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倩)香港接連發生工業意外,但隨着科技的應用,部分意外及人命傷亡能夠有效預防。特區政府發展局引入「安全智慧工地」系統,由智能安全裝置、一站式管理平台及網絡三個部分組成,大至塔式起重機是否正常運作、小至地盤工人的血壓等健康指數是否適合戶外工作,也瞭如指掌,可及早防範及阻止意外。不過,私營工地的使用率偏低,特區政府發展局與香港建造業議會因而推出「安全智慧工地」系統標籤計劃,加強巡查未獲標籤的工地,有標籤亦會被定期抽查,若發現「浪得虛名」沒有使用系統,將會褫奪標籤並對外公布。另外,今年7月1日起凡預算建築成本超過3,000萬元並涉及使用流動機械等的建築工程,強制採用部分警報系統。
香港建造業議會執行總監鄭定寕昨日在「安全智慧工地」系統標籤計劃啟動禮上介紹,該系統是由智能安全裝置、一站式管理平台及網絡三部分組成,能全方位監察工地每個環節的情況。系統收集智能安全裝置的數據,並透過網絡傳送到工地的一站式管理平台,以便即時和遠程監控工地高風險活動,及早發現危害並適時發出警報。系統會分析安全表現數據,協助查找安全隱患的癥結,以制定適當改善措施。
智能頭盔可監測工人血壓
他指出,該系統既能實時監測工地的施工環境,亦能監測工人自身的身體情況,「例如智能頭盔能夠監測工人的血壓等身體健康指數,以判斷其當日是否適宜工作。」一旦發現工人的健康數據出現異常,如突然暈倒、從高處墮下等,整合的數據便會傳送至後台,並即時通知地盤主管。
至於「鷹網智能監測系統」,則是用於重型建築機械的安全監測系統,提供360度全景鳥瞰合成影像,讓操作員可在駕駛艙內透過屏幕,檢測1米範圍內的障礙物,和實時獲取周邊環境的影像。
「浪得虛名」者將褫奪「牌匾」
特區政府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指出,「安全智慧工地」系統藉助高新科技有效保障工人的施工安全,惟系統自去年推出以來,使用程度偏低,尤其是私營工程工地,故特區政府希望透過推出標籤計劃,加強鼓勵建築地盤使用系統。
她表示,建造業議會將獲得標籤的工地名單,上載到相關網頁,「牌匾」亦將擺放在地盤外圍顯眼處作為識別,「相關部門會加強巡查及審查沒有獲得標籤的工地,建造業界亦會知道有哪些同行未使用該系統,相信會對業界形成相當壓力,希望所有工地都會爭住被標籤。」
甯漢豪強調,即使是獲發標籤的工地亦不能掉以輕心,建造業議會及政府部門會定期抽查,如發現有工地是「浪得虛名」、沒有啟用系統,將會褫奪標籤並對外公布。
標籤計劃昨日起接受申請,預料約500個工地參加,約佔全港現有工地六成,料7月會有首批約100個工地獲發標籤,目標是年底前全部批出。
另外,屋宇署將於今年7月1日起,在首次批准私人發展項目上蓋結構圖則,或批准經重大修訂的上蓋結構圖則時,根據《建築物條例》施加條件,規定凡預算建築成本超過3,000萬元並涉及使用流動機械及塔式起重機的建築工程,註冊承建商須採用流動機械警報系統及塔式起重機警報系統,以提供合格監督。
「安全智慧工地」系統組成部分
組成部分 功能
智能安全系統 監察施工活動,並識別安全隱患
通訊網絡 傳輸從智能安全系統收集所得的數據
中央管理平台 提供一站式中心,分析數據和發出警報,以便採取跟進行動,防止意外發生
記者手記|善用新科技 力爭「零意外」
現屆香港特區政府致力於造地建屋方面做到提速、提效、提量及提質,卻沒有忽略工地安全,更積極引入新建築技術及創新科技,提升工地安全及安全管理文化。工業意外一宗也嫌多,但現實是有個別承建商或分判商為節省成本,沒有為工人提供到位的防意外措施;部分工人自身安全意識亦不足,往往導致可避免的意外發生,甚至枉送人命。誠然,意外非人力能完全避免,但單靠加重罰則,甚至暫停工務工程投標資格,亦僅屬事後應對。科技應用不僅能提升建造效率,亦能在意外未發生前防患未然,廣泛應用科技兼加大力度從工人層面宣揚職安意識,才是較為治本之道。
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早在2020年起於個別工務工程合約推展「安全智慧工地」系統,同時與業界積極推動使用新建築技術和創新科技,以提升工地安全及安全管理文化,例如透過智能裝置監察高風險工作狀況、引入虛擬實境安全訓練,以及透過智能頭盔及手錶偵測工人的心跳、血壓和體溫,再附以實時定位追蹤功能等。
私人工地方面,特區政府早在2018年成立了建造業創新及科技基金,與建造業議會協作,資助業界採購及應用創新科技,加強工地安全及提升生產力。惟基於私人工地的「安全智慧工地」系統使用率偏低,政府遂推出系統標籤計劃等一系列新措施,鼓勵和協助業界廣泛使用系統。
工地永遠沒有最安全,只有更安全,創新科技將是推動建造業邁向未來十年基建黃金時代的引擎,除了政府的大力推動及提供金錢資助外,建造業界有必要繼續善用創新科技,並採取多管齊下的策略,提升工地安全水平;工人自身亦應擁抱科技,自我提高安全意識,共同實現工地「零意外」的目標。
(來源:香港文匯報A01:要聞 2024/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