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 記者 魏溶、何嘉駿)正值新春佳節,聖公會置富始南小學日前舉辦熱鬧喜慶的中華文化暨華服日活動,學校化身「置始村」,全校380名學生可浸沉於「文狀元」「武狀元」體驗,嘗試扯鈴、轉碟等古代娛樂活動,從中了解古人生活方式;學生亦可揮筆寫下新春祝福,品味新年食物,感受新春氛圍,從而更好體會中國文化和傳統節日氛圍。
校長黃禮灝表示,希望藉農曆新年氣氛令學生更投入參與文化日活動,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中國古代文化,增強國民認同。
聖公會置富始南小學校長黃禮灝介紹,學校在活動期間變身「置始村」營造浸沉式環境,學生當日身着華服化身「村民」,校長和老師則分別擔任「村長」及「夫子」。「村長」先向學生介紹活動背景,村民需要在學校內設定的文藝攤位「禮教書齋」及遊戲攤位「明德武院」學習中國古代儒家要求的禮、樂、射、御、書、數「六藝」。
「聖旨」蓋章 品嘗美食
學校分別在兩處操場設立13個文藝攤位及7個遊戲攤位,學生手持「聖旨」,每完成一個攤位的活動就會由老師在「聖旨」對應位置蓋章,集齊後學生就可前往美食廣場品嘗龍鬚酥、糖不甩等香港春節常見的美食,感受新春氣氛。
文藝活動種類豐富,其中「文房四寶」設有傳統書法中用到的筆墨紙硯,學生可寫下對於新年的願望及祝福,不僅有「大吉大利」、「身體健康」等期許,更有學生寫下「貓肥家潤」的願望。遊戲攤位則還原了數種古代娛樂活動,包括投壺、轉碟及扯鈴等,學校亦在各個攤位前為不同活動設立展板,解釋活動起源及寓意等,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古人的娛樂活動。
有學生精心準備華服,其中六丙班的周瑋琳身穿粉色華服,前襟上更綴上兩隻小兔子,活靈活現。周瑋琳表示,這是媽媽替自己準備的華服,認為兔子有吉祥的寓意,可以在春節時增添好兆頭,更有節日氛圍。
黃禮灝表示,中華文化暨華服日活動耗時約3個月籌備,正值中國的新春佳節,學校希望藉節日氣氛,能令學生在這場與春節及傳統中國文化的活動中更加投入。黃禮灝續指,本次活動屬於國民教育課程的一部分,黃禮灝認為,不僅要學習中華文化,甚至可以「行多一步」,去保護中國文化。
「學生們通過本次活動已經對中華文化有所認識」,黃禮灝表示,希望通過活動可以讓學生對其中的一些活動產生興趣,回到家中也能堅持練習。「這樣可以令國民教育得到延續,而不只是在知識上、規矩上的教育。」
活靈活現|學生表演舞獅贏掌聲
聖公會置富始南小學日前舉行中華文化暨華服日,當日亦安排了舞龍、舞獅及古彩戲法表演。不少學生引頸以待,專心致志地看着台上的表演,到精彩處更有學生忍不住「嘩!」的驚呼出聲,現場氣氛熱烈。
活動日有舞獅及舞龍表演,負責舞獅的正是聖公會置富始南小學的學生,不僅有四位同學分別舞動兩頭醒獅,另有多名學生手持鑔參與音樂表演。據指導師傅介紹,這些學生僅僅學習了14節課程,總計不足24小時。記者現場觀看,有學生的表演已經初具醒獅神態,更成功從醒獅口中吐出「身體健康」、「聰明伶俐」兩張紅簾,引得現場學生陣陣掌聲。
此外,活動還邀請了一位師傅到現場表演古彩戲法,其屬於中國魔術中的一種。老師藉《西遊記》向學生講述了古彩戲法與古代人物、衣飾及歷史等文化之間的關係。學生們對古彩戲法興趣盎然,其中師傅表演六連環時,通過戲法將鐵圈連接在一起或者分開,引起學生陣陣驚呼,更有小朋友忍不住坐直身體,伸着脖子向前希望看得更清楚。
動手學習|製戲棚模型 了解擴聲原理
春節是粵劇的熱門檔期,不少地區會在正月期間演神功戲。聖公會置富始南小學小六學生,在中華文化暨華服日活動中嘗試製作神功戲棚微縮模型;其他年級學生則製作了風車、龍年燈籠及紙扯鈴。
香港大部分粵劇均屬於神功戲,會在傳統節日、神誕、太平清醮等日子演出,值得一提的是,傳統戲台不需音箱即可放大台上演員聲音。學生們在課室內通過摺紙、黏合不同組件等步驟搭建戲棚模型,回到家後更可以將手機擺入模型內播音,感受傳統戲棚如何擴聲。
模型所需部件繁多,製作並不容易,有學生耗時良久尚未完成,但也有學生兼具細心和耐心,得以在下課時順利完成。六丙班的周瑋琳笑言,製作模型並不困難,自己在平時會摺千紙鶴等,認為相對容易。
六丙班學生彭筠頤表示,自己對中文科很感興趣,活動日不少同學穿上華服,讓她好像看到不同朝代的古人;另一位學生廖苡喬表示,自己透過今次活動了解到古人的娛樂方式,她亦分享自己此前學習中文科有一定壓力,但認為活動有助於加深對中文及中國歷史的興趣。
(來源:大公報A7:港聞 2024/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