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 記者 唐文)上世紀橫空面世的四川省廣漢市三星堆遺址,為考古學界留下許多未解之謎,其中威嚴奇詭的縱目面具、天馬行空的四不像神獸、人身鳥腳的怪異造型,無不昭示遺址曾有過輝煌燦爛,但又與中原風格迥異的文明。香港文物愛好者即將有機會揭開這神秘面紗,120件彌足珍貴的三星堆文物將於下月27日至明年1月8日在西九香港故宮博物館展出,其中近半展品是最新發掘,部分更是首次在四川省外展出,包括青銅人頭像、青銅神獸、眼形器、龍形器、虎頭龍身像、獸面鳳鳥紋玉方座等,最為矚目是國家一級文物銅眼形器,以及首次來港的兩件玉鉞,距今三千多年,為現代人揭開古蜀國神秘面紗。
香港故宮館、四川三星堆博物館及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聯合主辦,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及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協辦的「凝視三星堆——四川考古新發現」特別展覽,將於下月27日起至明年1月8日在香港故宮博物館舉行,共有120件距今2,600至3,300年的青銅器、玉器、金器及陶器等文物展出,其中23件屬國家一級文物。9月及10月的門票下月1日上午十時起公開發售,而為配合十一國慶黃金周長假期,香港故宮館將取消10月3日、星期二的休館安排。
23件一級文物參展 9月1日售票
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和四川省政府日前舉辦「『山海攜手 共話發展』香港媒體四川采風行」,讓香港傳媒參觀四川省廣漢市的三星堆博物館,了解即將赴港開展的重點文物。
香港文匯報記者到三星堆博物館參觀,發現暑假期間全館人頭攢動,每個重點文物都吸引眾多人圍觀,部分預備赴港文物如常在該館展出,其中就有網絡上人氣頗高的「機器狗」銅神獸,亦有曾登上春晚舞台的三星堆出土最大的青銅大面具。
「人頭像」俯視眾生 或賢達神格化
三星堆最具代表性臉孔——青銅人頭像亦將赴港展覽。三星堆博物館解說員于昊楠介紹,三星堆出土的人頭像數量眾多,大致分為兩類:圓尖形頭頂和平頭頂,這些人頭像除頭頂形狀和後腦的髮型有區別外,面孔幾乎一模一樣,均為刀眉立眼,寬鼻闊嘴,目光由上至下俯視眾生,相信是代表當時古蜀人信奉的神明。
「專家相信人頭像是一批曾真實存在過的人,就像媽祖、關羽一樣,因為他們傑出的貢獻,世人將這些凡人賦予了神格,塑造神像。平頭和圓頭可能代表了不同的部族或身份地位,比如王族、巫師、軍隊等分工。」
風格迥異 也能融入中華文化
許多觀眾都對三星堆文物的奇異面貌感到好奇,它們似人非人,形象誇張甚至有些恐怖。以縱目青銅面具為例,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勘探發掘一部主任楊占風解釋,該面具眼部凸出、嘴巴寬闊、嘴角略為傾斜,猜測是對當時存在過的人進行的一種神化,原型可能來自《華陽國志》記載的蜀王蠶叢。「它是在古蜀原生文明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一種造型,不可能是天外來客。」
香港已發現與三星堆遺址有密切關係的玉璋,可見兩地自古以來的交流和聯繫。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期望,藉今次展覽讓大眾深入了解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孕育過程,統一、包容及和平的特性。
大神獸:2022年出土,器物主體由大型神獸和立人像兩部分構成,神獸似馬亦似犬,長吻寬口,「臣」字眼,長耳,頸後有鬃毛,尾巴碩大,花瓣蹄足,應是多種動物糅合而成。人像體型修長,與早前出土的著名「青銅大立人」相似。
龍形器:整體呈長柱狀,龍頭有寬鼻,故又稱「豬鼻龍形器」,頭上有一隻長耳、一隻獨角,相信是集合多種動物的想像之物。
扭頭跪坐人像:人像呈跪坐姿態,身體略向左前方傾斜,微頷首,並扭頭向身體右側。人像上身堅挺,胸部輪廓明顯,下身寬厚有力,相信是依照當時人類寫實塑造。
青銅縱目面具:疑以蜀王「蠶叢」為原型
青銅大面具:是目前三星堆遺址出土形制最完整、體量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大型青銅面具。專家猜測是陳放於神廟中供人膜拜的神器。
人頭像:高41.5厘米、寬24厘米、深17厘米,2021年出土,圓尖形頭頂,面貌威嚴,有耳洞,後腦有髮髻或髮飾造型,猜測是依照當時曾存在過的人物塑造,其後被賦予神格,受到膜拜。
