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網記者 夏微 上海報道)沒有人脈關係,草根出身的他,為了搏得一份機遇,北上奮鬥,如今成為港青領袖。沒有專業背景,身為工科生的他,卻勇於接受挑戰,不斷充實自己,如今成為資本運作專家。現在的他是上海市政協港區委員,在工作之餘積極為上海的城市建設建言獻策;同時他也是上海香港聯會會長,利用一切機會聯繫港人、凝聚港心。他是陳浩華,一位早已事業有成,卻始終在不斷提升自我的港人。他說,「你每上一個台階的時候,就可以收穫更多資源,從而幫助更多的人。」
把握發展黃金期 豐富閱歷充實自我
陳浩華畢業於香港大學機械工程專業,絕大多數的同期畢業生都去了中電和港燈等企業,可陳浩華卻早在實習階段就發現這個行業並不適合自己。畢業後,他選擇跨行投身彼時香港正蓬勃發展的房地產行業,進入了第一太平戴維斯工作。雖然薪水不如他做工程類工作,可興趣使然,他甘之如飴。
1995年,公司因為業務需要,急需派駐廣州一名項目經理,初入職場的陳浩華明白,這或許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快速晉升機會。「那個時候很多香港的成功人士不太願意到內地來,而且那個年代網絡沒有如今這般發達便捷,多數時候報告需要當面匯報給老闆,這就無形中增加了與老闆溝通的機會,容易讓老闆看到你的能力。」基於這樣的思考,陳浩華欣然前往廣州,並自此開啟了他往後多年的北上發展之路。
在第一太平戴維斯工作一年後,陳浩華獲得了麗新集團的工作機會,需要經常到廣州、廈門、上海考察麗新集團創始人林百欣在內地的投資項目,那也是他第一次到上海工作。爾後,在1998年他繼續北上到了北京、天津,進入天津發展控股有限公司就職。直到2008年,在國資系統摸爬滾打了11年的陳浩華,回到上海,進入高富諾這樣一家歷史悠久的英資企業,開始深耕資本運作。
從地產到金融,陳浩華的求職創業路伴隨着內地基建與資本市場蓬勃發展的黃金期,「半路出家」的他邊看,邊學,邊做,參與了20多個國內外頗具規模的城市綜合地產項目,還完成了過百億港元的併購及上市公司投融資。不僅如此,2013年,陳浩華正式創立自己的浩華資本,並成立滬港地產資本。在四年時間裏,成功運作超過60億元人民幣的收購、退出等資本運作交易,為上海市財政貢獻接近8億人民幣稅收,其現時管理的資產規模亦接近40億元人民幣。
開放促內地發展 呼籲港青北上發展
在內地工作生活多年,陳浩華直言,持續對外開放令內地的發展突飛猛進,而這當中,變化最為明顯的就是上海。在陳浩華的印象中,自中國入世後,大量的國際零售品牌開始進軍中國市場,上海作為中國經濟重鎮,便成了品牌爭搶的「香餑餑」。淮海路、南京路上陸續開出了國際大牌的展示櫥窗,「那時起,香港那種街頭的零售氣氛在上海也能感受到了,而且伴隨零售業而來的是服務業的提升,專業人才的引進。」這樣的變化,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後愈發顯著。
見證了開放所能帶來的紅利,讓陳浩華愈發意識到港青走出香港,北上內地,融入祖國發展,把握時代機遇的重要性。從2008年再次回到上海工作後,陳浩華便抽出近半數時間用於公益事業,團結在滬港人,聯繫滬港兩地高校與企業,為港青創造赴內地實習、就業的機會。
2009年,為了讓香港的大學生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國情、認識內地,時任滬港青年會會長的姚祖輝發起了「滬港明日領袖實習計劃」,陳浩華二話不說便投身其中,利用自己多年來積攢的人脈關係為港生在內地的實習交流鋪路。
特別是2012年,陳浩華創立了青年專業聯盟,構建起一個涵蓋律師、醫生、會計等在內的多個專業人士聯盟,從專業的角度,為來滬的港青提供導師指導。「希望把自己走過的路講給他們聽,從行業專業角度帶他們領略內地的發展,提供參與國家經濟建設的思路。」
積極履職促交流 現身說法力證機遇
談及當選上海市政協港區委員,陳浩華總是喜歡提起自己草根出身。在他看來,這些年通過自身努力,把握時代機遇成就自我的經歷,就是對香港年輕人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最好的宣傳。
陳浩華笑言,讓自己能夠在百忙之中,依舊積極在政協履職,熱心港人社團事物,最大的動力莫過於,每當自己攀上一個更高的台階,就可以收穫更多資源,進而將更多的資源分配給需要的人。「幫助更多的港人在上海獲得更好的發展,那麼就會有更多的人在香港講好上海的故事,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這兩年,陳浩華非常積極地推進香港和上海之間的教育合作。「一如總書記所說,香港最大的民心,就是盼望生活變得更好,孩子的教育更好一些。」作為香港教育大學校董會現任副主席及香港浸會大學前任校董,陳浩華正在推動華東師範大學與香港教育大學開展專業領域交流、聯合舉行研討會、開展研究合作等。「讓這兩所師範大學加強合作,從主流教育、公眾教育等多渠道入手,進一步增進師生及家長對國家的認同,增強歸屬感。」陳浩華還透露,未來還將積極與上海市教委和香港教育局磋商,推動在滬港人子弟學校的建設,以及香港中學文憑試(DSE)在華東地區設立考點。
愛港之心從未變 滬港兩地各具優勢
滬港交流源遠流長,上海在國際化城市建設方面屢屢借鑒香港經驗,香港則在科創發展上向上海取經。「以前我們總說『小政府大市場』,但如今在某些領域也看到,政府必須更具魄力。」作為一名「滬港人」,陳浩華直言,得益於「一國兩制」的方針,上海和香港將保持良性互動,優勢互補。以科創為例,上海有着良好的孕育企業發展的環境,而香港享有對接國際的法律和市場規則,兩相結合可助力企業從萌芽,一路做大做強,甚至出海。
值得一提的是,在創立浩華資本的同一年,陳浩華也如願娶到美嬌娘,可謂是愛情事業雙豐收。雖然事業的中心扎根在了上海,但這些年,得益於滬港兩地往來交通的便利,絲毫沒有影響他和同為港人的妻子在港的生活。陳浩華直言,雖然在內地打拚多年收穫頗豐,可他的心底卻始終對自小生長的環境情有獨鍾,「對於香港的教育、國際化程度、法治環境等我還是很有底氣的,家安在香港會多一分安心,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香港長大。」
前幾年,如此深愛的故鄉出現了不穩定因素,陳浩華看在眼裏,急在心裏。那時的他與一群同在上海的港人盡自己所能撐國安立法、撐全國人大決定、支持全國人大關於完善香港選舉制度的決定……重要時刻,哪怕工作再忙,也會暫時擱置立刻返港參與,深入香港大街小巷「站街」派發宣傳單、收集市民簽名,發出關鍵之聲、使出綿薄之力,以實際行動踐行着一名愛國愛港人士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