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 記者 黎梓田、莊程敏)經歷了三年新冠疫情後,香港經濟的復甦情況不似預期,不時有唱衰香港的聲音。隨着國安法及國安條例落實,國家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後,行政長官李家超提出四大重點工作,全力為香港拚經濟、謀發展、惠民生,建設香港美好家園。港大學者鄧希煒認為,香港長遠可緊盯三個「路向」,包括推動高附加值工業發展,發揮好連結內地與全球的橋樑作用,以及優化人才培育與引進政策。同時,香港自身的軟實力不容忽視,香港擁有中西文化特色,也有名揚國際的藝人,完全可以借此優勢發展旅遊業。當香港的產業能「軟、硬」兼施,打通發展經脈,經濟勢必動起來。
香港大學經管學院副院長(對外事務)鄧希煒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不少人認為香港的高工資成本和缺乏勞動力,是窒礙經濟以至製造業發展的絆腳石,其實香港的工業對GDP的貢獻已經從原來的20%下降到可能只有3%至5%,香港似乎沒有發展工業的必要。但鄧希煒認為,「香港需要着手進行高附加值發展的產業政策,與深圳和東莞共同制定產業政策,從而融入大灣區發展。」香港需要重視工業發展,但非提倡傳統工業,而是重點發展新興技術型產業,例如只需三至五個月就可建立的高科技工業園區,能夠促進產業與學術界的互動。
產業政策需注重大灣區融合
鄧希煒建議,香港企業或職人進入大灣區發展,應更加注重與深圳、東莞等地的協同。現階段港人到大灣區主要是為了消費,但港人應當思考如何在生產端有效融入大灣區,提高產業的附加值。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有一套完整的產業政策和產學研合作策略,以釋放香港的潛力,提升整個大灣區的發展。這是一個需要長遠規劃的藍圖,惟目前還未見到政府有此規模的策略性規劃出台。如果能夠實施這樣的產業政策,香港不僅能增強自身的競爭力,也能為大灣區的整體發展作出貢獻。
他指出,過去特區政府一直缺乏制定長遠「產業政策」的思維, 即使想要發展新興產業或復興現有產業,統統依賴傳統方法,例如投入資金或與企業合作,但他認為除了金錢投入,產業政策亦需要拆牆鬆綁,讓私人企業或市場本身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如果沒有一個更有系統的產業政策,香港很難釋放自身的軟硬實力。」實際上他所從事的工作正在朝這個方向,希望積極推動香港的產業政策。他警告, 如果在短期內沒有作出改變,那麼香港的經濟結構性問題將持續下去,一直拖延下去,一直無法解決。
政策扶持 資金以外還需配套
他建議,政府可以透過促進商業合作和供應鏈,共同推動項目的發展。如私人企業和政府可以合作發展新興產業,特別是在創新科技產業。 政府可以在扶持私人產業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不僅是提供資金,還可以配套設備,幫助他們更容易擴大業務。例如,在半導體領域,政府可以考慮支持內地半導體公司在香港發展生產,即使可能面臨一些國際壓力,支持半導體產業不僅意味着提供資金,更是要提供背書。
部分行業缺人 需優化引進政策
至於中長期政策,解決生產力和勞動力供給的問題是關鍵。他舉例指,建築業、計程車業和餐飲業等,都面臨嚴重的人力短缺問題。這提示需要從根本上優化人才培育與引進政策,尤其是針對年輕人力資源的培養和吸引外國專業人才的策略,來解決短期和未來可能的人才缺口問題。至於香港的旅遊業和零售業,長期來看仍有復甦的可能。人民幣匯率變動對香港有直接影響,它影響兩地消費者的購買力和消費習慣。隨着全球經濟和地區貨幣政策的變化,香港需要靈活調整策略來應對這些外部影響。
香港經濟政策綠皮書2024部分建議
‧為了減輕香港的財富不均現象,特區政府應該增加投資公共房屋,並通過調低進入門檻,擴大高技能服務的就業機會。
‧香港可運用數據分析和算法,令選擇公屋單位與個別住戶需要互相匹配,減少地域錯配問題,帶來福利收益惠及市民。
‧香港可考慮制定挽留年輕一代的勞工政策和措施,如提供持續進修津貼或海外獎學金,條件為必須在進修後回港工作。
‧建立知識產權持份者聯盟,以匯集資源推動科研成果商業化。
‧發展航空業相關產業,其中零售、飲食和酒店業與航空業息息相關,相關行業還包括材料、維修、餐飲、娛樂、採購。
註:綠皮書參與學者包括Douglas Arner教授、Karen Grépin博士、王欣儀教授、王柏林博士、方翔博士、方偉晶教授、全劍超博士、朱曉冬教授、貝大為教授、洪雨林、陳南祿教授、陳禧音、張超藝、張麗晨博士、黄美施教授、劉洋博士、鄧希煒教授、關穎倫博士
金融創新|金融不能食老本 用好橋樑優勢
