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網記者 倪夢璟)2023年,是陳依薇在上海安家落戶的第20年,在這20年裏,她見證了上海的繁榮發展,也參與了上海的成長飛騰。回顧過去,陳依薇用「翻天覆地的變化」,來形容她在上海的所見所聞,而今,除了兼顧工作與生活之外,陳依薇還將一部分的重心放在了教育事業上,她直言,青年一代有理想與力量,是支撐國家發展的基石,她希望從中出一份力,為更多的青少年搭建出更好的平台與空間。
「量變」轉「質變」構繪滬港特色
在上海的中港匯大廈,陳依薇為辦公樓選購的裝置油畫已入場,這裏是陳依薇的工作地,也是不少在滬港人常常相聚的地方。因此,擔任萬順昌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主席的陳依薇,希望能讓公司旗下物業結合滬港的特色,擁有自己的風格,「這棟樓我們大概花了三年的時間去重新裝修,很多地方都已經成為了網紅打卡點,有獨特的樓中綠植風景,也有高端簡明的設計,當然我們也會舉辦很多的活動,來讓更多人參與,了解滬港風土人情。」陳依薇笑着說道。
回顧自己的事業發展史,陳依薇有些感慨,主攻房地產業務的她,親歷了上海地產商業的崛起發展。2008年,陳依薇參與集團在上海靜安投資,並積極參與地方的招商引資,吸引了大批國際知名企業落滬,2013年至2021年,陳依薇參與了普陀、長寧、靜安、黃浦以及浦東五個區內的物業收購,打造了中港匯系列,她還邀請了香港K11 的設計師,結合上海特色為公司旗下樓宇設計出了樓中花園等網紅打卡點。陳依薇說:「20年裏,越來越多的高樓在這裏樹立起來,無論是在商業配套還是建築風格上,上海的房地產已經從『量變』轉向了『質變』,有風格有特色的樓宇,越來越受到歡迎,這也標誌着上海房地產行業不斷的成熟,而我們能夠做的是結合滬港經驗,打造出屬於我們的特色產品。」
熱心公益成為支教教師
其實,除了本職工作以外,陳依薇還有另一個身份——培志教育基金的「支教教師」。多年來,陳依薇通過培志這個平台,作為支教教師,組織帶領港籍青年一同深入雲南山區,為一些留守兒童或者單親家庭的孩子提供了幫助,她教授當地的孩童一些基本的英語知識,也為不少青少年提供情緒輔導,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機會走出大山,見識到了更廣闊的世界。「我們不僅應該看到有像上海這樣發展迅速的地方,也應該給予一些不發達地區更多的關注,在過去20年裏,我看到一些大山裏的孩子,他們有些是因為家庭原因輟學,有些是經濟有困難,我也是一個母親,我希望能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為孩子們提供幫助。」
回憶起做支教的點點滴滴,陳依薇似乎有了說不完的話,她去過雲南的會澤、玉龍以及紅河等地區,為大山裏的孩子們帶來了更多的知識食糧,她說:「由於山區的師資力量偏少,我們更多的幫助他們了解英語、畫畫音樂等知識,希望讓他們能夠有更廣的知識面,我們還可以把我們看到的一些趣味教程給到當地的老師,讓他們能夠借鑒更多的教學經驗。」對於她來說,支教活動不是簡單的工作,更像是一份充滿情懷的事業,她希望盡力為更多的孩子們提供展示的機會,同時為社會添磚加瓦。
此前,陳依薇幾乎每年都會進行支教活動,並與學生們進行電話聯繫,或者進行家庭回訪。而由於疫情的影響,陳依薇也有三年未見到她的學生們,「現在疫情基本平穩了,那麼今年有機會的話,我還是希望能夠再去到支教地,為孩子們帶來更多的知識寶藏。」陳依薇還參加組織「慈善百萬行」慈善籌款活動,活動累計人數逾9千人參加,募集到的善款已成功搭建了4個遠程教室,幫助偏遠山區的留守兒童獲取優質的學習資源等。
搭建青少年交流平台
