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盛放洋紫荊6 | 讓太陽照進黑夜 理大師生點亮盧旺達小山村

絲路盛放洋紫荊 2023.10.09 10:00:00

六點過後,太陽落山,被稱為「千丘之國」的非洲國家盧旺達逐漸被夜色籠罩。山區的夜是墨色的,潑灑下來,周遭伸手不見五指,萬物都失去了原本的顏色,只剩一片漆黑。此起彼伏的蟲鳴中,月亮躲在雲後,星空是唯一的光源,儘管銀河就在頭頂,卻也無法驅散黑暗。直到一群來自香港的師生,將太陽能板帶進了這片靜謐的非洲小山村,他們讓太陽照進黑夜,點亮了村民的生活,更照亮了無數孩子們的未來。

這個夏天,大公文匯全媒體、點新聞記者跟隨香港理工大學師生深入非洲盧旺達,見證了他們如何用自身所學,克服種種挑戰,為400戶山區貧困家庭解決缺電問題。

【「還有地方完全沒電 夜晚要用蠟燭照明」

我們日常的生活處處充滿電:手機、電腦、電視、電熱水器、微波爐、電燈、電車⋯⋯人們早已習慣了有電的生活,特別是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們,「生而有電」,似乎有電是理所應當。以至於偶發的停電會被當作是天大的事,電力公司會被投訴,停電情況會被當作談資,直到供電恢復如常。

然而,地球上還有很多地方,沒有電是當地生活的常態。比如距離香港9400公里外的非洲盧旺達,還有很多鄉野山區,因為缺乏基礎設施建設,飽受缺電的困擾。

在盧旺達,唯有靠近公路的地方,才有穩定的用電供應。圖為基加利近郊,有工作人員正在檢修電路。(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蘇婷攝)

「根據盧旺達能源組織提供的數據顯示,2022年盧旺達有約七成房屋有供電,其中50%是國家電網供電,22%是用太陽能板等沒有連結到國家電網的方式離網供電。」香港理工大學畢業生、盧旺達人Gloria MUGENI在談及自己國家的供電情況時這樣說。

畢業後成為理大服務學習及領導才能發展處職員的Gloria,參與了學校今年在盧旺達推出的一個服務學習項目「Habitat Green in East Africa」。該項目由理大服務學習及領導才能發展處統籌,近百來自香港的師生用14天時間在盧旺達東部省Rwamagana區Bicaca村等多個村落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為400戶山區窮困家庭解決基本用電問題。

在這些由理大服務學習隊伍負責的地區,供電情況遠遜於盧旺達其他地區,只有48%。「這意味還有地方是完全沒電的,就代表人們在夜晚需要用蠟燭去照明。」提及盧旺達缺電的現狀,Gloria十分痛心。

香港理工大學畢業生、盧旺達人Gloria MUGENI如今成為理大服務學習及領導才能發展處職員。(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丁旻攝)

【「如果我們可以多做一點 為什麼不做呢」】

處於發展中的盧旺達在努力加快滿足國民的用電需求,國家一直在建發電廠,比如與中國合作建設那巴龍格河水電站。「盧旺達用很大的資源在嘗試電氣化,希望整個國家都有電供應,但始終國家財力有限,趕不上用電需求。」理大服務學習及領導才能發展處顧問陳志輝博士介紹,國家電網通常在主要的公路幹道拉電,靠近公路的地方用電較為便利,若住在遠離公路的地方,需要自己拉電線,「這不是免費的,絕大部分農民付不起這筆錢。」

理大服務學習及領導才能發展處顧問陳志輝博士正在向同學們分享服務學習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蘇婷攝)
盧旺達山村。(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丁旻攝)

很多住在遠離公路的郊區、山區的盧旺達人,自出生便生活在沒有電的環境。即便有手機,也需要走好幾十公里路,到村鎮中心甚至城市裏找個充電站,充滿再回家。大多數時候,家長會讓孩子早晨上學時順路把手機拿去充電,「等充滿電之後才去上學,變成小朋友一定會上學遲到,一個星期起碼會有兩次。」理大服務學習及領導才能發展處處長、電子計算學系副教授倪恩恩博士說。

機緣巧合之下,理大在2013年把服務學習項目帶到了非洲,從基礎工作開始逐步擴大,從學校走入社區。倪恩恩介紹,進入社區後,留意到盧旺達當地社區面臨很多困難,而理大團隊可以解決的其中一大困難,就是供電問題。結合學科專業知識,理大自2015年起在盧旺達推出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的服務學習項目,力求讓生活在缺電的偏遠山區居民用上可持續能源,改善生活。

