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書蘭、林禧)新一屆區議會選舉將於12月10日舉行。完善地區治理後的區選制度全面準確貫徹了「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符合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際情况,充分體現「愛國者治港」原則,並重塑了區議會的組成,讓有志服務地區的人士比過去有更多種渠道參與地區工作。
據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21年發表的《「一國兩制」下香港的民主發展》白皮書指出,香港特別行政區民主的發展,不僅要完善、優化相關選舉制度,還應當積極探索協商、諮詢、聽證、對話等多種民主形式,開拓更多民主渠道,重在提升民主質量,追求實質民主。白皮書並指,只有能夠不斷增進民眾福祉的民主才是好民主。香港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也必然為民主的進一步優化提升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多位香港政界人士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地區治理是政府施政能否做到急民所急的關鍵,相信完善地區治理方案和新選制將確保在地區層面更好發揮行政主導的優勢,提高特區治理效能,發展出具香港特色的優質民主發展道路。

擴大選區範圍 鼓勵更宏觀考慮社區發展
◆特區政府的完善地區治理方案強化了特區的地區治理架構,不僅完善了區議會的組成、優化區議會的諮詢和服務職能,並由當區民政事務專員擔任區議會主席,引入區議員履職監察制度,對行為表現不符合公眾期望的區議員進行調查等。
◆特區政府更設立了由政務司司長主持的「地區治理領導委員會」,確保地區治理架構下各板塊的政策措施相互協調、配合,並以全局觀,更宏觀考慮各地區問題,更有效及時回應市民訴求;設立了由政務司副司長主持的「地區治理專組」,促進政府部門之間的協調工作及合作,快速制訂、指揮應對地區不同問題的措施等。
◆在地區層面,區議會、三個地區委員會、關愛隊和地區管理委員會統一由政府領導,令政府在統籌地區工作上更有效,有助提升地區治理水平。
議員回應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郭玲麗表示,地區治理是施政能否做到急民所急的關鍵,地區治理是將「愛國者治港」原則落實到特區治理架構的「最後一公里」,特區政府的完善地區治理方案包括設立「地區治理領導委員會」,設立「地區治理專組」,並讓各區民政事務專員擔任當區區議會主席和區內關愛隊所有小隊的總指揮等,有助更好發揮行政主導的優勢,讓區議員在議會反映地區訴求後,可通過民政事務專員連結特區的頂層架構協調政府各部門調動人手、資源,與關愛隊攜手迅速回應市民所需,有效解民之憂。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永光表示,新選制重塑了區議會的組成,並擴大地方選區範圍等,將鼓勵區議員更宏觀地考慮社區的整體發展,不會只關心某一小區內的事務,亦為愛國愛港並有志服務地區的人士提供更多渠道參與區議會工作,有更多具專業知識、各方經驗的有能之士可在地區層面服務市民,構建出治港者和市民溝通、提供服務的堅實橋樑,有助實現良政善治。

更多界別人士投身 突破利益局限性
◆第七屆區議會議席總數將有470席,與第六屆區議會479席相若,但區議會組成會更為多元,由委任、地區委員會界別選舉和地區直選產生,數目比例約為4:4:2,另加27名當然議員,讓有志服務地區的人士有多種渠道參與區議會工作。
議員回應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李世榮表示,第七屆區議會將透過委任、地區委員會界別和地方選區三種方式產生,而由多元選舉方式產生的新氣象,正正是優質民主的體現。他相信新一屆區議員可以代表不同專業界別,發表不同的聲音。
新民黨副主席、立法會議員容海恩表示,新選制明顯更能體現廣泛代表和均衡參與的精神,讓社會上更多不同界別人士投身區議會,有助突破某個地區、界別、團體的利益局限性,更好地代表香港社會整體的利益,讓區議會發揮地區重要組織的作用,協助政府提升地區治理效能。多元的選舉方式為不同背景參選人提供了參選機會,令他們更有機會用政績和地區服務經驗展現實力,這是民主質量提升的表現。
引入資格審查 堵塞選舉漏洞
◆為確保國家安全和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新選制要求地方選區選舉和地區委員會界別選舉的參選人需要獲得當區的分區委員會、地區撲滅罪行委員會和地區防火委員會每會各至少3名、但不多於6名的選民簽署同意提名,地方選區選舉參選人士還需獲得有關區議會地方選區至少50名但不多於100名的已登記選民簽署同意提名;成立區議會資格審查委員會,由政務司司長擔任主席,要求無論以何種方式產生的區議員,都必須經過資審會的審查確認,方可進行參選、獲委任或成為當然委員。
議員回應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陳曼琪表示,2019年修例風波下產生的現屆區議會曾出現種種亂象,凸顯區選制度存在漏洞,令反中亂港分子有可乘之機,必須堵塞相關漏洞。而特區政府完善地區治理,重塑區議會,引入資格審查等,正好針對多年來議會亂象的癥結,讓區議會回歸基本法下作為非政權性的區域組織的初心,發揮好協助特區政府吸納民意、諮詢等功能,成為廣泛凝聚愛國愛港人才服務社會的平台。「議員作為民意代表,參選需通過審查等,以確保符合愛國者資格,理所當然,亦是國際慣例。」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元朗區議會主席沈豪傑表示,修例風波期間,元朗區議會曾遭反中亂港議員把持,使區議會淪為宣揚攬炒、污衊警察、炒作亂港政治主張的平台,而反中亂港議員更不斷阻礙特區政府履行有效抗疫工作,讓區議會未能更有所建樹,令市民失望。他強調,區議會作為重要的地區諮詢組織,絕不能成為反中亂港分子分裂和顛覆國家的平台。為此,為區議會選制引入資格審查和提名等機制,是要確保準確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的必然措施,既全面準確貫徹了「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修補了選舉制度存在的漏洞和缺陷,同時符合香港特區實際情況,在做到包容開放的同時,也維護了國家安全,有利提高特區治理效能,開展具香港特色的民主發展道路。
參選人背景多元經驗豐 考慮面向更立體貼地
◆2023區議會一般選舉的提名期期間,報名參選人來自逾20個不同行業領域,有的參選人本身是區議員、地區工作者、社區主任,已經十分熟悉參選當區的地區事務;有的參選人來自工商界別、實力雄厚,本身是商人或從事金融投資;有的參選人是執業律師、教師,具備了專業知識;還有參選人來自包括航運、議員助理、酒店管理、註冊社工、公司董事、市場經理、慈善機構總幹事、教育機構總監、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兼任講師、政策研究、銀行職員、理財顧問等不同領域。他們都擁有各自所屬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使區議會的組成部分更加多元、全面。
議員回應
工聯會理事長、立法會議員黃國表示,能夠不斷增進民眾福祉的民主才是好民主。在新選制之下,不但有長期扎根於地區服務的經驗豐富的地區人士參選,亦有很多來自各個專業界別的新人參選,令區議會組成更加多元化。他相信背景多元的參選人加入區議會後,可以為香港營造新的地區治理氛圍,他們亦可以利用自己的專業能力,幫助解決地區深層次民生問題,共建和諧穩定社會。
自由黨副主席、立法會議員李鎮強表示,新的選舉方式更有利於來自不同背景、想為地區服務的有志之士參與地區服務,有見醫生、工程師等專業人士都有參選,相信未來這些專業人士,可以運用自己的專業背景在地區服務市民,又相信他們既有專業背景,也有地區經驗,在助力政府將來制訂政策時,考慮的面向會更加立體和貼地,同心推動香港社會前行。
(來源:香港文匯報A06:要聞 2023/1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