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鄭治祖、黃子龍、康敬、胡恬恬)香港特區政府上月宣布在「憲法和基本法推廣督導委員會」下成立「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工作小組近日邀請社會各界就更有效推行愛國主義教育,於明日(5月29日)前提出意見和建議。身為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對象,不少同學心中「有橋」。他們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分享自己設計的愛國主義教育遊戲、創作的中國文化沙畫,以及根據神奇的榫卯結構而設計的活動,希望藉此培養更多朋輩對祖國的認識,對中華文化的興趣。而談及過往令他們印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不僅有傳統的升旗、講座,難忘的味覺體驗也是打開愛國教育之門的絕佳途徑。
遊戲穿越「三國」 競賽中溫歷史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這首朗朗上口的《臨江仙》,因為出現在《三國演義》中而人盡皆知,三國歷史的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來自保良局第一張永慶中學中一學生黃杰煒,巧妙地以這段極受歡迎的歷史為題材,設計出一款可多人參與的遊戲,希望讓參與者體驗三國人物的經歷,並在遊戲中帶出三國時期的服飾、交通工具等知識,進而更充分了解歷史和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
黃杰煒設計的遊戲名為《虛擬三國》。他介紹道,遊戲共分為五個部分,由多個小組在各部分中以競速形式完成並得分,最終得分最高的一組勝出,並可用VR眼鏡(虛擬實境眼鏡)體驗一位於活動中出現過的三國人物經歷過的事件。第一部分,參與者將獲得一組印有三國時期著名人物的卡牌,並需在一定時限內牢記卡牌順序,然後由工作人員把卡牌翻面,參賽者需上前依次翻開卡牌並排序,用時最短方得分。他提醒,「參賽者切勿在遊戲後便忘掉卡牌順序!」
「接下來是關於推理的遊戲。」他說,第二部分,工作人員會提供若干條「線索」,當中只有兩條線索是真的,其他線索均為「假線索」,參賽者需要通過推理,判斷出事件發生經過,以及猜出誰是「戰爭發起者」。
第三部分是休息時間,讓參賽者放鬆觀看介紹三國時期著名事件例如赤壁之戰的影片。第四部分是這個遊戲的難點,因為要參賽者憑藉第一部分記下來的順序,再次為卡牌排序。黃杰煒指出,「只要中途指錯順序,就需要重新開始,但計時器卻不會停下來。」
場中加入三國時期服飾等
最後一部分,場地中會有若干張紙條,代表三國時期發生的不同事件,參賽者在場地中尋找這些紙條,以時間順序作出整理,用時最短者得分。他提到,在場地中會加入三國時期的服飾、交通工具、擺設等,希望讓參與者在過程中了解更多關於三國時期的文化和特色。
「《三國演義》是許多學生都會閱讀的經典。」黃杰煒說到,「所以希望以三國歷史為題材,吸引更多人參與,並透過遊戲了解三國時期的精彩歷史、服飾、交通工具、食物等,從而進一步了解中國文化。」
以沙繪出故事 興趣結合文化
一雙手、一捧沙,東華三院張明添中學中三學生梁嘉宜學着用指尖勾勒出各式形狀,如水墨畫的那般奔騰駿馬,還有騰雲駕霧的巨龍、喜慶吉祥的醒獅,她嘗試用沙畫講述一個個中華傳統文化的精彩故事,這亦是她推崇的愛國主義教育模式。梁嘉宜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希望用自身興趣與傳承文化相結合,故構思了一項以傳統文化故事為主題的沙畫活動,讓參加者能夠在一個放鬆、療癒的環境下體會這些傳統文化故事背後寓意以及家國情懷。
「我喜歡的傳統節日之一,就是春節。」今次梁嘉宜向香港文匯報展示了自己與老師合作完成的「過新年」沙畫,畫面中有栩栩如生的醒獅、綻放的煙花,有大紅燈籠高高掛,還有一聯揮春寫着「中華文化」四字。這就是她心中春節的樣子,街道上的紅燈籠頗有節日氣氛,夜晚的煙花炮竹更有辭舊迎新之意,她會期待看醒獅表演,也會自己在家書寫揮春。
她用手指靈活地調整着沙畫中的醒獅鬍鬚細節,「我之前用一個小時畫過一條龍,紀念甲辰龍年的到來,今次嘗試畫了一隻醒獅,頗有成就感,我想將中國人過新年的熱鬧、喜慶的氣氛以及各式各樣的傳統文化元素傳遞給觀眾。」
梁嘉宜喜歡用沙畫表達心中故事,同時對中國文化同樣感興趣。她今次就構思了透過推廣中華傳統文化,參與愛國主意教育的活動,運用千變萬化而帶美感的沙畫,講述中華傳統、神話傳說、十二生肖等民間故事,吸引更多同學一邊聽故事、一邊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然後在活動現場設置沙畫體驗區,讓參加者以中華文化故事為主題,自行創造畫面,畫出大家心中的「中華故事」。
沙畫擬融入古詩詞教學
自去年開始,梁嘉宜透過學校的興趣課程跟沙畫藝術家胡藹的學習沙畫。胡藹的說,除了興趣班之外,接下來有計劃與中文科老師一起,將沙畫融入古詩詞教學當中,透過沙畫表達古詩詞的意境。這個有創意的學習方式吸引了同學的參與興趣,梁嘉宜笑說,自己馬上想到了唐朝詩人孟浩然的五言絕句《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春天的清晨,有小鳥在啼叫,畫面一定很美。」