「很多時候,當地人從來沒有試過有燈,那只是一盞很弱的燈,就能讓他們那麼開心,如果我們可以多做一點,為什麼不做呢?」倪恩恩語帶堅定。

理大服務學習及領導才能發展處處長、電子計算學系副教授倪恩恩博士(左三),與中國駐盧旺達大使館首席館員、公使銜參贊林航(右二)一起,為負責內聯網項目的理大同學點讚。(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蘇婷攝)

【抓緊白天僅有的光亮 加快安裝太陽能系統】

泥磚、土屋、搖搖欲墜的木板門、透光漏雨的鐵皮屋頂⋯⋯在距離首都基加利約2小時車程的Rwamagana區Bicaca村,這樣簡陋的自建房隨處可見,與城市中的高樓大廈形成強烈對比。

自然而然,這個遠離公路的村莊,沒有電。

村內房屋建築材料多為泥土混水曬乾後製成的泥磚,牆的結構不是很堅硬。(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蘇婷攝)
盧旺達偏僻山村的泥土房屋。(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丁旻攝)

來自香港理工大學電機工程學系、電子計算學系、服務學習及領導才能發展處的六十餘名師生,及四十餘位參與服務學習相關計劃的香港中學師生和大學社會責任網絡成員,經過近20個小時的飛行,從香港來到盧旺達。在駐地稍作休整後,便開始準備進入山區村落的服務學習。

「去每一戶人家做任何事之前,請向村民展示足夠尊重,向屋主徵得開門的准許才能入屋,確保他們理解你會在他的房子做什麼。」陳志輝叮囑所有學生,「嘗試去理解村民的生活,以及科技會如何影響他們的生活,希望對他們的生活帶來正面的影響。」

一套完整的太陽能發電系統分為四個部分:太陽能板、電池、用電器和控制器。(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蘇婷攝)

電子計算學系服務學習科目助教、香港理工大學畢業生張又千博士介紹,太陽能發電系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太陽能板,收集電能;第二,電池,儲存太陽能;第三,用電器,如燈、手機等;第四,控制器,把太陽能由高壓轉低壓儲存到電池裏。相關材料、設備幾個月前已通過船運送往盧旺達,但好事多磨,因為種種原因,部分器材遲於原定日期送達,其中最關鍵的電池更是遲遲未到。

電子計算學系服務學習科目助教、香港理工大學畢業生張又千博士向盧旺達當地村民介紹衛星電視。(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蘇婷攝)

時間不等人。好在理大團隊有多一批在本地配置的備用電池,可以用來做安裝測試,於是他們按原計劃啟動了安裝工作,唯一的不同之處是,測試完系統能否順利工作後,他們只能將測試電池取走,以便到下一戶繼續安裝、繼續測試——這意味着,村民在拿到屬於自己的電池前,還要再忍耐幾天沒有電的生活。

由於太陽在傍晚6時左右就會落山,屆時村中會陷入黑暗,理大師生唯有抓緊白天僅有的光亮,加快安裝太陽能系統。他們每日帶上從中國跨洋而來的太陽能板、線材和工具,來回於駐地和村莊之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盧旺達日出。(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任青攝)

【「我一直很想到非洲做一些志願服務」】

從柏油路轉上黃土路,塵土飛揚,道路兩旁的植物都變成了雙色——遠離路的一面是植物原有的綠色,靠近路的另一面則是土黃色。當地人頭頂香蕉、水桶等,就這樣慢悠悠地走在蔽日塵土中,面不改色。不少初次來到盧旺達山區的人,都驚訝於此情景,忍不住拿出手機拍攝沿途見聞。

「我一直很想到非洲做一些志願服務。」理大機械工程學系學生王大鵬對此行充滿期待。學習機械工程的他,對能通過服務學習將自己的所學用於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感到十分興奮。

理大機械工程學系學生王大鵬正在盧旺達安裝太陽能供電系統。(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蘇婷攝)

作為香港理工大學四年制本科課程的必修科目,強調體驗式學習的服務學習自2012年推出至今已有十載春秋。課程將有意義的社會服務融入學習和學生自我反思中,以鼓勵學生應用專業知識和技能,服務弱勢社群,促進社會進步。自2013年起,除了疫情期間,理大教職員和學生每年都會到訪盧旺達進行服務。告別疫情的2023年,王大鵬也終於等來了自己的盧旺達服務學習之旅。