香港金融業一直是經濟重要支柱產業,鄧希煒認為,香港經濟只能用「半杯水」形容,如果只關注金融市場中的股市,情況就如同摩根士丹利亞洲首席經濟學家所言,股市回落至1997年的水平,香港這些年就像沒有發展過。但現實情況是除了股市,政府也應該關注金融業內其他支柱產業,例如保險業和資產管理等,保險業在2023年增長迅速,達到雙位數增長。無論是保險購買人數、保險總額,或是與保險相關的投資產品,都有顯著增長。但他坦言,即使金融業能頂半邊天,香港也必須有危機意識。
需有危機意識鞏固地位
鄧希煒認為,整體而言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依然穩固,香港擁有多方面的實力,包括「一國兩制」下的政策、法治體系、法律基礎以及人才資源,但這並不意味着可以什麼都不做。事實上,香港需要有更高的危機意識。 「對於那些聲稱香港已經在金融領域失去地位的說法,雖然可能現在看來不準確,但我們不能完全忽視,未來十年這樣的情況或許真的會發生。」
他坦言,「以往我們無需刻意唱好香港,其他人自然地覺得香港好,但現在很多唱衰香港的聲音,所以我們需要澄清。」他認為,香港面對眾多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褪色的批評,確實需要從兩個方面着手處理一下:一是正確傳達香港的形象與事實,二是從長遠角度審視並解決根本的經濟和社會問題。首先,香港需要更積極地傳達自身的優勢和實力,例如依然持有獨特的地位和優勢。這包括其自由開放的經濟環境、健全的法律體系、地理優勢,以及連結中國內地與全球市場的獨特橋樑作用。 必須透過更有效的公共關係策略和國際交流,重新塑造並強化香港在世界眼中的正面形象。
香港亦需要吸引更多新資金來源,他認為,「加強對東盟和中東等新興市場的了解和互動,以便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係,吸引他們到香港投資和交流,同時也需要政策上的支持與推動。」同時,香港需要創造更多的本土需求,促進經濟的持續成長。雖然舉辦大型活動如籃球賽能夠暫時提振氣氛,但這不能滿足香港經濟長期發展的需要。
復甦需持久的經濟活動
然而,他強調經濟復甦不僅僅是舉辦活動那麼簡單,需要創造更多持久的、在地化的經濟活動。他強調,其實無論身處何地,都會遇到困難,但要着眼於該地方的好處。提醒年輕人應該保持信心,不要過度悲觀地看待問題。
深度旅遊|善用港影視文化 發展旅遊業
香港經濟除了硬實力之外,軟實力也不容忽視,鄧希煒認為,香港的舊有電影、音樂和娛樂產品是香港最為輝煌的過去,至今仍受到海外遊客的欣賞,成為代代人的集體回憶。世界上還有很多願意花錢旅遊的中老年人,他們認識王家衛、周潤發和楊紫瓊等演藝名人,也應該利用這些文化資源來創造旅遊項目。例如,王家衛在上海拍攝的《繁花》,便將老上海年代的情景重新呈現大眾眼前,想像如果能將香港八九十年代的電影或電視劇情,讓昔日香港輝煌時代重新回來,那將是一種吸引遊客的方式。
他續說,阿里巴巴投資50億元推動香港的電影發展,這是一個極好的開端。香港人應該利用香港的特色來創造高增值的旅遊業務,而不是僅僅依賴低成本的產品。制訂合適策略應該是結合產業政策,長遠規劃,以提升香港在大灣區的競爭力和增值能力。
他又認為,香港擁有許多文化特色,往往被埋沒,或沒有從商業角度加以利用。例如,許多人參觀金庸展覽,這些展覽大多面向香港市民或內地遊客。如果是來自歐洲或日本的遊客,他們會比較在意展覽中是否有方便的翻譯服務,願意讓國際遊客感到這是為他們而設的展覽。
借鑑七欖舉辦經驗拓活動
鄧希煒稱,自己曾經看過七人欖球賽,觀眾結構非常國際化,很多來自傳統的歐美國家的遊客。這讓他思考,如何能將這種國際體育項目融入香港。國泰航空和滙豐銀行一直是這些活動的主要贊助商,香港政府可以藉助他們的經驗,創造更多新的盛事活動。
質素取勝|港零售難打價格戰 提升服務才治本
港人自疫情後瘋狂北上,鄧希煒以他北上的經驗看來,內地的商店存在「卷」情況,同樣面對消費降級,很多甚至是「蝕住做」。他認為,香港如要回復疫情前的GDP水平,找回失去的增長量,必須要做到「回到八九十年代,重新振作展現獅子山精神,提升服務質量,可能賺得少一些,希望能留住顧客的心。 」
他坦言,香港無法與內地進行價格競爭,香港根本沒有優勢,本地人均GDP約5萬元,而深圳福田區的人均GDP只有2萬至3萬元,工資結構不可能與他們競爭。香港必須在創新和特色上加強努力,而不着眼於價格戰,「即使魚蛋加了金箔,價格也不可能高達一百元一串」。
勞動力短缺需政策配合
他觀察到,許多長期問題依然未被解決,例如高昂的舖位租金,以及餐飲和旅遊行業的勞動力短缺。這些結構性問題,短期的政府改善措施難見成效,因此需要長期的政策和經濟策略來解決。香港在過去幾年已經討論過如何增加人口和勞動力,使餐飲和旅遊行業的整體消費市場更具競爭力。這些問題需要多角度的政策配合,引導經濟市場的力量,提升生產力和競爭力。
(來源:香港文匯報A05:文匯專題 2024/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