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茜)拿着麥當勞紙袋到麥當勞道影相留念,到旺角快富街求一夜暴富,帶上躺平的朋友去鹹魚街……這樣的新興文青旅遊模式,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潮流,無論特色街名還是港鐵站名都成為熱門打卡地點。香港共有逾四千條大小街道,從地域歷史與文化變遷上來說,街道的名稱是個跳不過的議題,它們既是地區本質的特色概況,亦有複雜的人文產出。從古至今,短短的幾個字,卻組成了符號性的廣闊定義,街道名字的背後,香港的歷史淵源尤其豐富。
華洋交雜的香港最有風味,當中不僅有建築的美學、語言的洗禮,就連腳下條條街道的命名,也充滿了歷史沉澱下來的風情。香港特色街道名稱的由來大致可分為人物紀念、地方名、地區工業或植物,可見香港街道命名的多樣化,也正正凸顯中西文化匯聚的一大特色,亦帶有深深的歷史足跡。
荷李活道竟與「荷里活」無關
沒有細究過的人,大概總以為上環荷李活道這街名定是源於美國的電影夢工場荷里活,不過事實絕非如此。荷李活道原是香港開埠之後第一條完成興建的街道,當時的周遭種植了許多冬青樹,而冬青樹的英名為holly,由於繁茂成林,於是加上woods,故此得名Hollywood Road,音譯便成為荷李活道。荷李活道於1841年通車,比起在1910年代才成名的荷里活電影還要早數十年。
據記載,早期的荷李活道與如今倒是差別不大,亦是古玩聚集之地,只不過除此,還有妓院等時代產物。時至今天,走在荷李活道上,邊上也盡是新舊融合的寶藏。荷李活道上環一段,有一條俗稱為「古董街」的摩羅街,盡是些真古董假文物的玩意,讓念舊的人一再流連。往邊上去,都爹利街朦朧的瓦斯燈光還沒能照亮仄仄的石梯,文武廟的香火卻是旺盛地燃了半日。如果這時候坐在街邊的茶餐廳裏,心裏期望在轉頭的街角會看見一個衣衫襤褸的老者,攤開紅白防水布,賣一地的舊時月色。
而荷李活道近中環一帶,則有開滿本地品牌精品店、匯集本地藝術家的PMQ元創方。這裏最初是一所為公眾提供高小及中學程度教育的西式教育官立學校——中央書院,超過半個世紀之後被改建為荷李活已婚警察宿舍,最終在2014年變身成為本地文創地標。遊人在欣賞建築本身的深厚歷史之餘,還可以逛一逛眾多的藝術家工作室及精品商店,了解香港的匠人精神以及他們的靈感來源。
灣仔市區的後花園 遍布日月星辰
香港市區值得一去的地方固然不少,特色建築亦繁多,但卻缺少令人閒適漫步的風景。偏偏就在這鬧市中,有一片日月星辰,成了灣仔的後花園。儘管位於市區,卻與灣仔周邊的擁擠喧擾形成鮮明對比、自成一格,彷彿一步踏進歐洲小鎮,因此它也是本地文創一個重要的發源地。
19世紀時,星街一帶曾是香港第一間發電廠的所在地,因此對於日、月、星三街之名的起源,有人說因為《三字經》內的「三光者,日月星」一句,引伸為電力帶來光明之意,但後被糾正說想像得太過詩情畫意,其原本作用如同一、二、三街一樣,是只圖方便而命名的。但無論如何,日月星此名,早早就為這個社區種下了浪漫種子。儘管名稱起源無從考究,但可以肯定的是,今天的日月星街經已成為香港旅遊熱點之一,網上攻略多不勝數,更被旅發局形容為「時尚餐飲娛樂的集中地」,區內除了充斥着各間有特色的設計、精品、古董店舖,街道兩旁更畫滿各種塗鴉作品。
如果要在香港市區規劃一條citywalk的閒逛路線,除去中環石板街至蘇豪區的洋氣,最值得推薦的便要數日月星街,在這裏閒庭信步,走走停停,絕對是解壓又慢活的一天。秀華坊那條色彩斑斕的彩虹樓梯便是其中一個必去的打卡熱點——當踏上這條樓梯的時候,便被七彩的顏色包裹起來了,每個台階都被繪製成不同顏色,構成一幅絢麗多彩的畫面。遊客置身當中,顯得空氣都活潑了起來。
日月星街的壁畫繁多,這裏的小店外牆上塗鴉着各種各樣的壁畫,特別的建築風格結合多巴胺色彩的復古活力,給整個社區增添一抹動態的色彩。例如,寵物店外有趣味的貓狗畫像,精品店亦被大朵花繪裝飾,還有居民樓外成排的獨角獸,讓人忍不住駐足留影。
窩打老道原為紀念「滑鐵盧」
九龍一條最為重要的街道便是窩打老道,原名竟然叫做「滑鐵盧道」。「窩打老」是英文Waterloo的粵語譯音,Waterloo指比利時布魯塞爾附近的滑鐵盧村的名稱。因滑鐵盧建村時位處於水源充足的森林而得名,1815年6月18日英國威靈頓將軍聯合普魯士(德國)和荷蘭在滑鐵盧戰役打敗法國皇帝拿破崙一世。為紀念英國這次勝仗,這條道路以滑鐵盧戰役來命名,惟猜測當時官員不知已有滑鐵盧的中文譯名而自行譯為窩打老道,沿用至今。
