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 記者 許臨)投資者及理財教育委員會(投委會)最新一項調查顯示,在受訪的零售投資者中,18至29歲在職年輕人,對虛擬資產極感興趣,23%年輕人在過去一年曾投資虛擬資產及相關產品,比較2021年的12%有顯著增加。另外,有75%投資虛擬資產的受訪者表示,投資虛擬資產是為了追求短線回報,即俗稱「賺快錢」。
投資者及理財教育委員會「零售投資者研究2023」在今年6月至7月期間,面對面訪談形式,訪問了約1000位年齡介乎18歲至69歲的投資者。調查顯示,大多數零售投資者在過去一年曾投資於股票(96%)、其次是基金(24%)及債券(18%)。當中更有8%表示過去一年曾投資於虛擬資產及相關產品,相比較早前調查有上升趨勢(2019年為1%,2021年為6%)。
認知度上升 96%了解平台牌照制
受訪的在職年輕投資者(18至29歲)中,23%於過去一年曾投資於虛擬資產及相關產品,比例是整體受訪者約3倍,並錄得顯著升幅(2019年為3%,2021年為12%)。
根據經合組織國際金融理財教育網絡在2020年的一項理財知識及能力調查,香港在26個經濟體中排名第一。這項研究評核因素包括:知識、態度和行為。香港在理財知識排名第一,行為和態度排名分別為第6位和第14位。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系主任崔永康表示,調查結果反映港人擁有良好理財知識,但仍需積極改善理財行為和態度,而「零售投資者研究2023」的研究結果,也反映了類似的情況。
是次調查顯示,大部分虛擬資產投資者(96%)都知道《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監管制度》,該數字於整體零售投資者中則為47%。這代表了大部分零售投資者都明白,市場有些平台如JPEX等其實是在無牌營運。但同時約四分之三受訪的虛擬資產投資者認為,投資虛擬資產只是為了追求短線回報(75%),即俗稱「賺快錢」,受訪者更表示,虛擬資產是現今的投資趨勢(74%),而且擔心錯失投資機會(73%)。
證監發布多份虛產交易平台名單
港人理財知識在26個經濟體中排行第一,但香港仍然發生JPEX涉嫌詐騙事件,投資者及理財教育委員會總經理李婉秋表示,投委會將會持續加強教育投資行為及態度,未來會推出沉浸式體驗項目,利用模擬個案教育市民。
此外,證監會陸續公布更多份虛擬資產交易平台名單,當中包括持牌平台、申請者、被退回者等。李婉秋強調,作為證監會附屬機構,日後將會繼續與不同監管機構緊密合作,做好社交媒體及網頁內容,而過去投委會有關虛擬資產內容也維持有不俗的瀏覽量。
投資者自我高估 易受市場資訊誤導
理工大學去年10月至11月,以問卷形式訪問501位香港虛擬資產投資者。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系主任崔永康表示,虛擬資產投資者在制定投資決策時,往往傾向依賴思考捷徑選取資訊,而且表現過度自信。投資者及理財教育委員會建議投資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須提高警覺,停一停考慮清楚,倉促投資有機會墮入陷阱。
崔永康表示,研究結果顯示,虛擬資產投資者常見的慣性思考捷徑,包括「可得性(Availability)」,「錨定(Anchoring)」及「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可得性是指投資者傾向於依賴現成、容易回憶、熟悉度高的資訊,錨定則指投資者過度重視過往資訊,如首次發行價格等,而過度自信則代表投資者高估自己能力,並盲目相信能夠獲得高回報。
五種思考類型 作出不理性投資
研究團隊將各種與虛擬資產相關的不同思考捷徑,歸納為五種類型,分別是「結隊跟風型」、「蛇咬聽話型」、「自身經驗型」、「直覺膨脹型」和「一廂情願型」,各自容易受到不同認知偏差的影響。
崔永康表示,虛擬資產投資者在制定投資決策時,往往會傾向依賴思考捷徑選取資訊,亦表現過度自信,其實這個決策過程與被訪者進行其他類型投資時相似。崔永康指出,投資者制定投資決策時,除了依靠個人直覺外,還需要深思熟慮,理性思考,而且要累積理財知識,並收集優質市場資訊,這樣才能避免作出一些不理性的行為及被其他市場資訊誤導。
投資者及理財教育委員會總經理李婉秋強調,倉促投資有機會墮入陷阱,建議投資者作出決定前要停一停考慮清楚。無論選擇任何投資產品,應參考投資三部曲:須提高警覺,保護自己的財產;投資前要先了解產品特性和風險,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產品;須謹慎投資並檢視和反思自己的投資行為和態度。
(來源:大公報A14:經濟 202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