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都以為腦動脈瘤屬腫瘤的一種,但其實它是由於腦血管壁變薄而膨脹起來所形成的一個「泡」,多長在血管的分叉位置,一旦破裂,便會造成「蛛網膜下腔出血」,屬極嚴重的出血性中風,即時死亡率可高達百分之十;即使有幸及時送院,亦有三分之一患者會變成嚴重殘障,甚至死亡。
目前仍未能確定腦動脈瘤的成因,但以下人士屬高風險,應加緊留意:
- 患有腎多囊症及締結病(如馬凡氏症候群)人士
- 家族中有兩人或以上的直系親屬曾有腦動脈瘤
- 有腦動脈瘤病史
其他潛在風險因素包括高血壓及持續吸煙,也會令血管更早出現粥樣硬化,加速血管老化。
及早檢查 防患未然
患者一般難以察覺腦動脈瘤的存在,因未破裂時不會引發任何徵狀,多數是因其他病症或原因接受腦掃描時被偶然發現。體積較大的腦動脈瘤有可能會壓迫腦組織和神經而引起頭痛,亦有病人因腦動脈瘤壓着控制眼簾的第三組大腦神經,造成眼簾下垂和複視。腦動脈瘤體積愈大,爆裂風險愈高。
一旦腦動脈瘤爆裂,會觸發突如其來、強烈而持續的頭痛,感覺像「五雷轟頂」。若破裂時只有少量出血,引發的痛楚雖然非十分嚴重,但也會持續一段時間,即使服用普通止痛藥也未必見效。
若痛楚持續或視覺出現問題,應盡快求醫,醫生一般會建議病人進行磁力共振、電腦掃描及血管造影檢查,並分析病歷,了解病人的風險因素,以決定應否即時處理腦動脈瘤。如腦動脈瘤體積不大,一般可先觀察,並定期進行掃描檢查監察。若屬結構性問題,藥物及放射治療都不適合,則需進行手術治療。
微創導管手術 傷口細復原快 毋須開腦
腦動脈瘤手術旨在堵塞動脈瘤,防止它破裂,過往需要以開顱鉗夾方式進行。隨著科技進步,現時逾九成手術都以微創方法進行,將導管經由腹股溝位置放進股動脈,再經大動脈伸展到腦內出現問題的血管,透過下列其中一種方式堵塞血管瘤:
- 導管內另有微導管,可釋放金屬彈簧填滿血管瘤,阻止血液流入及防止破裂。然而,若動脈瘤入口太闊,金屬彈簧或因未能固定而移位,便會堵塞正常血管。
- 在長出動脈瘤的一段血管經微導管放置引流支架,減慢血液流入,待血管瘤內的血液自行凝結。血管壁細胞亦會慢慢在支架上生長,像進行加固工程般重組該段血管,繼而封閉血管瘤入口,減低破裂風險。
此手術的成功率非常高,但亦存在風險,包括血管壁受損(低於百分之一)及出血(約百分一至二)。病人在接受支架植入後需服用阿士匹靈等抗血小板藥一段時間,以維持血管通暢。
由於是無創手術,病人的復原速度快,翌日便可下床走動,大腿上的針口隨後亦會慢慢癒合。如情況理想,一般只需住院觀察三至四天,稍後便可如常活動及工作,甚至乘搭飛機,惟要避免跑步、踏單車等劇烈運動。建議患者術後先休息兩星期,以免令股動脈瘀腫甚至流血。術後復發機會視乎腦動脈瘤大小、形態及其他風險因素,如有否高血壓、持續吸煙等。
進行此微創手術的病人需注射顯影劑及照X光,因此血管嚴重彎曲的長者、腎功能嚴重衰竭的人士及懷孕婦女未必適合,故需要考慮施行傳統開顱鉗夾手術。
腦動脈瘤破裂的後果嚴重,必須保持警覺,愈早發現腦動脈瘤及接受治療,康復效果愈好。
養和專欄系列文章:
養和專欄|運動創傷(1):運動相關腰部創傷 鍛煉核心肌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