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網 記者 孔雯瓊)在高密度商業市場中,眾多發展者以各種方式謀求着成功。有一位商人,在這個競爭激烈的行業中,憑藉獨特的視角和策略,成功地打造了自己的事業帝國。他就是燦輝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趙輝。他的童年時光在上海度過,青年時期有幸搭上改革開放初期的快車,90年代踏上香港的土地,又完成了事業中的重要轉型。如今的他毅然選擇回到上海。趙輝是一位富有家國情懷和戰略眼光的人,他的成功在於對市場的深刻理解,對家鄉故土的尊重,以及他穩健的經營策略。
搭乘改革開放快車拓寬眼界 為創業打下敦實基礎
故事始於一名商人對時代機遇的深刻理解和敏銳洞察。早在1985年,年僅18歲的趙輝加入了中國改革開放後的首家中外合資企業——上海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東方航空食品公司)。當時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批合同工,趙輝回憶起來表示,「那是個新鮮的概念。我有幸成為其中一員,並參與到這場國家市場經濟變革的初期。」上海航空食品公司是趙輝職業生涯的開端。也正是在那裏,他第一次接觸到了外面的世界。「我負責為飛機配備進口的食品、可樂、紅酒、水果等商品。從礦泉水到生活用品,在那個時期,這些舶來品無疑讓我萌生了了解外面世界的想法。」
伴隨着中國航空業的高速發展,趙輝的視野越來越開闊,思維也越來越敏銳。「在航空公司工作期間,我接觸的信息量巨大,接觸的人也多,我得到的啟發讓我決定自立門戶。」他決定尋找新的機遇,放棄安逸,自主創業。不得不說,早年的職業環境賦予了趙輝寬廣的視野和獨特的品味,在他看來,每個人的事業軌跡和眼界是緊密聯繫的。因此,他總是在尋找新的機遇與挑戰,追求更高質量的人生。
1992年離開東航後,趙輝開始着手涉足俄羅斯貿易。到了1994年5月份,他開始涉足石材等建築裝飾行業,深度參與了上海古北區域外銷房項目,例如羅馬花園、新世紀廣場等知名項目。「我從貿易市場起家,與建築業有着深厚的關係。那時我離開航空公司,轉向了貿易業。得益於在航空公司結識的人脈,我認識了許多業務人士,這在我後來的事業發展中大有裨益。」
回顧早年的從業經歷,趙輝感謝時代機遇。「我至今還記得80年代第一次騎單車進入公司,看到的第一張廣告牌,上面寫着『上海大眾』四個字。回頭看看過去幾十年的中國,改革開放給我帶來了蓬勃發展的機遇。」趙輝覺得人生充滿了變數,但只要有篤定前行的毅力,總能找到屬於自己前進的道路。
94年底首次探索香港市場 有幸參與大型項目建設
90年代新馬泰及香港的旅遊風靡全國,趙輝第一次在1994年踏上了香港的土地。彼時的香港商業勁頭正盛,既是旅遊也是探索學習的需求,驅使他踏上這個陌生而充滿吸引力的地方。趙輝講述了在香港各個角落的感受,「尖沙咀、金鐘、中環和銅鑼灣,哪裏都可以感受到香港的獨特商業氛圍,尤其是那些燈火通明的寫字樓,和香港人的高效及敬業精神,令我印象深刻。」
當趙輝在1996年再次來到香港,他此行的目的是來採購意大利進口石材及進口影音設備。「那時,香港即將回歸祖國的氛圍濃厚,我有幸全程參與到一項政府工程,為香港回歸慶典活動建設了一座全新的影劇院。這項工程從1995年年底開始正式施工,緊鑼密鼓地用一年半的時間完成了既定的建設和裝修工程。」他對於這段歷史記憶清晰而生動,「香港對於創業者的吸引力毋庸置疑,但如果沒有足夠的資本,在這個城市發展就會變得無比艱難。」 趙輝坦然地提到,香港的機遇和挑戰並存,並認為在經濟轉型的時代,抓住機會和懂得適應時代脈搏是非常重要的,只要能夠緊跟時代的步伐,就能在變革中尋找到新的機遇。
也是從那段時候開始,趙輝開始涉足商品房、商鋪等的房地產開發建設。憑藉着智慧和遠見,他在這個行業裏開始穩步前行。商品房售罄後,他保留了一排商鋪,出租給了當地的銀行和其他商戶。商鋪最初在市場上並未引起過多關注,甚至一度遭到冷遇,但他並沒有放棄。他深知只要經濟在發展、人口在增加,這些商鋪的價值必將水漲船高。事實也證明了他的預見性。在三年的時間裏,商鋪的租金從8萬元飆升到了30萬元。