由於需要在兩周內完成400個太陽能發電系統的安裝工作,理大師生分成若干小組分頭行動。王大鵬與幾位香港同學一組,身材高大的他承擔了扛梯子、拉電線等工作。由於村內房屋建築材料多為泥土混水曬乾後製成的泥磚,牆的結構不是很堅硬,因此布線時,十分考驗學生的隨機應變能力。「不光要考慮電路能不能用,還要考慮布線後會不會影響當地人生活,還有孩子,不能讓孩子碰到電線。」王大鵬說。

同學們正在布線。(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丁旻攝)
同學們需要搬運材料、工具,穿梭田間地頭。(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蘇婷攝)

學生們在忙碌的同時,老師們的身影也穿梭在村落中,觀察、了解安裝進度,必要時給出指導。「學生第一次做,有很多普遍問題,一開始做得慢不要緊,很快就熟練了,一個上午可以做兩至三間房。」已經從事十餘年服務學習工作、陪伴理大服務學習項目成長的顧問陳志輝看了幾間屋子的進度後,對同學們的表現頗為滿意,「我見到的幾個團隊,進度都不錯,最重要是同學們都很努力去做,所以能很快上手。」

「我們不甘心每次做同一件事,所以每次都會給自己大一點的挑戰。」陳志輝說,這次做400間屋,數量遠超過往,並且這次還會在當地村落發展一個內聯網,通過設置一個村內服務器,將村民需要的資訊如種植、兒童教育等存放在服務器上,從而讓村中居民通過自己的手提電話訪問內聯網,查看實用資訊。除此之外理大還設置了一個衛星電視,豐富村民的娛樂生活。

通往理大服務學習地點的路塵土飛揚。(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蘇婷攝)
盧旺達山路。(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任青攝)

【「因為真的有可能 改變他們的命運」】

從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到設置電視及內聯網,理大團隊希望用科技方便當地居民獲取資訊,改善基礎教育,聯通世界。所有這一切嘗試,還有一個更核心的目的,就是為盧旺達的下一代提供一個更光明的未來。

「我們與香港理工大學合作給屋主安裝太陽能板時,主要考慮兩個因素,一個是安全,另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是孩子。」理大在盧旺達當地的合作夥伴、盧旺達NGO組織African Evangelistic Enterprise (AEE-Rwanda)的項目經理Wilson KABAGAMBA說,「我們在嘗試保證,孩子們可以回家學習、複習。」

盧旺達是一個重視教育的國度。在500元面值的盧旺達法幣背面,就是幾個正在學習的孩子的畫像。從基加利郊區通往Bicaca村的山路上,沿途有四五所學校,包括小學、中學和專業學校。不過,在缺電的夜晚,山區的孩子們回家後只能借助蠟燭或小手電筒的微光,無法很好地學習。

盧旺達十分重視教育,因此為山區孩子們提供電燈,讓他們能在夜間學習成為很多人的心願。(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蘇婷攝)

王大鵬在給一個屋子布線時,曾看到其中一間臥室的床頭有一個作業本,上面很多對勾,代表着這個孩子學習成績非常不錯。「如果我們做的這些能讓他有更多時間學習,他可能有更高機會去更好的學校,甚至走出鄉村,到城裏的大學讀書。」王大鵬感慨道,「就像中國過去很多老一輩,我們的父母輩那群人經歷的一樣,我覺得是非常有意義的。」

「因為真的有可能,很大概率會改變他們的命運。」王大鵬這樣說。

【「感謝理大所做的一切 神祝福你們」】

事實也確實如王大鵬所料。三年前獲得理大太陽能板供電系統的鄰村居民Oliva NIYITEGEKA有七個孩子,其中五個是學生。過去孩子們只能在白天學習,自從有了太陽能有了燈,孩子們可以在晚上記筆記、學習,成績有了明顯的提升,順利升入高年級。

三年前獲得理大太陽能板供電系統的鄰村居民Oliva NIYITEGEKA。(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蘇婷攝)
Oliva NIYITEGEKA與她的孩子們。(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任青攝)

