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全媒體 記者 趙之齊)由香港浸會大學(浸大)文學院及社會科學院舉辦的「人文、社會與數字未來國際研討會」,今日(21日)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揭幕。來自世界各地的傑出專家匯聚一堂,討論人工智能(AI)對人文和社會的影響。
在研討會開幕禮上,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致辭時表示,AI的崛起在全球範圍內帶來巨大機遇,亦引發關於私隱保護、道德等多方面爭議。他指出,先前頒布的《人工智能道德框架》為香港各機構在AI的開發及管理等方面提供支持協助,並表示未來會及時檢視、加強現有版權保護、個人數據保護的法律法規。他呼籲大家以開放態度積極探討應對AI時代的措施,促進AI安全負責任地發展。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秘書長鄧特抗表示,教資會認為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最新的AI技術,亦要建立正確價值觀,以負責、道德的方式使用新技術。為此,教資會致力支持本港大學應對AI時代的來臨,包括設立科教創新基金(FITE)為大學提供資金支持,亦很高興看到八所大學做出回應。
浸大校董會暨諮議會主席陳鎮仁在致歡迎辭時表示,浸大致力裝備下一代應對不斷變化的世界,「我們的使命是創造充滿活力的生態系統,讓來自不同學科的師生聚首一堂,帶來創新和影響深遠的變革。」
浸大校長衞炳江指出,浸大有見人工智能等數字科技迅速冒起和發展,為人們的生活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因此舉辦是次研討會,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和專家,共同探討人工智能在倫理、社會、經濟發展及教育等方面對人類未來的影響。
為研討會擔任主講嘉賓的傑出專家探討多個熱門議題,包括AI與倫理和人文的連繫,又審視AI對社會、文化、經濟、未來商業和教育等各個領域的影響。
倫敦大學學院副教授:要打破關於AI的泡沫 探討AI的局限
在上午場的研討會中,倫敦大學學院(UCL)教育與社會學院副教授Wayne Holmes開門見山地指出,要「打破一些關於AI的泡沫,探討AI的局限」。他表示,人工智能耗能巨大,訓練大型AI模型產生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等或相當於駕駛汽車從地球到月球再返回的能量,對環境產生巨大影響。
他亦討論人工智能和教育的關係,認為人工智能系統作為學生和導師之間的連接「非常酷」,可為學生提供便利;但若將其直接用來為學生的作業進行自動評估等環節,則較淺顯,遠不如人類教師所作的評估有效。
他指出,人類教師能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教學,但人工智能所謂的個性化工具僅將學習過程「個人化」,最終結果不變。而電子設備較少、有殘疾的群體,使用AI系統學習會有困難,或會破壞教育公平性,難以保護底層免受經濟剝削。但他表示,支持學生學習AI相關的知識,「正如我們想學習如何使用汽車時,必須知道汽車是如何工作的」,在AI普及的今天,所有人都需要對其工作原理有所了解。
AI存在種族歧視等偏見?與算法的訓練數據有關
當今,人們亦指AI存在種族歧視等偏見,Good Tech Advisory行政總裁Kay Firth-Butterfield指出,這與算法的訓練數據有關。AI是由人類訓練的,社會由某一群體掌握話語權時,AI生成的數據亦可能主要呈現該群體。她指出,若AI參與選舉投票,可能對世界各地民主造成重大影響。
在她看來,討論AI應遵循的倫理,可將其具體化為「負責任」、「值得信賴」。她解釋,儘管在了解世界上不同國家地區關於AI使用的原則時,發現大家還很難就解決問題的方法達成一致,但認同人們正在努力解決這些問題。
商湯田豐:AI的發展要遵循三原則 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及技術可控
商湯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田豐說道,現在AI就像一個大型語言模型,訓練自人類的文本資源。他認為AI的發展要遵循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及技術可控三大原則。在此基礎上,他舉例多個AI應用場景說明它能提高人們生活效率,如內地公務員培訓平台上,教師工資是目前最大的成本消耗,相信若用數字教師錄製視頻培訓課程,既降低勞動力成本,亦由於AI講師沒有口誤或冗長的表達,使得課程內容含量為人類講師課程的兩到三倍,提高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