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是腦血管疾病引發急性腦組織損害,是成年人永久殘障最常見的病因。大部份病人在中風發生時,腦血管巳經出現病變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在腦血管發生的病變或疾病有很多不同種類,真是多不勝數,全部都可能引發血管堵塞或破裂而出現缺血性或出血性中風。
大部份的腦血管疾病首先在血管壁開始,最常見的是大血管粥狀硬化 (large vessel atherosclerosis)和腦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
血管粥狀硬化會影響的血管包括顱底和頸部動脈血管,直徑約1-8毫米(mm), 只會引起血管堵塞而不會出現血管破裂,但大血管堵塞引致的缺血性中風通常都十分嚴重,造成大範圍腦組織損害和嚴重殘障。
由血管病變開始到出現中風經過很多階段可以長達超過10年,成因包括所有血管病的高危因素,三高(血壓、血糖、血脂)、吸煙、酗酒、肥胖、缺乏運動、不良飲食等。
腦小血管病會影響的血管包括小動脈(arterioles) 、微血管(capillaries)和小靜脈(venules) ,直徑約0.05-0.4毫米(mm),最常見的病變是動脈硬化(arteriosclerosis),可以引起血管堵塞(缺血性中風)或者血管破裂(出血性中風)。單一次小血管堵塞引致的腦組織損害和缺血性中風通常比較經微,很多時沒有症狀,不過累積起來亦會造成廣泛的腦組織損害和嚴重殘障,特別會影響認知功能和走路平衡。出血性中風大部份是腦小血管破裂引致,最主要成因是高血壓。其他引致出血性中風的疾病有腦澱粉樣血管病變(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 、血管畸形 (vascular malformation) ,腦動脈瘤 (cerebral aneurysm) 、煙霧病(Moyamoya disease)等。
可以引致腦血管堵塞(缺血性中風)的血管壁病變還有動脈血管壁撕裂(arterial dissection學名為[動脈夾層]) 、放射性血管病變(radiation vasculopathy) 、霧煙病(Moyamoya disease) 、血管炎(vasculitis) 、血管痙攣(vasospasm)等。
腦血管堵塞(缺血性中風)有時源頭不是來自血管壁病變,最常見的是心臟內有不正常血塊形成,血塊脫落離開心臟,隨血流去到腦血管造成堵塞,即是心源性中風。最主要成因是心房顫動,三成的缺血性中風是由心房顫動引發。除了血塊外,其他物質亦可能堵塞腦血管,如腫瘤、脂肪、空氣等,但都是非常罕見。有時堵塞腦血管的血塊是在血管內腔不正常形成,成因是凝血功能障礙引起血栓形成傾向,大部份年輕人個案是遺傳病,大部份長者個案是和腫瘤有關的。
醫治中風病人,準確診斷引致中風的腦血管疾病對預防再中風十分重要,對治療急性中風亦有幫助。九成缺血性中風是由大血管粥狀硬化、腦小血管病、心源性中風這三種最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引致。出血性中風大部份和高血壓或異常血管有關,通過腦血管造影驗查可以準確診斷。但腦血管疾病種類繁多,有時富經驗的腦神經專科醫生都遇到挑戰,不能確定中風的病因。
除了動脈血管壁撕裂(動脈夾層)外,絕大多數的中風都不是意外,腦血管疾病在第一次中風發生前己經存在一段很長的時間,醫治腦血管疾病最成功的是防止第一次中風。血管病高危因素是大部份腦血管疾病的元兇,有研究顯示良好控制血管病高危因素可以防止八成以上的中風。現時有很多低風險的驗測可以診斷腦血管疾病及各種血管病的高危因素,及早冶療,防止第一次中風是可以做到的,防止中風永遠都不會太早開始。
香港中風基金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