在孩子受益的同時,村莊也有了更好的工作條件,從而改善了部分家庭的經濟情況。「我們能看到改變,我們獲得了更好的發展,我感到非常開心。」Oliva對理大的到來和回訪感到十分感激,「我們很感謝理大所做的一切,神祝福你們。」

今年獲得太陽能板供電系統的村民Valens NYANDWI表示,從此能告別沒有燈的夜晚,身為老師的他可以在夜晚備課、做研究,「太陽能會幫助我,幫助我的家庭。」村民Fransine NYIMANA很開心家中有了太陽能系統,過去天黑後,自己進房間時會被房門絆倒,現在可以輕鬆避免這一窘況,「對我來說最大改變是我的工作時間變多了,我能在自由時間下班,可以在光亮下做飯吃飯,孩子們也能毫無顧慮地學習。」

屋主好奇地看學生們布線。(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丁旻攝)
當地學生與屋主溝通如何使用太陽能系統。(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蘇婷攝)

【「我們希望將技術帶給他們」】

「當我們把燈亮起,不只讓我感到開心,同時也讓我們幫助的人開心,我能看到他們臉上的笑容和他們獲得的希望,這是非常美好的事。」理大電子計算學系學生、巴基斯坦人ZAIDI Syed Muhammad Askar Hussain說道。回想第一天的安裝工作,Askar坦言比較辛苦,特別是與村民溝通的時候有困難,「我們不會本地語言,因此有本地學生幫忙溝通,但他們英語水平有限,因此我們需要用非常簡單的英語來對話。」

燈的安裝位置、線的排布位置、電池的擺放位置⋯⋯由於語言不通,理大團隊需要與盧旺達當地學生共同行動,才能與當地村民溝通安裝細節。甚至在進門前,也需要當地學生幫忙徵得屋主同意,才能順利展開工作。

來自由AEE-Rwanda 所運營的專業技術學校Centre for Champions (CFC)的盧旺達當地青年學子,是理大師生在當地強有力的合作夥伴。他們除了肩負翻譯、溝通的任務,還與理大學生一起接受太陽能板安裝的訓練,一起完成安裝,邊幹邊學,從而在理大團隊離開當地後,能承擔一部分的檢修工作。

當地專業技術學校Centre for Champions (CFC)學生Fabrice NSHIMIYIMANA(左二)經過幾天與理大同學的磨合後,越發有默契。(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蘇婷攝)

「我與香港學生十分認真地工作,感覺很好。」當地CFC學生Fabrice NSHIMIYIMANA經過幾天與理大同學的磨合後,越發有默契,順利完成了在屋頂放置太陽能板、在屋外和臥室安裝燈的工作。幾天和坐下來,Fabrice從香港學生身上學到了不少實用技巧,「我們溝通得很順暢,每天在一起工作,有經驗了。」

「我們希望將技術帶給他們,不只是給一些東西讓村民用,而是希望當地的技術也能有所提升,讓他們將來可以有其他發展。」陳志輝分享,曾聽到過一些好消息——當地有些年輕人,因為學習了理大教給他們的技術,找到不錯的工作。

「我們在這所做的一切,可能不是一件很大的事,但我認為我們所做的事,讓盧旺達人的生活有了一些改變。」理大電子計算學系學生、在香港出生的尼泊爾人RAI Manish這樣說。

理大電子計算學系學生、巴基斯坦人ZAIDI Syed Muhammad Askar Hussain(左五),與理大電子計算學系學生、在香港出生的尼泊爾人RAI Manish(左一)在完成安裝工作後與團隊成員合影留念。(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蘇婷攝)

【「村民有電用有燈亮 就真是大功告成」】

太陽能板供電系統安裝順利,隨時間推移,400戶安裝工作進入尾聲。但是,在距離安裝工作結束還剩一天時,400塊電池卻仍未運抵。理大已想盡一切辦法催促貨運公司,無奈運輸牽涉船運及貨車運輸,又涉及要經過多個國家的海關,手續繁瑣。「我們真的很擔心,如果今晚電池送不到,真的不知怎麼解決,會令很多村民失望。」陳志輝說道。

盼望許久的電池終於運抵,同學們非常興奮,所有人都出來幫忙清點。(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蘇婷攝)

終於,當晚11點,讓理大師生日思夜想的那批電池,披星戴月地被貨車拉到了駐地。所有師生高興得不得了,紛紛出來幫忙搬運電池,一直忙到凌晨時分。陳志輝也難掩嘴角笑意,「希望明天早上,在幾小時內將這400塊電池派出去,村民有電用,有燈亮,就真的是大功告成!」

