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雷倩、馮達旋
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於10月17、18日在北京舉行。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近日發布了《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白皮書(下稱白皮書),提出要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機遇,探索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探尋新的增長動能和發展路徑。以及要推進數字絲綢之路建設,縮小數字鴻溝,為共同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對此,中國可考慮通過中國在數字技術、智能化等領域等領先優勢,結合當前先進的文化教育理念,協助「一帶一路」共建國突破現存的英語文化霸權和西方文化霸權,從而能夠迅速發展自身的教育文化與文明話語權,全面超越國家間意識形態分歧和社會制度差異的壁壘。
數個世紀以來,西方海權國家挾經濟與軍事的優勢,在殖民體系瓦解後,藉地緣政治「秩序」發展經濟殖民主義與文化霸權已成為常態。在此脈絡下,中國政府推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彷彿一股春風,從根本上為全球南方提供新的發展思路。其中,「共同」是該倡議的核心精神: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共同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共同倡導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共同倡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
但從殖民主義到經濟殖民主義數百年以來,全球的制度已產生強勢與弱勢之別。由西方國家主導的影視、音樂、體育等構築的通俗文化世界,有清楚的品味與風格的主流範型;在現代高等教育體系,有隱形但明確存在的文化結構;甚而在科技發展的檢索運用,也有必須跨越的語文鴻溝,尤其是英語的鴻溝。
如何能夠避開無所不在的歐美語言尤其是英語語言文化暗礁,從而駛進平等、尊重、多樣、共同發展的新海域呢?方案之一是運用高度智能化的數字通訊科技,發揮基建使能(Enable)與應用賦能 (Empower)的功能,突破語言文化的結構壁壘。尤其是近年來的語音辨識與智能翻譯一日千里,協助個人探索、學習、發展、營商的功能日益顯著。對此,中國可通過自身的數字技術、人工智能和大數據領域的世界領先優勢,更有計劃、更全面的將這些功能納入「數字絲綢之路」的整體規劃,從而協助「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打造出科技與教育文化對接的新亮點。
事實上,自1960年代開啟衛星通訊以來,各國便開始夢想一個在全球大範圍構築平等地球村(Global Village)的可能性。但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之前,由於科技與價格的雙重障礙,此一可能性僅停留在小範圍實驗的階段,距離大規模普及、應用仍有相當距離,從未真正實踐「知識普惠化」、「教育均質化」的理想。根據資通訊基建發展的差異,過去不同國家執行時,可略分為下表中的幾個版本:
政策 | 关键科技 | 预期成果 | |
1.0版 | 开启卫星广播教学 | 卫星链路及下载 | 提供基础知识(General Knowledge) |
2.0版 | 弭平城乡数位落差 | 宽带网络及计算机 | 普及连结近用 (Universal Access) |
3.0版 | 推广人工智能学习 | 大数据库及云端算力 | 培养创新能力(Competence Building) |
然而,眾所周知,信息科技的發展、運用、甚至控制,往往與經濟及軍事優勢成正比,而主張運用於教育均質化及文化平權的聲音相對微弱,所以信息科技往往成為強勢國家尤其是西方英語國家的工具,造成固化既有優勢、增強文化霸權的反效果。
如今情況出現了很大的變化。隨着中國在通信科技、數字智能的發展突飛猛進,並透過「數字絲綢之路」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分享,「知識普惠化」、「教育均質化」的理想有望在中國的協助下,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實現。
尤其是,隨着近期AI深度學習、數據庫智能檢索、大數據模型運算三者,在華為、阿里等中國公司的努力下,已經建立了從To B 到To C的各種模型與運用。以及,通過「文心一言」與「百川智能」等新的機器學習模型,可以讓不同共建國家的使用者,越過「英語/文障礙」,能夠自由進行跨文化的探索與交流。再加上最近如迅飛、Speechify等語音識別、轉譯、合成的軟件突飛猛進,甚至可能一步到位的經由語音突破絕對文盲(無法閱讀任何文字者)的學習障礙。
實現「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知識普惠化」、「教育均質化」,更在本屆杭州亞運充分展示,證明中國相關數字技術、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完全成熟,足可支撐國際性大規模的應用。只要納入各國的文化教育等領域知識 (Domain knowledge),大量運用AI技術越過語言障礙,即可完成與官方(教育體系)及民間(自我學習)的落地對接,迅速擴大應用範圍。
數字及人工智能科技在跨國教育文化領域的運用極廣,中國教育部亦早在2016年即已關注此一領域,並發布《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截至2023年6月,在傳統高等教育、智庫科研與技職教育的交流合作深廣,孔子學院、魯班工坊也已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中展現明顯的成果。
此時若要進一步導入數字及人工智能科技及新興教育理念,對不同發展階段的「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而言,可能橫亘着不同高度的三座大山:數字基建不足,教育資源有限,以及語文障礙。根據過去國際合作計劃的經驗,中國各界可考慮組合不同模式提供項目資源來協助他們越過,具體有如下幾點。
一是傳統跨國ODA援助模式。國家對國家的協助或部分融資,適合用在「數字絲綢之路」計劃,可快速補足數字基建的落差,如寬帶及5G網絡。
二是企業NGO社會責任模式。在相關新基建設施的構建領域,需要的項目資源如計算機、手機、剪接設備、應用平台等可以鼓勵中國企業的公益、慈善基金會協助提供或成本供應。例如印度有企業就以999盧比(約88元人民幣)的超低價智能手機,推動更多印度底層民眾接觸新科技和使用相關數字平台。
三是實施稅賦減免獎勵商業模式。部分針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大規模長期計劃,可以在雙方國家提出稅賦優惠或減免,以鼓勵企業或公會共同開發、長期提供相關技術和平台支援。
以上三模式之外,中國有些科技巨擘已經開始在教育文化應用領域耕耘,例如華為公司與香港嶺南大學(嶺大)合作成立ICT學院,結合華為認證技術標準、專業課程體系、人才培養配套服務,共同制定基於雲計算、大數據、AI的人才培養計劃。加以政策協助,華為公司與香港嶺南大學的產學研協同創新平台極有機會成為民間參與「知識普惠化」、「教育均質化」乃至全球文明倡議的領頭羊。
回首十年,「一帶一路」倡議下,人類經濟發展將以可預見的方式達到頂峰。如今全球三倡議中更高的理想,包括經濟體間由內而外的平等互利,不同文明間的相互尊重與比肩發揚,更因中國科技的發展產生了實現的全新可能!
近來中國致力發展新型的國際關係,但屢遭有心國家攻詰,甚至以「債務陷阱」污衊「一帶一路」的基建項目。對此,建議除了繼續推動傳統基建項目之外,中國也應考慮加強在新基建領域協助共建國家發展經濟、教育和文化等領域,尤其是通過「數字基建協助發展教育文化」的計劃,進一步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
目前不少「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已經完成數字基建的互通互連,中國科技也已經進入數字經濟的高速發展時代,最新教育理念更已經由傳遞知識轉向培養能力,這三股轉型的力量蓄勢待發互相激蕩,打開了文明間重新洗牌的契機!此時登高望遠,若能將先進科技運用導入教育文化場域,必定能促進國家間的「文化平權化」與「教育均質化」的發展,此除了有效推進全球文明倡議的核心目標,更可引領全球治理進入平等、合理、創新、多元的新紀元,共同朝向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邁進!
(作者雷倩、馮達旋分別為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名譽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