在香港耕耘自身產業的期間,趙輝也意識到了香港和內地之間的差異。「90年代因為業務關係我也時常要從香港到深圳,當時駕車前往,羅湖進關後,僅從夜間馬路上的燈光來看,就讓我體驗到兩地的巨大反差。」當時初到香港後,還給趙輝留下處處「高消費」的深刻印象。「香港出門都要花錢,哪怕吃個早餐,外面喝碗粥都花30塊左右。加上香港的物資都要從外面進來,什麼都貴,房屋租金也高。」隨着時間更迭,他也見證了原有差距的縮小。「大概06年的時候,深圳明顯開始變得不一樣。之後我2006到2010年間經常跑深圳,親眼見證了深圳從一個城市規模相對較小的城市成長為一個充滿創新與活力的大都市,及民營企業和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的歷程。」與之一起蛻變的還有整個內地,趙輝認為,「八九十年代的香港人可能會有優越感,但90年代後期,香港人的看法已漸漸發生改變。」他回憶起那段日子,他表示隨着越來越多的外資項目進入內地,特別是在上海,一些開明的香港人開始認識到在內地的商業機會可能比境外更多。
選擇回滬深耕發展 不忘根源和家鄉建設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一個人的選擇常常被他的價值觀所影響。趙輝也不例外,這個自尊自強,勤奮向上且有社會責任感的創業者,眼光是深遠的。他看到2009年以來,上海的GDP已經超過香港,甚至是香港的1.8倍。他了解到,儘管香港有其獨特的優勢,如在品牌建設,奢侈品管理,金融服務等方面比內地更先進,但這並不意味着內地沒有發展的機會。所以他決定再次將事業重心放到上海。同時他也明白,香港的成功不能簡單複製,需要根據上海當地市場的實際情況,揚長避短,差異化發展。
2011年,上海的大虹橋樞紐進入高速發展階段,青浦區更成了虹橋樞紐概念的主要承接者。出生在上海青浦的趙輝,時刻沒有忘記他的根源和家鄉。「那個時段我把公司重心遷回上海,公司也落戶在青浦地區,我還是覺得做人做事務實一點,要飲水思源想着為家鄉的建設做出更大的努力。」對於家鄉的改建,最令趙輝印象深刻的項目無疑是老城改造,他以對家鄉及社區的質朴社會責任感為出發點對其進行了改造,「我知道改建老城舊屋,最不能讓當地的居民吃虧,所以我一定要找到令他們最滿意的方案。」趙輝在改造過程中,對社區的照顧和貢獻贏得了當地居民的深深感激。他對當地居民的理解和尊重使他為1000多戶動遷居民在最好的位置安置了新的房源。他的這種行為,體現了他深沉的家鄉情結和濃厚的社會責任感。
趙輝的人文情懷也推動着事業規模在不斷擴大,他總是說,「企業應該把用戶的需求放在首位,任何產品包括房產項目,應該以人為本,要照顧到人們的感受才能獲得大家的理解。」他還表示,希望在他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提升大虹橋地區的品質,並對此付出努力。他堅信,為家鄉的老百姓做的事情是有價值的,能夠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也是他對社會的奉獻。
談及未來對青浦的建設計劃,趙輝表示會用自己的多年來豐厚的境內外從業經驗,推動一些交流活動。「我們在青浦區擁有來自181個國家和地區的2.5萬外籍人士。我們已經和聯合國項目署搭建了一個關於參與聯合國採購的知識分享能力建設平台,它的目的是幫助更多的國人參與到聯合國採購貿易中去。我們將通過舉辦專業培訓,文藝沙龍,公益講座等多元化的活動,將更多的人和企業聚集起來,共同交流,互促共進,互促共鑒。」
他希望將香港與上海緊密聯繫起來,共同進步。他強調了文化差異不應成為障礙,而要成為彼此學習和借鑒的橋樑。他表示:「我們應該珍視共同源的價值觀和文化傳統,讓它們在不同地區共同繁榮。應該珍惜和繼承中華文化,不管你身處何處,你骨子裏始終是中國人。」最後,這位富有遠見的商人強調了團結和進步的重要性,並充滿期望地展望着香港、上海的共同發展,以此為基礎構建一個繁榮而和諧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