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是不少港人喜愛的運動,既可一家大小齊齊出外走走,又可親親大自然,近年更成為假日的熱門活動,但很多「山系新手」錯誤評估行山風險和個人能力,以致發生意外。以下將與大家分享一些行山時要注意的事項,希望大家享受行山樂趣之餘,亦不忘注意安全。
行山準備要充足
- 出發前的準備功夫當然不能馬虎:計劃行程必須量力而為,因應自己及同行者的能力和狀態,作出合宜的路線規劃,並預先把行山路線告知家人或朋友。
- 出發前必須注意當日天氣,以及確定手提電話有充足儲電量。
- 行山時應穿着淺色、寬鬆及通爽的衣物,以助散熱。穿着一對合適的行山鞋尤其重要:鞋筒高度須高於足踝,避免足踝扭傷;鞋筒亦必須綁緊,而腳趾與鞋頭要保持一定距離,避免下坡時腳趾與鞋頭碰撞,令腳趾受傷;鞋底要有防滑深坑,鞋筒內的物料亦要柔軟,並應穿着較厚襪子加以保護。
- 裝備方面,必須預備防蚊蟲用品,以及有助降溫的物品,如毛巾、風扇及防曬帽等。正確使用行山杖亦可減輕腳部負擔。另外謹記要預備足夠飲用水以應付整個行程,而且不宜飲用酒精或含咖啡因飲料,避免增加水分流失。
留意溫度及濕度
在濕熱的天氣下,登山容易出現體力不支,尤其香港夏季的天氣酷熱、濕度高,建議盡量選擇早上十時前或下午四時後行山﹔倘若在烈日當空、氣溫最高的時間行山,會大大增加出現熱衰竭、甚至中暑的風險。
熱衰竭即中暑﹖
熱衰竭是指長時間處於過熱環境,身體持續流汗卻未有補充適當鹽分及水分,導致頭暈冒汗、面色蒼白、噁心嘔吐、肌肉痙攣、皮膚觸感濕冷、脈搏跳動快但弱等不適反應。
中暑則是指人體在無法有效散熱的環境中,核心體溫上升至超過4 0.5℃,影響中樞神經的正常運作,引發頭痛、噁心嘔吐、肌肉無力、皮膚觸感乾燥、體溫升高、脈搏跳動快而強,更有可能引致休克或死亡,是最嚴重的「熱傷害」,須盡快安排患者送院求醫。
如在行山途中發現身邊有人因過熱出現不適,而當下無法判斷屬哪種狀況,應立刻把患者移到陰涼地方,並把其身上過量衣物移除,減少束縛。使用風扇亦有助患者身體降溫,也可於患者頸側及腋下敷上濕毛巾或以毛巾包裹的冰袋,或以毛巾包裹冰凍飲料代替冰袋,但須注意不要為患者過度降溫,如發現患者出現顫抖,便應立即停止降溫,並為患者保暖。
定時補充水分 預防中暑
要預防中暑,必須補充足夠水分,因人體缺少水分會令體溫升高,而血液中缺少水分更會使血液變濃及流量減慢,導致氧氣供應不足,令人感到疲勞和心跳加快,加重心臟負擔。
在行山期間即使不感口渴,亦應約每15分鐘喝一兩口水,以補充排汗而失去的水分,幫助身體降溫,不要待身體感到缺水時才飲水。由於長者及小孩的體溫調控能力較弱,行山時應加倍注意補水及散熱。
若本身有長期病患,例如心肺或肌肉骨骼功能較弱的人士,行山前更應先徵詢醫生意見,以及避免選擇上落較多的路徑。若行山時感到疲倦、噁心、頭暈或頭痛,休息過後徵狀仍然持續,便須要提早完結,不應勉強完成餘下路程。
總括來說,想與好友親朋安心又放心地一起享受行山的樂趣,就要做足各項出發前的準備,並留意天氣;行山時除定時補充水分外,亦要留意身體發出的警號並及早作回應,量力而為。
參考資料:
1. Steadman, R.G. The assessment of sultriness. Part I: A temperature-humidity index based on human physiology and clothing science.
J. Appl. Metereol. 1979, 18, 861 - 873.
養和專欄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