長約4.8公里的窩打老道串連了九龍塘、油麻地、旺角、何文田,支流繁多,途經的街道數不勝數,而窩打老道上最值得去的,大概便是油麻地戲院及紅磚屋。
於1930年建成的油麻地戲院是市區碩果僅存的戰前戲院,具有新古典主義外觀、中式斜屋頂和裝飾藝術風格山形牆及圖紋,開業初期只放映默片,到1934年才轉為放映有聲電影,是當時附近碼頭及果欄的苦力、避風塘的艇家和車夫的消遣地點。1960年代是油麻地戲院的黃金時期,專門放映邵氏製作的電影,時常滿座。隨着時代變遷,油麻地戲院生意日漸式微,為增加營業額而改為專門播放歐美及日本的色情電影,更首創一張戲票可以觀看全日放映的電影的「連環場」。油麻地戲院最終在1998年7月結束營業,同年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為支持中國傳統表演藝術及各類演藝發展,特區政府決定將油麻地戲院及鄰近建築改建成為傳統曲藝表演中心及後勤基地,如今正進行第二期建築工程,預計於2026年第一季重開。
如果對歷史建築感興趣,位於窩打老道8號的紅磚屋也值得一去。這裏原為上海街舊抽水站的工程師辦公室,是香港水務署現存最古老的抽水站建築物。抽水站於1911年停止運作,只有紅磚屋部分被保留。建築物具有的特徵元素包括紅牆立面、鑄鐵雨水管、鑄鐵收水斗、拱形遊廊及花崗石構件。
此外,李小龍的一處舊居亦在窩打老道上。當時,李小龍重回香港發展,嘉禾電影公司為他租下了窩打老道上明德園公寓的一個套間。1971年9月,李小龍把妻子兒女從美國洛杉磯接來香港居住時,就住在這裏。不過,李小龍一家在明德園居住的時間只有10個月,第二年7月就搬走了。80年代窩打老道九龍塘段有家成龍的威禾電影公司,是成龍出入之地,當時不少日本影迷專種程到來等偶像兼打卡,後來成龍將基地北移後才回歸平淡。
藉街名重溫歷史
皇后大道
位於香港島的皇后大道是開埠後第一條建築的主要道路,在1842年落成通車,至今仍是主要幹道。皇后大道英文原名為Queen's Road,為紀念當時的英國維多利亞女皇,本應翻譯為女皇大道,但負責翻譯工作的「師爺」是華人,基於當時華人尚未有女皇的概念,而「女皇」和「皇后」英文同為Queen,於是將街名直譯為皇后大道,因為這個誤會,原本意思是女皇大道,結果就成為沿用至今大家熟悉又充滿歷史痕跡的皇后大道。
皇后大道幾乎串連了中環絕大多數景點,置地廣場、蘭桂坊、石板街、中環街市……這裏既是逛街購物的熱門地,也連接着數條極盡港式情懷的街道,而經半山自動扶梯還可到達大館、孫中山紀念館和蘇豪區等。
太子道
太子道位於九龍,西起大角咀,直伸至觀塘。這條路是為紀念1922年訪港的愛德華皇子而命名。初建成時,它的名字叫宜華徑(Edward Avenue),後改為「英皇子道」(Prince Edward Road),戰後再改名為「太子道」。而名字指的這位太子愛德華,就是「不愛江山愛美人」的英國皇帝愛德華八世,1936年他把皇位讓給其弟。
沿太子道漫步,既可至攤檔雲集的旺角通菜街、花園街,也可赴花墟賞花,為旅程增添浪漫回憶,金華冰廳、奇趣餅家、椰汁大王等知名又道地的小店也近在咫尺。
公主道
公主道(Princess Margaret Road)位於九龍城區何文田,舊稱「楠道」,因其附近種滿楠樹。1959年楠道開始重修,並延長至紅磡,重修工程在1966年3月1日完工,適逢英國瑪嘉烈公主於當日訪問香港,楠道遂於重修完工當日易名為「公主道」,以作紀念。
公主道為何文田的主要幹道,何文田雖多住宅區,個中卻不乏供遊人休閒漫步的區域。如面積廣闊的忠義街花園適宜野餐;向常樂街花園二期方向行,可途經建於1968年的歷史建築——東何文田配水庫,歐陸建築襯托藍色大門,是個不錯的打卡影相位;再沿斜坡行至常樂街花園一期,周邊景色綠意盎然,還可見一條「迷你青馬大橋」;再沿石階上行,便到達景觀開揚的紅燈山,在這裏可遠眺城市景色和啟德碼頭,令人心曠神怡。
(來源:香港文匯報A07:文匯專題 2024/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