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 記者 莊程敏)香港貨櫃碼頭吞吐量近持續下跌,去年排名更首次跌出全球十大,引起各界關注本港航運中心地位前景。特區政府運輸及物流局強調貨櫃吞吐量只是其中一個指標,本港仍然是國際領先航運中心。而香港業界亦各出奇謀以強化本港航運中心地位,支持特區政府全力拚經濟拚發展。科大與馮氏集團旗下利豐昨日宣布成立香港科技大學利豐供應鏈研究院,目的就是推動全球供應鏈管理的研究與創新商業模式,匯聚人才及智慧,鞏固香港國際航運中心地位。與會者認為,港貨櫃吞吐量下跌有客觀原因,建言香港轉型為航運控制中心,結合香港專業服務、資訊及資金流通自由等現有優勢,重點部署於提供高端服務,資訊流及資金流等領域。
美國史丹福大學商學院講座教授李效良開宗明義,呼籲香港應轉型為航運控制中心,不要再着重於吞吐量的多少。他昨日指出,受到地緣政治局勢影響,全球供應鏈將趨向分散,企業都在尋求分散採購及多元化發展,自然會對香港貨櫃碼頭吞吐量有一定影響,這個情況不是香港修改政策就可以解決的。因此,香港應該尋找新出路,結合香港在專業服務、資訊及資金自由流通等現有優勢,轉型為一個航運控制中心,提供更多高端服務,為企業管理資訊、資金流等,
資訊資金流通優勢 利拓控制中心
「當全球供應鏈將趨向分散,愈分散愈需要一個控制中心,香港具備資訊流通、資金流通及人才等優勢,很適合成為一個航運控制中心,這將會是香港的新出路,不需再着眼於貨櫃吞吐量。」他說,「例如一個企業可以沒有貨物在香港出口,但可以利用香港為他管理在其他地區的供應鏈情況,香港有這方面的人才,在亞洲區有相對優勢,甚至較新加坡還要強。」李效良相信,發展新出路將可彌補到吞吐量下跌帶來的影響。
馮氏集團副主席馮國綸亦指,中美競爭激烈,整體形勢複雜,不單是兩個陣營,全球的供應鏈都會受到影響,目前不少企業都採取「中國+1」的策略,試圖降低其帶來的風險,分散市場及走向多元化發展,當中也包括內地企業,正將生產線轉移到東南亞,甚至是南亞,利豐亦正採取「中國+N」的策略。他認為,內地企業到海外發展,主要沿着「一帶一路」,因此,香港強化航運中心地位的出路,就是順應這個大趨勢,將供應鏈角色轉變為協助內地企業及貨物「走出去」。
內地與海外市場橋樑角色不變
科技大學利豐供應鏈研究院主任兼科大資訊、商業統計及營運管理學系副系主任黎擎補充指,過往不少海外企業視香港為進入內地市場的橋樑,現時不少內地企業亦視香港為「走出去」的橋樑,香港可為其提供顧問諮詢、供應鏈方案、貿易融資、人才培訓等服務,香港在當中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黎擎表示,研究院的工作重點包括供應鏈領域的研究協作、進行產業與政策研究構建商業資訊,以及推展高級管理人員課程及與夥伴合辦的課程,強化人才培訓。
在同一場合的特區政府署理財政司司長黃偉綸表示,在地緣政治局勢越趨緊張下,企業尤其是內地企業, 更加需要藉着推廣業務多元化,包括重組供應鏈等以管理風險。他認為本港具備獨特優勢,有助企業面對這些挑戰。而科大利豐供應鏈研究院的工作,將令香港作為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的地位更具吸引力。他相信研究院結合科大的卓越學術和研究基礎,以及利豐集團的環球專業知識和強大財政資源,定必在推動創新和變革上發揮重要作用,為香港、內地及全球發展作出貢獻。
香港航運中心優勢
◆香港是世界領先的國際航運中心城市,亦是區內重要的樞紐港。香港是自由免稅港,清關快、效率高,國際聯繫性強,國際地位廣受認同。
◆根據《2023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報告》,香港排名全球第四位,反映本港的航運綜合實力,具備理想的港口條件、優質的航運服務業群以及優良的營商環境。
◆據上海航運交易所資料,2023年遠洋國際貨櫃船在香港港口停留的平均時間為0.95天,遠低於世界前20大貨櫃港口的平均值1.85天,顯示香港港口高效處理能力。
◆香港的船舶註冊廣受國際認可,以總噸位計全球排行第四位。
◆2020年,波羅的海國際航運公會(BIMCO)通過《BIMCO法律和仲裁條款2020》,將香港列為四個指定仲裁地之一,與倫敦、紐約和新加坡看齊,反映香港在海事爭議解決方面的國際地位。
資料來源:運輸及物流局
圓桌會議嘉賓有關強化航運中心觀點撮要
香港科技大學利豐供應鏈研究院主任兼科大資訊、商業統計及營運管理學系副系主任黎擎:
現時不少內地企業亦視香港為「走出去」的橋樑,香港可為其提供顧問諮詢、供應鏈方案、貿易融資、人才培訓等服務。
香港馮氏集團副主席馮國綸:
