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鄭洢林)垃圾徵費計劃爭議不斷,「先行先試」兩個月期將至,計劃的未來路向引發各方高度關注。民建聯今日(24日)公布相關調查報告,並提出當局應暫緩垃圾徵費計劃,務實推動環保減廢。
民建聯針對垃圾徵費計劃的實際可行性,成立了調研小組,全面收集社會各界對垃圾徵費計劃的意見及建議,包括分別向810名及750名市民進行了兩次電話調查,以及向相關持份者進行訪談。綜合整個調查,民建聯發現有八成受訪者反對按計劃在8月1日實施垃圾徵費計劃。市民普遍認為政府準備不足,執法具有難度,對管理公司的執行能力亦抱有懷疑,同時也憂慮可能衍生更大環境衞生問題。為此,民建聯發表務實推動環保減廢的相關政策建議。
談及回收計劃,民建聯表示,「綠在區區」至今只有一百多個公共收集點,可仍然未做到「總有一間喺左近」,而且每個回收點可承受的回收量,亦未必能應付市民日益增長的環保需要。其建議當局加強「綠在區區」公私營協作,進一步增加回收點,並增加可回收物品種類,以及吸引更多生產商注意環保生產。
此外,立法會議員何俊賢亦提到部分市民反映,「綠在區區」積分只能換領麵食油類等,未能形成足夠動力去支持回收工作,運輸禮品過程中亦有可能形成不必要的碳排放,希望當局考慮以現金或積分取代禮品,兌換積分可用以繳付政府的其他服務收費。
民建聯副主席、立法會議員葛珮帆則提及大灣區以及廣東省其他城市已經實現「零堆填」,而香港目前卻未有生活垃圾焚化發電的設施,仍採用堆填處理模式。她希望政府可以盡快開展「無廢」灣區建設,並加快在本地建設新型轉廢為能設施。葛珮帆指出,大灣區內的城市都有「無廢」的共同目標,香港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共同探討構建綠色環保、循環再造生態圈,合作處理都市固體廢物問題,以解決廢物處理和能源回收的問題。同時,着力發展可循環再造產業,不但可以實質地轉廢為能,水電自給自足,更可透過運作讓大眾了解轉廢為能的效益,作為從根本上解決廢物處理的手段,服務整個大灣區。
除了打造綠色產業外,加強公眾教育亦必不可少,只有讓公眾接受減廢理念,才能凝聚市民共同參與環保,不把好事做壞。對此,民建聯建議設立「環保教育專項基金」作教育之用,包括開展面向幼兒、中小學童以及公眾的長遠環保教育計劃,從而達到親子間教學雙長之效,提升市民環保意識。
民建聯副主席、立法會議員陳恒鑌表示,現時計劃過於強調「徵費」,相對弱化了「減廢」方面的問題。當局應暫緩徵費計劃,同時就如何優化環保減廢措施進行深入研究,適時檢視未來工作安排,不應把「徵費」視為減廢的唯一或必然手段。只有從整體管治着眼,施行務實可行的減廢措施,才能避免跌入只有徵費才是環保的誤區。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