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 記者 余風、蘇荣<文> 盧剛昌<圖>)「聾啞公仔幫」死灰復燃!以往有自認聾啞人士於街頭兜售物品,疫情期間曾一度沉寂,惟近期又再度活躍,多區都有市民舉報,「聾啞公仔幫」拿着多個公仔鎖匙扣向途人兜售,甚至以自力更生為藉口要求途人捐助。有市民不勝其擾,買下鎖匙扣之餘,同時奉上金錢以打發他們。大公報記者更直擊「聾啞公仔幫」成員在公園內,即場點算當日「收益」。
有聾啞團體成員表示有關人士做法可疑,直指「我們上前打手語,他們即時走開!」質疑是假扮聾啞人士,欺騙別人愛心,而且出售鎖匙扣屬無牌小販,亦涉非法募捐。立法會議員建議,政府應設立簡易平台,可以便捷查詢有關募捐是否合法。
日前晚上,忙碌了一整天的記者,難得在沙田博康邨熟食檔大快朵頤,正享受熱騰騰的炒麵時,一名陌生女子輕拍記者膊頭,並指着手上一張印有「善心助聾人」、「殘疾人士」及「支持自力更生」等字眼的過膠白紙,要求幫助聾啞人士。該女子又拿着十多個公仔鎖匙扣推銷,每個售價為20元。當記者向她查詢所屬機構時,她只不斷指着「聾人」二字,意指難以聽到記者所言,只着記者捐助。
該女子纏擾一會,感到記者沒有興趣,就到鄰枱向食客兜售。記者見到有食客沒有拒絕,她便快速從背囊中取出不同款式鎖匙扣,讓食客選擇。在短短10分鐘內,記者目擊一男子因不勝其擾,奉上20元卻沒取走鎖匙扣,而另一名女食客則購買2個鎖匙扣,並付上100元。
死纏爛打得手 公園數銀紙
另一晚,記者目擊兩名「聾啞公仔幫」男子在博康邨熟食檔「搵食」,他們逗留近半小時後,乘小巴前往同區水泉澳邨商場。下車後,兩人到便利店購買食物,並在商場外公園坐下進食。稍後,其中一名男子從隨身手袋裏掏出大疊紙幣,點算良久,並用橡皮筋把紙幣紮好。記者觀察所見,那些紙幣應是當日籌募的「善款」,可見收穫甚豐,及後二人在水泉澳邨商場內失去蹤影。
議員:設簡易平台查詢籌款真偽
立法會議員葛珮帆表示,近期不時接獲市民反映,有聾啞人士在街上籌款及義賣,並質疑該些人士的身份,她提醒市民任何機構籌款,必須獲得政府慈善機構的註冊,並需向社署申請許可證。她認為政府應要加強提醒及規管之餘,建議設立一個平台,讓市民輕易查到有關籌款活動的真偽。
食環署證實,於去年10月至12月未有接獲聾啞人士慈善機構於公眾地方進行售賣物品形式籌款活動的申請或投訴。社署發言人表示,該署過往3個月(即去年10月至12月)沒有接獲相關籌款活動的「公開籌款許可證」申請。
根據法例,任何人士為慈善用途在公眾地方組織、參與或提供設備以進行任何籌款,或售賣徽章、紀念品等,必須取得社署署長發出的「公開籌款許可證」。市民遇有懷疑的街頭募捐,應要求有關機構出示許可證。
「我打手語,他們即時走開」
「我在他們面前打手語,他們即時走開。」聾人機構龍耳創辦人邵日贊表示,近期不少聾人向他表示在街上遇到「聾啞公仔幫」,他日前亦曾遇上有關人士,惟向他們打手語時,對方即落荒而逃。他直指接觸的「聾啞公仔幫」並沒有列明機構,市民遇見應當無牌小販處理,當對市民造成滋擾,便要報警及向食環署舉報。他又透露,約10年前,有一班聾人受懂手語的健聽人士操控,要求有關聾人每日外出賣公仔圖利,及後有關組織已解散。
香港聾人協進會鄧姑娘表示,該中心沒有賣公仔籌款,而籌款之類的慈善活動一定會向社署申請。她又提醒合資格的籌款機構,會在捐款箱貼上公開籌款許可證,並提供有關機構的電話作查詢。此外,她又透露曾遇自稱聾啞的人士十分可疑,感覺他們並不識打手語,「見到我識打手語就好怕,馬上走。」她又指曾向有關人士查詢所屬機構,對方即倉皇逃走。
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總幹事張漢華表示,於網上有留意有關新聞。他又指合資格的慈善機構如作公開募捐或籌款,需先向社署申請公開籌款許可證。
(來源:大公報A7:港聞 2024/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