在教育領域,陳依薇用她的熱心不斷搭建出溝通交流的橋樑,在過去的數年裏,陳依薇還熱衷於參與滬港兩地的青少年活動,為兩地的青少年搭建起交流的平台。「雖然說都和教育有關吧,但青少年活動和支教還真的不是一回事。」陳依薇直言, 「一些香港青少年沒有主動來祖國內地走一走看一看,沒有親身體驗過,是不會知道內地到底發展成什麼樣的,我們都知道紙上談兵是不對的,那麼我們為什麼不能為這些孩子提供這樣的機會呢?」
為此,陳依薇參與了滬港明日領袖實習計劃,並時不時邀請港生來自己家中聆聽在滬香港企業家的分享等等,幫助年輕人了解內地與香港的發展現狀,並為他們今後的職業生涯提供建議等等。「其實,在上海也有一些留守兒童學校,我們之前還邀請了一些港生去在上海的留守兒童學校,讓孩子們一起交流,孩子們的感觸都很深,我覺得這樣的活動與交流是非常有意義的。」
之所以如此熱衷青少年工作,陳依薇笑言其中缺少不了來自自己孩子的鼓勵,「我有三個孩子,他們都是在上海念書成長,在與孩子們成長的過程中,我更加感受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孩子們成長的基礎,所以我才希望能夠讓更多孩子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讓他們未來的路能夠更加豐富多彩。」她還透露,自己非常喜愛網球和滑雪,這些運動項目也成為了自己與孩子們溝通互動的趣味話題之一,她也希望向更多青少年傳遞體育運動的精神,不斷堅持,敢於拚搏。
助力抗疫堅守第一線
由於疫情的突然襲來,尤其是在2022年,上海經歷了疫情「封城」的特殊情況,陳依薇所有的社會活動只能暫停或改為線上,但她卻轉身投入了另一份工作中,擔任抗疫志願者。彼時,上海一些抗疫物資較為緊張,口罩、酒精等產品幾近脫銷,身在上海的陳依薇不僅要幫助所在社區以及公司下屬機構與物業租戶購買防疫物資,還心繫遠在雲南的學生們。
為此,她多番聯繫保供企業,希望出一份力。「當時尤其是上海物資採購確實比較困難,我和我的丈夫還特意從香港那邊採購了一批物資,包括口罩、防護服等,送給基層,送給大樓裏的租戶還有雲南的小朋友等等,幫助他們渡過難關。」當時,陳依薇自己也穿上了防護服,前往一線分發防疫物資,成為抗疫志願者的一份子。
正是因為陳依薇的這份熱心與真誠,她企業下的樓宇租戶即使是在疫情期間,入住率依然保持在80%,「困難肯定是有的,尤其是酒店業務是不好做的,但我們只有用心做好的我們的工作,在力所能及的地方給予大家一些幫助,我們相信一定會有光明到來的一天,我們也期待有更好的發展。」
建言獻策展現香港視野
如果說與上海哪個地方最有故事與淵源,陳依薇可能會回答「靜安」。早在2008年,陳依薇所在的萬順昌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投資打造了「靜安門」,後來又招商引資吸引玫琳凱集團前來,最終將總部落戶靜安,她說:「香港有很多企業總部落地,我相信上海也是有着同樣的吸引力,這一點滬港兩地有着更多的聯動發展機會,也有更多可以相互借鑒學習的地方。」
為了更好地為滬港聯動提出有用的建議,在過去數年裏,陳依薇積極參加國情研習班,遠赴廣西、四川等地區考察調研,並充分利用自身經驗和視野,提出了多份政協提案,而在成為靜安區政協委員後,她更積極參政議政提交了《支持港青在滬就業新出發》以及《深化滬港兩地青年交流之建議》等多項提案,為滬港青年交流發展建言獻策,同時還積極參與港澳社團骨幹國情研修班,行政學院主辦的「一國兩制」與特區政制研習班,上海市社會主義學院主辦的港澳代表培訓班等活動。
陳依薇說:「我在上海生活,在上海工作,看到了上海的變化與發展,也看到了滬港兩地人文相親以及未來共同成長的可能性,我既是在滬港人,也是上海靜安政協委員,還是一個青少年活動參與者,這些身份對於我來說是動力,我希望能夠通過自身的能力與努力,搭建出更好的溝通橋樑,讓滬港兩地有更充實的交流發展空間,也讓更多青少年能夠有機會創造更廣闊的發展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