說起傳統文化,梁嘉宜念念不忘北京故宮博物院,「去年我跟隨學校的交流團去了北京,但故宮太大了,我想有機會再去好好花時間逛一逛,特別想親眼看到一些文物以及中國古代建築的細節,我會拍下來,然後嘗試用沙畫畫出這些文物的故事。」
善用榫卯搭橋 「砌出」技術傳承
「我覺得好新奇!榫卯結構的建築不需要一顆螺絲釘,卻可以屹立百千年甚至經歷地震都不倒塌!」這是嶺南中學中三學生謝銘澺憶述自己第一次接觸榫卯藝術時的感受。對於在都市的鋼筋混凝土中長大的謝銘澺來說,榫卯藝術這種獨有的東方美學深深吸引了她,並為她日後利用榫卯藝術設計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埋下伏筆。
謝銘澺來自一個傳統文化氣息濃厚的福建家庭,她自幼受到家族從明清時期傳承下來的中醫和武術文化的熏陶,對中華文化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她熱愛中史,喜歡看中史紀錄片、中文影視劇,可漸漸她卻發現周圍的同學更加熱衷外國文化,追外國的明星,卻甚少談論中國文化。
「其實學校舉辦過很多不同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但我見到志願參與的同學很少,很多同學對國家發展的認識不多或者比較基礎。」謝銘澺說,她因而開始思考怎樣改變這個現狀,希望讓同學們更多了解國家,也讓自己能有更多機會與同學們一起談論中國文化。
生動展現中華文化增學生興趣
她表示,現在同學們了解祖國文化的渠道大都來自課本,比較沉悶。她希望可以用同學的身份,做一個同學間合作的項目,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用一種生動的形式展現出來。她想起自己第一次接觸榫卯結構時的震撼,決定藉助榫卯藝術設計一項活動。
謝銘澺設計的活動是每年在學校舉行一次榫卯結構橋樑模型的製作和比拚,通過榫卯技術培訓、中華文化元素研究、設計及建造榫卯結構橋樑、模型展示和評選,推動榫卯技術的傳承與創新,進一步提升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興趣。
不過,製作及組裝榫卯結構的橋樑模型,這對於沒有木工基礎的中學生來說是一項巨大挑戰。因此她在活動中設計了「榫卯技術培訓」的環節,即邀請專業工匠或建築師來學校舉行榫卯技術的培訓工作坊,讓學生在開展設計和製作之前,可以學習榫頭、榫槽和榫卯配合的基本技巧和原理等。
她說:「我發現我身邊的同學很喜歡玩一些可以分工合作的項目,所以我希望將榫卯技術融入這種大家平時喜歡玩的形式,一起分工合作,造一個作品出來,甚至做一個展覽,希望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能更多認識和了解自己國家的文化,培養愛國心。」
除了榫卯藝術,謝銘澺還積極參與各種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並在活動中融入中華文化元素。例如她在朗誦比賽中用普通話演繹古代詩詞,在香港國安法演講比賽中演唱粵劇,都是希望藉不同活動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從青少年角度出發 教學方式最貼心
(香港文匯報記者 康敬)香港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金會早前在特區政府教育局與多家協辦機構的支持下,推出助學金計劃。在此計劃下,符合特定資格的學生,只要草擬一份以「中國優秀文化傳承」或「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的活動計劃書,便可申請助學金,是次訪問的學生個案皆為參與是項活動。香港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金會常務副主席文頴怡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強調,從青少年的角度出發才能制訂迎合他們喜歡的教學方式。
據了解,助學金推出3個月收到來自80間學校近400份以「中國優秀文化傳承」或「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的活動計劃書,文頴怡說:「其實很多學生都很有想像力,亦對愛國主義教育、中華文化傳承有很多新穎、值得思考的建議,可以融入到我們的生活當中。任何值得採納的建議,基金會都會認真研究。」
談及助學金計劃的初心,文頴怡表示,香港的教育日趨多元化,學生不僅要學習課本上的知識,還需參與多項課餘活動,培養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但基層學生明顯缺乏學習資源,所以基金會希望透過助學金計劃,額外補助家庭有經濟壓力的學生,讓他們有機會參與各類型課餘活動,豐富學習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