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網記者 孔雯瓊)在上海寶山的卓越時代廣場,北上海CBD核心商務樓裏,這裏有一位思想進取、不斷追求創新的香港創業者劉智誠,他和合伙人共同創辦了一家法律諮詢公司,並探索用人工智能(AI)改變傳統的法律服務模式,打開行業新篇章。作為一名定居在內地的港人,劉智誠每天會用手機訂外賣,喜歡用APP軟件叫的士,愛追劇《狂飆》,徹底融入內地生活。同時,他還參與了一個名為「滬港青年會」的組織,作為副主席,他的使命是促進香港和上海兩地年輕人的交流活動,特別是讓香港年輕人來體驗上海的生活和工作。
不斷探索職業路 最終來滬創業
初見劉智誠是在他的辦公室中,他身上散發出來的氣質混合着多種職業特徵,有着金融人士的敏銳洞察力,也有着電子工程師的理性思維,更有着創業者的創新進取。眾多的個性集合一體,這和劉智誠的成長經歷不無關係。「我的經歷看起來複雜,其實又很簡單」,說起自己的人生歷程,劉智誠笑着道出人生職業探索過程。「我的履曆始於加拿大,在那裏攻讀電子工程專業,之後到香港做過一段時間的金融業,最終選擇來上海定居並創業。」
劉智誠講述了他的職業生涯,1998年,在他結束加拿大的學業後,就回到香港進入金融業。「金融和電子工程有着共通之處,金融行業裏有一部分涉及到計算和數字,這是我在學習電子工程時學到的。當我在香港的時候,發現做編程的收入不如做金融的高,金融業的發展空間也更大。因此我選擇了金融行業,但這並不意味着我放棄了編程,只是換了一個應用領域而已。「
人生中第一個轉變,是從電子工程轉金融業,劉智誠入行後一乾就是10餘年。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忙碌而緊張的金融行業逐漸讓我感到疲倦,特別是當時的加班文化讓我無法享受生活,就連和相熟的朋友約個飯局都成為一件不容易的事,人生不應該是這樣營營役役一輩子。」劉智誠透露,從他思索着要轉變方向的時候,正好是內地高速發展的時段,他把目光放在了內地。
「轉行的契機出現在2011年,當時有朋友向我介紹了一個在上海的工作機會。儘管剛開始的時候會擔憂是否可以融入新環境,但好在上海是一個我喜歡、也合適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劉智誠感到,在上海人們更重視生活的品質,工作和生活平衡得更好,人情味也更濃。此外,他還發現上海的朋友們更願意在一起共享生活。自從來到上海,劉智誠感到他的生活變得更加充實,他更願意為這個城市以及這裏的發展付出努力。他認為上海是一個充滿魅力的城市,這裏的發展空間無比龐大。
從2012年起,劉智誠就一直在上海居住,只是偶爾返回香港。
物聯網帶來巨大變化 喜歡上海生活氛圍
「其實我2003年就已經來過上海,但時隔10多年,當我來定居並工作的時候,我見證了這座城市翻天覆地的變化。」最令劉智誠讚嘆的就是上海物聯網的發展,「物聯網在許多方面都極大地便利了生活。例如,現在我能通過手機應用訂購外賣、購物、甚至叫車,這些事情在最初到上海時是無法想像的。」回憶起早年在上海遇到的「老大難」問題,劉智誠認為雨天叫車讓人頭疼,「在一個冬季的晚上,而且是下雨的周五傍晚,我獨自在冷風和雨中等待的士一個小時未果,最終只能在雨中徒步回家。」如今的上海今非昔比,隨着物聯網的發展,之前的難題都逐漸得到了解決。他表示,現在可以用手機叫車,購買物品,甚至用手機導航找到回家的路,這些都是物聯網帶來的巨大變化。