當昏暗的室內被太陽能燈點亮,當地居民忍不住為理大服務學習團隊豎起大拇指點讚。(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蘇婷攝)
盧旺達黑夜中的光亮。(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丁旻攝)

次日一早,不少村民一大早就在村口排隊領取電池回家,理大師生也分了幾支隊伍,逐家逐戶上門完成亮燈前的最後一步——安裝電池。隨着家家戶戶都完成亮燈測試,燈亮起的那一刻,宣告了理大順利為400戶盧旺達山區窮困家庭解決基本用電問題。

當天,Bicaca村等村落的村民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感謝理工大學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照亮村民生活。雖然語言不通,村民用多種具有當地特色的方式感謝理大師生,包括表演傳統舞蹈、製作傳統民俗手工藝品,更自編自導自演小品劇,講述有太陽能發電後,夜晚亮燈驅散黑暗的故事。

村民盛裝聚會,載歌載舞,感謝理大帶來光明。(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蘇婷攝)
村民共唱當地歌曲,感謝理大帶來光明。(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丁旻攝)

【「我們和當地居民團結在一起 迸發力量」】

自理大在盧旺達推出太陽能板供電系統服務學習項目就參與其中的倪恩恩,已經經歷過多次亮燈瞬間,最令她難忘的還是第一次亮燈的一刻,「屋主是一位女士,捉住同學不斷握手,不斷說一些我們聽不懂的話,後來他們告訴我,那句話翻譯過來是『神祝福你、神祝福你』。」

「在一間只能靠日光的房子裏,開燈的一刻能感受到當地人臉上明媚的笑容。」中國駐盧旺達大使館首席館員、公使銜參贊林航當日在實地調研考察理大太陽能發電系統後不禁感慨道,理大深耕盧旺達10年,從普及電腦教育到因應當地人實際需求,通過太陽能解決用電問題,展現中國人樂於分享、助人的精神,以及社會責任感。

來自理大的同學與當地青年一起協作,完成太陽能板安裝工作。(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蘇婷攝)

回憶服務學習過程中最難忘的一刻,王大鵬提到當地男女老少齊心協力幫忙布線、安裝太陽能板等點滴細節,「這件事情給我影響是很大的,因為真的看到了,我們和當地居民團結在一起,會迸發出怎樣的力量。」

「我很開心成為(理大)幫助建設盧旺達團隊的一員,我認為在第一線幫助他人,幫助學生和村民翻譯,讓我感覺我在回饋我的國家。」身兼理大畢業生、職員及盧旺人三重身份於一身的Gloria自豪地說。

「我希望同學記得一件事,服務學習去到一個地方,做的事不只是一個功課,在這個學科,做的事會真實地影響到別人。」倪恩恩說。

一位盧旺達當地村民在自家燈點亮後,與幫助他安裝太陽能供電系統的理大學生合影,留作紀念。(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蘇婷攝)

【「服務學習做的事會真實地影響到別人」】

由於理大在盧旺達服務學習項目的成功,吸引到鄰國坦桑尼亞的注意,他們派出一支由坦桑尼亞國會議員Justin Lazaro NYAMOGA帶領的團隊到盧旺達實地考察,希望能在明年將這一項目引入坦桑尼亞。「希望明年夏天理大能在坦桑尼亞進行安裝太陽能板供電系統的服務學習項目。」Justin說。

來自坦桑尼亞Volunteers for Community Development (VCD)的Kefa WALES作為理大服務學習項目工作人員,全程參與了今年在盧旺達的項目。「我們在盧旺達項目學到很多經驗。」Kefa對明年在坦桑尼亞5個社區推出這一項目充滿信心。

坦桑尼亞國會議員Justin Lazaro NYAMOGA(左)與坦桑尼亞Volunteers for Community Development (VCD) 的Kefa WALES(右)。(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任青攝)
一塊小小太陽能板,為盧旺達山區村民的生活帶來大大的改變。(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蘇婷攝)

「盧旺達作為非洲國家,一直從歡迎幫助我們的國家。」盧旺達NGO AEE項目經理Wilson表示,從國家層面到基層層面,都非常感激中國對盧旺達的幫助。盧旺達地方政府部社區發展及社會事務總司長Godfrey KAYIGANA指出,盧旺達仍有部分地區缺電、缺水,政府正在積極尋求解決方案,以解決國民關心的能源、水及交通問題。他坦言,盧旺達很多在商業、教育領域得以謀生的人是因為與中國有聯繫,「他們從中國獲得很多幫助,兩個國家是兄弟和朋友,合作及支持對方。」

