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2024渣打馬拉松今早(21日)舉行,一名男子疑參賽後不適,被發現在天后站月台位置暈倒,送往律敦治醫院後證實死亡。
醫管局表示,截至下午4時,香港馬拉松共有39名傷者送往公立醫院急症室治理,1人送院經搶救後不治,其餘1男情況危殆、4男1女情況嚴重及8男7女情況穩定。有11男5女經治理後已出院,另外有1人情況待定。

跑馬拉松需要體力、耐力與鬥志兼備,然而長跑對身體負荷甚大,熱血運動背後潛藏猝死風險。翻查資料,本港在2012、2015、2017及2018年的渣馬賽事中,均有參賽者暈倒後不治,過世者年齡介乎24至52歲。
過往10屆共4跑手不治 最年輕僅24歲
2012年渣馬賽事中,從事建築界文職工作的26歲本地男跑手劉綽麟,第三次出戰渣馬賽事。劉清晨5時半由尖沙咀彌敦道起點經西隧跑至銅鑼灣維多利亞公園,8時32分成功完成21公里的半程馬拉松賽程。惟他衝線後離開之際,在終點線後40公尺向前仆倒。多名跑手見狀,立即呼叫工作人員協助。現場醫療輔助隊兩隊員推擔架趕至,劉經過人工呼吸後一度恢復知覺,惜送院後最終證實死亡。

2015年,首次參加10公里賽事、當時年僅24歲的見習工程師吳卓諭,臨近終點時疑因心臟病暈倒,送院搶救時昏迷,1日後不治。死因庭2019年裁定吳死於自然,但批評消防處使用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AED)的指引「迂腐」需檢討,並向相關單位作改善建議。根據證供,消防救護員到場時,已有醫療輔助隊員為吳卓諭施心外壓急救,但礙於消防處指引規定,救護員仍要為事主再施2分鐘心外壓,才可以使用AED機。死者胞姊散庭後哽咽,指是次研訊突顯醫療輔助隊的不足,AED機「得個擺字」,事隔4年「唔知咩叫釋懷」,「每一日、每一晚我哋都會諗返起卓諭,佢嘅人生太短暫。」

2017年,52歲姓李女跑手首次參加10公里賽事,她在衝線時心跳極快及紊亂,不支暈倒昏迷,救護員即場使用AED機,以及自動式心肺復甦機為她急救。由於病人心臟停頓,導致全身器官供氧受阻,被送往深切治療部後已多重器官衰竭,使用人工心肺機輔助心臟泵血功能亦難阻器官功能轉差,最終延至比賽次日中午不治。

2018年,50歲男教師李文德於參加10公里賽事期間暈倒。據參與搶救的醫療輔助隊隊員供稱,他收到指示指有人暈倒,花了約12分鐘跑至現場,當時李文德的頭及身體面朝向下,臉呈灰紫色,已沒有呼吸及脈博,並即送到醫院搶救。李文德最終在留醫4日後宣告不治。

馬拉松對心臟負荷大 須留意家族有無隱性心臟病史
有心臟內科專科醫生指出,過往與馬拉松賽事相關的猝死機會達五萬分之一至十萬分之一,若有隱性冠心病,即使賽前進行驗血、超聲波、心電圖及運動心電圖等各種檢查仍難以發現。
事實上,大部分的運動猝死個案,皆與心臟問題有關。運動固然有益身心,但若心臟早有隱性疾病,當事人如進行高強度運動,有機會引發潛藏疾患,尤其在比賽期間,跑手多求勝心切,渴望在衝線一刻再創佳績,對心臟所構成之負荷與壓力更大。正因如此,部分跑手在恒常習訓時未見異樣,卻在正式賽事中出意外。

香港急症科醫學院前院長蕭粵中表示,數據顯示,40歲以下健康人士亦可能患有隱性心臟病,在劇烈運動後,有機會病發。他提醒,年紀較輕的市民如要參與馬拉松這類賽事,要留意家族病歷有無隱性心臟病,例如曾有家人較早過身或曾突然暈倒,亦可能屬有關徵狀,或需諮詢醫生意見是否適合參加。
蕭粵中又提醒,如有血壓高、糖尿病等長期病患者,在參與這類賽事前亦應找醫生評估。
相關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