更重要的是,他在上海還認識了一群志趣相投的合作者,他們以合伙人的形式創辦了一家法律諮詢公司。這家公司在上海創辦至今已經運營六年,從最初的創業團隊擴展到現在的成熟規模,就算在疫情期間都接到很多的企業諮詢需求。
回憶起在上海創業,劉智誠認為自己得到了磨煉和進步,他表示,「在上海創業的過程中遇到了許多挑戰,如需要的牌照較多,申請公司相比香港的操作流程複雜。」但得益於與合伙人的協作和學習,使得他能夠順利應對各種問題,同時他發現,融入本地生活對他的創業之路有着重要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他不僅深入了解了中國內地的法律體系,也更好地理解了上海的社會文化,使他在提供法律服務時能更好地理解和滿足客戶的需求。
劉智誠的厲害之處在於,他自學並通過了一些內地司法課程的考試,他認為所有的知識都有其邏輯性,法律也不例外。在複雜的法律問題面前,他還會徵求法律專業人士的意見,他認為這樣既能確保客戶的利益,也能提高他們的服務質量。
在創業的同時,這位港人也全面投入了他在上海的生活。自2012年移居上海後,劉智誠在2015年購買了房產,使他的生活更加穩定,逐漸減少了回香港的頻率,主要時間都在上海度過。劉智誠的太太是上海人,他們在加拿大的同一所高校相識,並發展出了深厚的感情。共同的背景和價值觀讓他們的關係更加緊密。這也是劉智誠願意在上海扎根的重要原因之一。
拓展AI新項目 身兼滬港交流活動
對於未來,劉智誠和其他合伙人在繼續做好現有的法律諮詢業務的同時,開始發展AI法律諮詢系統。「AI系統能解答用戶提出的一些簡單的法律問題,例如交通事故相關的一些法律常識等,旨在為用戶節省諮詢費用。」在他看來,雖然AI無法完全替代人工,但至少可以解答大約50%的技術問題。對於複雜的法律問題,他們的團隊依然提供專業的人工面對面諮詢服務。
目前AI諮詢是個較為熱門的方向,且在內地有着廣闊的發展前景。劉智誠解釋道,「香港由於語言問題(廣東話含有大量俚語,對AI的處理來說相對困難),這種AI諮詢業務並未大範圍推廣。但在上海,我們的公司利用普通話的語言結構,成功地發展了這項業務。」
也正是因為內地工作和生活的經歷,讓劉智誠發自內心的懂得香港和內地需要融合的重要性,他懷揣着希望和堅定的信念,希望更多的香港年輕人了解自己的祖國,了解自己的民族,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一份貢獻。
「我的另一重身份也是滬港青年會的副主席,我的主要使命是促進香港和上海兩地年輕人的交流活動,讓他們了解並講述中國和上海的故事。」雖然過去的三年由於通關問題,滬港青年會的部分活動受到影響,但期間他們積極轉向服務在上海的港生,為他們提供生活、學習上的幫助。
滬港青年會有個品牌項目就是為香港學生提供到上海實習的機會,每年約有120名港校港生,可以通過6至8周生活體驗的形式,體驗職場文化,學習實戰經驗,拓展視野,促進反思,成長轉變,為日後工作做好準備。在滬港青年會的作用下,越來越多香港年輕人通過這個組織了解內地,並實地來到上海體驗工作和生活。「有些香港學生由於經濟原因,在內地實習過後選擇回到香港。但我堅信,這並不能阻擋他們對上海的熱愛,因為這裏有他們的友情、學習和成長。」
鼓勵香港學生來內地多感受,是劉智誠最喜聞樂見的事情。「來親身感受才有發言權。就好比我當初決定要定居上海,香港的朋友都會問我是不是認真的,他們都認定我在冒險。但是拜託,那些人都沒來過上海,怎麼可以信口開河?至少要親自來看看、來體驗一下。反正我覺得上海的生活超級棒,我很喜歡這裏,相信香港的年輕人也會喜歡上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