盧旺達地方政府部社區發展及社會事務總司長Godfrey KAYIGANA(左)與盧旺達NGO AEE項目經理Wilson(右)。(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任青攝)

Kefa也提到,中國在非洲國家進行許多項目,包括有中國企業參與在坦桑尼亞的鐵路規劃項目。「中國對非洲提供巨大的援助,幫助非洲國家讓他們成功。」

【「這就是為什麼 我們要來盧旺達」】

「這個項目幫助盧旺達窮困山區農戶取得太陽能電力,給生活帶來極大方便,非常具有現實意義。」中國駐盧旺達大使王雪坤表示,2013年理大在盧旺達的服務學習項目,從電腦培訓到太陽能發電系統安裝,10年來改善了很多盧旺達人的生活,同時,理大師生也能通過項目了解盧旺達,建立友誼。

中國駐盧旺達大使王雪坤認為,理大在盧旺達服務學習項目促進兩國人民互相了解、互相合作,收穫友誼,互利共贏。(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任青攝)

王雪坤指出,2013年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中重要一環——民心相通——就是兩國人民互相了解、互相合作,收穫友誼,互利共贏,他認為這是理大在盧旺達服務學習項目的重要意義所在。「我和我的盧旺達朋友談起這個項目,他們都豎起大拇指說,『非常好,感謝中國人民,感謝這個項目』,要實實在在通過這些具體項目來講好中國故事。」

「服務學習有兩個因素,一個是服務,一個是學習,要用專業知識去服務。我們的同學去盧旺達幫當地的人裝太陽能的發電系統提供能源,這個就用了技術,這就叫服務學習。」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教授指出,在一些「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很多還處於發展中,社會經濟狀態相對落後,因此更加需要幫助。「『一帶一路』是國家倡議,我們也很希望我們做的事,不僅能實踐學校培育人才的目的,也能配合國家策略,去『一帶一路』國家做事情,也能宣傳中國發展的理念,講好中國故事。」

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教授指出,服務學習能幫助理大培養有家國情懷、全球視野、社會責任感的學生。(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任青攝)

滕錦光認為,香港理工大學志在培養德才兼備的學生,「我們的學生要有家國情懷、全球視野,就一定要多去內地、去海外走走看看。另外就是要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去了解社會、服務社會,引領社會改變。」

從入夜後伸手不見五指,到每個人都能擁有光明。夏天過後,400戶盧旺達山區人家的生活,因為理工大學師生的到來,有了顯著的變化。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來盧旺達。」理大服務學習團隊成員這樣說。

這個夏天,理大師生通過服務學習項目,用太陽能供電系統,為400戶盧旺達山區人家帶來光明。(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蘇婷攝)

■ 大公文匯全媒體特派盧旺達採訪團:蘇婷、丁旻、任青、鄧文瀚

■ 撰  文: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蘇婷

■ 視頻拍攝: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任青、丁旻、蘇婷

■ 視頻製作: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丁旻、蘇婷、任青

——————————————————

【關於「絲路盛放洋紫荊」系列專題】

大公文匯全媒體將持續關注「一帶一路」上的香港人,並將跟隨他們的腳步採訪報道,為讀者展示一幅幅香港人用獅子山精神在絲路打拚的美好畫卷,感受絲綢之路沿途盛放的洋紫荊之美。更多動人故事,請繼續留意我們的大型系列專題報道「絲路盛放洋紫荊」。

全方位培養當地人才 這家造紙港企在越南深得民心|絲路盛放洋紫荊之五

港商「散管」下的越南企業:印刷廠房平地起 技術迭代正發生【「絲路盛放洋紫荊」系列視頻專題之二】

這位「香港媽媽」讓孟加拉孤兒有了家|「絲路盛放洋紫荊」系列視頻專題

(有片)香港企業家深耕9年 孟加拉百人村脫貧變萬人鎮【「絲路盛放洋紫荊」系列視頻專題之一】

編輯:Charlotte
關鍵詞:絲路盛放洋紫荊太陽能香港理工大學盧旺達非洲一帶一路
評論
字號:
發表
查看更多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