內地企業到海外發展,主要沿着「一帶一路」,香港的供應鏈角色變為協助內地企業及貨物「走出去」。
美國史丹福大學商學院講座教授李效良:
受到地緣政治局勢影響下,全球供應鏈將趨向分散,香港具備資訊流通、資金流通及人才等優勢,很適合成為一個航運控制中心,這將會是香港的新出路。
港要自強及與區內協同發展
近年香港貨櫃碼頭吞吐量持續下跌,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葉文祺昨分析指出,相關情況主要是由於製造活動向內地轉移,製造商傾向於從中國內地直接發貨,加上近期幾個世界主要海運聯盟均將香港從其部分航線中剔除。他建議,香港應進一步鞏固在航運業的布局,培育專業人才,加強航運服務業的競爭優勢的同時,香港亦應探索與區內其他港口協同發展的可能。
葉文祺認為,香港貨櫃碼頭吞吐量持續下跌原因有三。首先,製造活動向內地轉移,導致製造商更傾向於從中國內地直接發貨,而不是透過香港進行船對船轉運。其次,香港面臨來自大灣區其他港口的日益激烈的競爭,這些港口持續投資改善容量和能力。第三,香港也面臨來自其他東南亞港口日益激烈的競爭。他預計,香港未來幾年的吞吐量或會進一步下降。
葉文祺:航運中心不只看吞吐量
葉文祺續指,貨櫃吞吐量只是航運中心地位的其中一個指標。根據《2023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報告》,香港排名全球第四位,僅次於新加坡,倫敦和上海。與其他報告不一樣的是,該報告除了考慮港口的貨櫃吞吐量,更為重視整個航運產業鏈的發展程度,例如船舶經紀、管理人、律師及仲裁員的數量,以及航運保費收入等。若將整個航運相關的行業作綜合評價,香港航運業仍然具備穩固的發展基礎。
加強航運服務業競爭力
展望將來,葉文祺建議,香港應進一步鞏固在航運業的布局,培育法律、金融、保險、諮詢等範疇的人才,吸引更多企業來港開展業務,以提供更多樣化的高增值服務。在加強航運服務業的競爭優勢的同時,香港亦應探索與區內其他港口協同發展的可能。
他相信,香港可與相鄰的深圳和廣州港,在港口業務上進一步合作,藉着大灣區港口群集的優勢,強化香港港口競爭力。同時,相關部門也需要提速將香港打造成為優質綠色航運能源加注中心,把握航運業邁向碳減排的大勢,吸引更多船隻在香港進行綠色能源加注,以進一步鞏固和提升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
歷屆政府努力強化港航運中心
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到,「支持香港提升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地位」。事實上,面對世界航運業的新變局,特區政府歷屆領導班子都努力推出措施強化本港航運中心地位,例如2023年施政報告中就提及,發表海運及港口發展策略行動綱領以提升高端航運業務。全國政協副主席、前特首梁振英在上月亦提到,若要提升香港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葵涌貨櫃碼頭除了提供國際航運服務,香港可提供一些類似倫敦,國際高增值航運服務,例如是船泊買賣、租賃、融資、註冊登記,以及相關海事法律服務。
致力推動大灣區航運協作
2023年施政報告中提及,特區政府會繼續鞏固香港船舶註冊的領先地位,打造香港成為領先國際航運中心,推動大灣區航運協作,其中有多項措施,例如是推動發展航運高增值服務,運輸及物流局下的「海運及港口發展專員」會統籌政府部門及持份者,以產業導向推動航運發展,尤其海事法律、保險、船舶融資等優勢專業服務,與業界合作發展航運優勢。另外,擴大本地海運網絡,政府已為不同海運業服務推行稅務寬減措施,航運業商業主導人和海外航運公司對在香港設立和拓展業務反應正面,投資推廣署會加大招納力度。
2022年施政報告亦指出,為鞏固國際航運中心地位,會落實稅務優惠,吸引更多高增值海運業機構來港落戶,並推出「海事人才培訓資助計劃」,為有志投身海事法律的青年提供見習培訓。此外,政府會積極推動「智慧港口」,通過建立港口社區系統,促進營運商及其他持份者信息互聯互通,增強港口競爭力。
面對內地及香港周邊的貨櫃碼頭競爭,梁振英今年4月8日在香港再出發大聯盟「兩會」研討會中提出,香港要提升國際航運中心地位,不是只在葵涌搞多幾個泊位,而是將航運業提升至好像倫敦沒有貨櫃碼頭的航運中心,提供船舶買賣、租賃、融資、保險、註冊登記,以及相關法律服務。
(來源:香港文匯報A06:文匯專題 2024/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