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陳凱榮:大敵當前,執迷不悟者會背上歷史罵名 「風高浪急,企業家怎能與虎謀皮?」
「這宗交易背後涉及的大國博弈以及關乎我們國家的整體利益,怎能簡單以一句『在商言商』帶過?」東區區議員、全國青聯委員陳凱榮向大公報表示,美國近年對我國經濟發展上的圍堵打壓,假若港口運營權利落到美國財團的手上,後果可想而知。長和至今未正面回應此事,反而一再釋放煙霧彈。「大敵當前,風高浪急,執迷不悟者會背上歷史罵名,企業家怎能與虎謀皮?」\大公報記者 龔學鳴
特區救援隊指揮官:難忘幫助緬災民尋親
特區救援隊在緬甸發生地震後翌日晚抵達仰光,是第6隊抵達緬甸的國際救援隊伍,由於當地高速公路在地震後受到嚴重破壞,救援隊需首先用19小時車程從仰光抵達首都奈比都,其後再用13小時抵達重災區曼德勒,與國家的救援隊會合。今次特區救援隊與國家救援隊進行了5次聯合行動,亦與國家救援隊實施了聯勤聯補機制,包括聯體、聯保、聯通,提升了搜救效率。在本月2日聯合救援行動中,在高8層的酒店展開行動,該酒店地下至2樓已下陷,聯合搜救隊人員借助生命探測器及石屎爆破器等工具,成功救出1名被困約125小時生還者。
特區救援隊在行動期間使用的儀器
透過對接人造衛星來進行數據傳輸,協助在網絡系統欠佳的災區進行基地與香港消防處之間的通訊,並確保救援隊隊員可透過衛星電話聯絡
推廣香港優勢 加強浙港創科合作
李家超昨日率先考察參觀浙江大學杭州國際科創中心。他強調,香港和杭州一樣致力發展創新科技產業,兩地可在創科方面加強交流合作,為國家發展取得更大突破。\大公報記者 王莉杭州報道
強強聯手/杭州創科孵化中心8月在港揭幕
「今年8月我們在香港科學園設立的杭州創科孵化中心也將正式揭幕。」鈕健介紹,目前已有14家杭州企業入駐香港科學園。
創新活力/AI「小香」融入生活 特首點讚
在浙江省香港商會會長唐龍添看來,香港現在的條件已非常好,包括上市安排都有一些便利,而浙江的不少企業都對去香港發展很有興趣,希望借助香港走向海外。「李特首此行以科創為主題,香港高校在科技方面有很多成果,而杭州的科創企業在全國頗具競爭力,如果香港高校與相關企業有更多合作,或協助他們『走出去』,對香港形象有正面影響。」
透視鏡/取經浙江創科\蔡樹文
浙江大學於1998年由數間大學重新合併而成。這所「年輕」大學在2023及2024年《全國科技創新百強指數報告》,全國科技創新高校50強排名,連續兩年排名全國高校之首。《報告》認為,我國東部地區創新活力之所以最為活躍,不僅得益於國家重點高校的密集分布,還與東部地區積極的科技創新政策和創新氛圍緊密關聯。
推廣數字經濟 彰顯香港Web3吸引力
李家超表示,香港廣播業發展蓬勃,雖然近年互聯網和流動平台興起,但免費電視依然是很多市民獲得知識、新聞和娛樂的渠道。去年特區政府和國家商務部簽署《CEPA服務貿易協議》的第二份修訂協議,如今,香港製作的引進劇更可以在內地廣播電視台的黃金時段播出,推動兩地文化互學互鑒、深度融合。特區政府和通訊事務管理局會繼續促進香港廣播業的持續發展,為廣播業締造有利的營運環境,鞏固香港作為亞太區內廣播樞紐的地位。
夏寶龍會見澳門審計署審計長歐陽瑜一行
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周霽參加會見。
港澳平/多行不義必自斃─美國對港惡行自取其辱反噬其身
近一段時間,美國打着所謂維護法治民主自由人權的幌子,變本加厲地對香港進行抹黑攻擊,竭力遏制打壓香港發展:先是炮製所謂「2025年香港政策法報告」詆毀香港法治民主自由人權狀況,對中國中央政府駐港機構和香港特區政府有關官員實施所謂制裁,再對從不設關稅的香港加徵所謂「對等關稅」,並重新推動所謂取消香港駐美經貿辦事處有關待遇甚至關閉辦事處「法案」。凡此種種,再次暴露其霸道霸凌的醜惡嘴臉和「亂港遏華」的狼子野心,激起包括香港同胞在內全體中國人民的強烈憤慨,也讓世人更加認清其倒行逆施的卑劣無恥和黔驢技窮的歇斯底里,只能是自取其辱、反噬其身。
政界:美國惡行暴露霸權主義醜惡本質
兩任總統濫用職權特赦罪犯
陳美寶:建立與內地「鐵海陸江」聯運
60年代「三趟快車」保食物供港
信和撥10零售點供青年創業
信和集團撥出的商舖與特色零售舖數量,佔整個計劃的25%零售點,總面積約7000平方呎,是「共築·創業家2.0」計劃開展時提供最多零售點的發展商。參與的旗艦商場包括屯門市廣場、奧海城、荃新天地,以及中港城、藍灣廣場、朗壹廣場及沙田商業中心,所有舖位已配備基本設施,如電力供應、照明及基礎裝修,有助創業者節省初期成本,專注於產品開發與品牌建立。
點擊香江/李家超率團訪問浙江開啟「貢獻國家」新篇章\屠海鳴
中央港澳辦、國務院港澳辦主要領導對李家超此次訪問浙江高度重視,進行了系統的協調安排,還派出了有關負責人員全程協助訪問。
發表「五·一」宣言 提10項建議 勞工界倡加強職業培訓
勞工界促請特區政府堅守「以民為本」的理念,肯定及弘揚勞動價值,有為政府結合高效市場,突出就業優先導向,加強職業培訓及教育、強化勞工職安及就業保障,嚴格把控和監管輸入外勞及人才計劃,確保本地就業優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