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記者 劉 毅)讀書學習不是苦差,完全可以是一件樂事。為了向公眾展示學習以及課本中樂趣,孫中山紀念館即日起展出「勤有功 戲有益:舊課本中的童玩」,通過一系列在內地和香港出版的中文教科書、遊戲、玩具以及沉浸式課堂空間,探討童玩於教學上的重要性,反映課本和社會的發展和變遷。
近代中國編印的新式教科書在20世紀初迅速發展,除了供給本地中小學使用,甚至遠銷東南亞等海外華人社區。玩具與遊戲是教科書以外的教學輔助,兩者皆有助啟迪學童的創意,促進其身心發展。
展出1930年代教科書
是次展覽共展出60多組20世紀初至中葉期間在內地與香港出版的中文教科書、遊戲和玩具等展品,涵蓋早期教學使用的算盤、老式打字機,以及舊時代香港和內地常用的教材、啟蒙看課本等,還有人物典故、詩歌選編、音韻格律及專為女子教育而編寫的讀物。焦點展品包括上世紀30年代香港百利書店印行的《訓蒙三字經》、1932年上海廣益書局印行的《新童子尺牘》、20世紀初的舒式華文打字機和昔日流行的毽子等。
孫中山紀念館館長孫德榮和一級助理館長周俊基在傳媒導賞時介紹,之所以策劃今次的展覽,是希望觀眾不僅可以通過展品感受教育發展所走過的路以及課本的發展歷程,更能從中體會「學習是一件很快樂的事」。
因此,今次部分展出課本冊頁記載的是課本中的玩具和童玩。教科書中出現的玩具,見證不同時期產品設計和發展工藝,比如19世紀初家喻戶曉的「七巧板」,以及傳遞「知進退、明得失」的棋類玩具;而在早期課本中,也已經可以看到孩童玩耍及玩樂的圖像,都充滿趣味性。其中,在記載玩具的課本冊頁中,觀眾更可從中感受到在當時香港玩具工業之發達。
展品之外,展覽現場更設有多媒體區和沉浸式空間,參觀者可掃描展廳內的二維碼,獲取遊戲和玩具的資料,亦可在展覽特設的沉浸式空間,體驗1950年代的天台小學。
(來源:大公報A14:副刊 2024/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