文學精品亮相香港書展;而香港新書則通過南國書香節觸達大灣區讀者,將書籍塑造為跨越城市的情感紐帶,讓閱讀成為搭建居民與城市之間心靈溝通的橋樑。

發揮創意 讓中華文化題材書籍走遍全球

隨着香港向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躍升,出版界更需要講好中國故事、香港故事。「我們要善用創意敘事與國際視角的優勢,以新穎編排、生動表達和立體呈現吸引全球讀者。」李家駒表示,香港出版界可以發揮善於創意的長處,挖掘新角度、新的表達方式。比如透過「香港出版3.0」,透過人工智能方式,將中文優秀出版物變成英文電子書,比如通過「香港館」這個品牌,將中華文化、香港文化題材的書籍帶到國外,增進外界了解。

李家駒舉例,諸如《我的家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圖書和《故宮三寶》等書籍,都是優秀的中華文化主題圖書,能夠讓大家全方位地體驗了中華文化的深厚與廣闊。這三套圖書,也是李家駒想推薦給讀者的優秀中華文化題材書籍。

「全民閱讀日」和「香港悅讀周」是讀者、作家、出版界、圖書館的共讀嘉年華。李家駒呼籲出版界抓住契機,適時推出新書,拓展多元文化活動,共同編織香港的閱讀新景致。

編輯:Akira
關鍵詞:李家駒全民閱讀日香港悅讀周
評論
字號:
發表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