金面罩:出土於3號祭祀坑,眉眼鏤空、兩耳輪廓圓潤、鼻樑高挺,造型威嚴神聖。其面部特徵與此前出土的青銅人頭像一致,尺寸亦接近,專家推測可能是覆蓋在頭像面部的一部分。
兩代人護文物 考古「方艙」保質
三星堆發掘工作橫跨30多年,1986年率先開掘的K1、K2兩個祭祀坑,與附近6個祭祀坑,一邊是露天土壤,另一邊是恒溫恒濕的考古方艙。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趙昊表示,2019年之後三星堆祭祀坑的發掘工作,引入更多先進科技手段,例如搭建「現場發掘實驗艙」,維持發掘現場的空氣、濕度、溫度和光照,有利出土文物長期保存。既見證考古科技的進步,亦感受到兩代考古人在不同時空的努力。
三星堆遺址的發掘命運多舛,最早於上世紀二十年代偶然被附近農民發現,粗暴挖掘及販賣使許多玉器遺失民間,其後又經歷戰亂及施工破壞,考古發掘工作一度停滯。直到1986年,四川省考古所發現兩個大型祭祀坑(K1和K2),大量青銅文物出土即震驚世界,其精湛的鑄造技巧、背後神秘的古蜀文明,引發考古學界矚目。
2020年起,三星堆最新6個祭祀坑(K3至K8)又出土上萬件文物,其中逾3,100件較完整,除青銅外,還有頗具規模的象牙、海貝、金器等,部分文物甚至殘留微量絲綢痕跡,令三星堆有「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的美譽。
昔技術資金未夠 設區圍封
趙昊坦言,1986年露天發掘,當時條件非常簡陋,在完成工作後,附近區域便作為保護區圍封起來,「這也是比較合理的做法,因為當時的技術和資金條件,也不支持更大規模地發掘。」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黎海超曾擔任三星堆遺址考古隊現場領隊。他表示,考古團隊於2019年發現有新祭祀坑後,包括四川大學、北京大學、成都考古中心等全國數十家單位均參與相關研究,前期討論充分,並創意性地制定了考古方艙策略,令整個考古過程極為全面細緻。
「我們融合了多個學科應用,比如用電磁法對文物定位,對出土的文物進行技術分析、來源分析、土壤環境檢測等,應該是目前基於單個遺址最為全面的一次科技考古。」他說。談到考古工作的艱苦與樂趣,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寶墩遺址工作站站長唐淼表示,考古不只是挖掘,背後還有很漫長的研究過程,「考古人其實是在翻閱一本『地書』,這本書可以參考的東西很少,可能每一頁都是新的,需要一點點拼湊出來。」
特稿|文化源起屬寶墩? 興衰緣起仍是謎
成都平原亦稱川西平原,位於四川盆地西部,是當今中國西南地區面積最大的平原。丘陵河谷環繞的獨特地理環境,令成都平原自成一系,又能與周邊地區維繫交流,也因而孕育了神秘三星堆背後的古蜀王國。這族人究竟從何而來?他們如何演化出這一套奇異的祭祀文化?又因何消亡?擁有高度青銅冶煉技術的族群為何沒有留下文字?一直是考古學界孜孜不倦地努力解開之謎。
銅器紋及禮器反映中原影響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勘探發掘一部主任楊占風表示,學界主流觀點認為,距今約4,000年至3,400年的三星堆文化,源頭同樣是成都平原的寶墩文化(距今約3,700年至4,500年),中原文化對於三星堆文化發展也起到推助作用,特別是三星堆文明晚期,亦是其青銅文明的形成期,許多出土青銅器的紋樣如雲雷紋、回紋等均是中原青銅器的典型紋飾;陶盉、陶高柄豆、陶觚等則來自中原的二里頭文化;出土的「尊」與「罍」(均為古代酒器),亦是中原文明的典型禮器。
未發現文字 器物意涵難猜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趙昊表示,分析古人為何要製造這些器物也是考古工作的核心,因為三星堆並未發現文字,許多問題在現階段只能進行開放式的猜想,「比如說青銅神獸這件器物,我們看到一個瘦高的人站在神獸背上,它代表了一種什麼思想?是人在控制這個神獸,還是神獸是座駕,還是這個人認為所有的世界是構築在動物之上,這些都是不同的理解。我們需要把整個三星堆的文物綜合在一起看待,才能比較全面地知道當時的人是怎麼理解這個世界的。」
趙昊說,雖然考古界有傳統觀點將文字、冶金技術和政權,定義為進入文明社會的標準,亦稱「文明三要素」,但他認為,沒有文字流傳的三星堆文化也可能是一種文明。「文明是一種人為的定義,各個地區的文明會有所差距,三星堆現在沒有發現文字,也許是記載習慣的差異,如果寫在絲綢和竹木上面,經過幾千年可能就流失掉了。」
(來源:香港文匯報A09:要聞 2023/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