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網 記者 張帆)與張汶鋒見面,是在他調回香港的前一天。自香港大學畢業就進入香港貿發局至今,他的職業生涯大部分時間都在內地,從華南市場起步,歷經華北、華中直至華東,前後超過十二年。可能連他自己都想不到,在上海工作只有短短三年,卻因為疫情而成為挑戰和成就感最大的一段日子。
撫今追昔,張汶鋒認為,比起「昨日」的工作業績,更令他自豪的,還是能在最艱難的歲月與上海攜手應對挑戰。辭舊迎新之際,張汶鋒也並不傷感。因為這次歸去,已經不是當年來時的一個人。他收穫了愛情和家庭,還有了更豐富的朋友圈。這些,都支持着他繼續把握好每一個「今日」,不斷去開創「明日」。
萬里路後的從頭越
白凈的臉龐,陽光的笑容,爽朗的語氣,眼前的張汶鋒並沒有商務人士的冷峻。交流幾句,一股暖意油然而生。就彷彿大學時代第一次走進學生會,遇上到一位友善的學長,經過他的引領,活力被逐漸調動。
張汶鋒這種獨特的親和力,應該是在港大讀書時養成的。剛進大學,他就報名參加學生會,一直做到外務副主席。為同學服務犧牲了大部分課餘時間,卻培養了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大三時,在導師的鼓勵下,他又主動報名去哥倫比亞支教。在那個還烽火連三月,連說英語的人都很少的邊遠地區,他孤身一人,克服語言不通、設施簡陋、文化差異,漸漸與當地師生打成一片,贏得了南美人民的深厚友誼。
豐富的社會實踐經歷,給了張汶鋒「讀萬捲書行萬里路」的充實和獨立自主的能力,這讓他在進入貿發局工作後,敢於主動迎接各類新挑戰,在跑遍世界的同時又累積了新的人脈和經驗。2010年,貿發局要選派一名員工赴廣州工作,張汶鋒毫不猶豫報名。經過一系列考核,他最終入選,第一次離開香港總部,開啟了外派生涯。告別熟悉的香港和海外市場,他要面對的祖國內地市場更加豐富多彩。除了要補上重要的國情課,還要熟悉不同地區的文化和習慣,與不同風格的人打交道,而當時的他連普通話都講不好。所以,這一趟新征程,是標準的「而今邁步從頭越」。
行走「江湖」見證進步
現在與張汶鋒面對面,已經很難想像當初不會說普通話的他是什麼樣子。交談時間長了,還能從他的「港普」裏聽出不少內地習慣用語,尤其是會以「哥」、「姐」來稱呼熟悉的朋友,透出他融入的深度。
與張汶鋒的交流,自然要從他來內地的起步說起。在廣州工作兩年後,總部把他調往北京,讓他有機會更真切感受同根同源的中華文化,對祖國內地的認識也更為全面和準確。方言和習慣不同確實不能影響同胞手足間的心靈契合。在北京的兩年多,他結交了很多可愛的「大哥」、「大姐」,朋友圈不斷擴大。
都說機遇總會光顧有準備的頭腦,張汶鋒在北京的工作表現再次得到了總部的讚揚,還獲得了升職的機會,調任武漢擔任華中代表。開啟了被同事們戲稱為「跑江湖」的新生活。他笑着解釋說,所謂「江湖」,指的是他們工作的範圍不止於湖北,還分管江西和湖南。駐武漢三年後,他又調任江蘇,越「跑」越勤,根本停不下來。因為隨着內地與香港的經貿關係越來越緊密,香港作為聯通國際的橋樑作用被內地更加倚重,政府招商、企業洽談、經貿考察,乃至尋找平台「走出去」,都會首先想到找香港。另一方面,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衰退仍未止步,中國內地是少數受影響較小的經濟體,這讓很多此前倚重國外市場的香港中小企業,紛紛改變投資策略,開始拓展內地市場,除了沿海的傳統發達地區,中西部地區和二三線城市也逐漸進入他們的視野。
幫助內地同胞「走出去」,把香港中小企業「引進來」,正是張汶鋒工作的核心內容。除了工作量與日俱增,還要隨時切換思路和方法,應對「江湖」各地不同的風俗和文化習慣。當然,「行走江湖」也是快樂的。所到之處,他都能時刻感受到祖國內地的進步。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移動支付、手機打車、網購等等,甚至比香港還方便。
同時,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都在大力優化營商環境,也大大提高了他們的工作效率。張汶鋒說,令他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最初幾年聯繫一些地方政府,幫他們介紹有意向的企業去香港招商考察,很多人會帶有「管理者」的思維,拍胸脯說:「我們叫他們去他們就會去的。」但是到了現在,同樣是這些部門,卻心甘情願做起「店小二」,轉變為企業的「服務者」。對於到香港或海外招商,他們大多先要摸摸底,了解一下企業的意願和需求,要求他們提出與之相匹配的方案。若最終活動成行,還要總結工作成果。這樣更加務實的風格,讓工作更加精準和高效。
無懼疫情共同守「滬」
2019年,在派駐內地近十年後,張汶鋒又被總部調往上海。但未曾想,這三年卻是最艱難的一段時光。「現在回看才知道以前是大大的牛市。」
張汶鋒笑着說,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改變了一切。首先經濟不好,導致各部門機構的預算大幅縮減,舉辦活動會議的機會也隨之減少。還有很「致命」的是,以往他的主要工作基本圍繞展覽、會議和考察展開,每一項都有賴於「面對面」交流。但從2020年開始,好像什麼都不能做了。他不知道經歷了多少次,已經談好的項目又因為疫情反覆不得不擱置。但是,即便跌到谷底,上海各級政府部門,貿發局內部團隊,都沒有對未來失去信心。因此,疫情三年也是最鍛煉人、最有成就感的三年。
在貿發局內部,大家更加積極主動作為。張汶鋒舉例說,雖然滬港兩地人員往來受阻,他們三年無法回家,但每年組織港商參與上海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從沒有間斷。在同事們加倍努力下,進博會香港館的規模還有所擴大,很多港商都是連續五屆不缺席的「老進博」,不惜隔離二十多天一定要到現場。還有,疫情催生的數字經濟,也為他們舉辦會議和展覽提供了新的平台。談到這裏,他又帶着激動的語氣特別介紹,2022年的「大上海保衛戰」令他終生難忘,尤其是在最為艱難的四五月,在無法見面的情況下,他和團隊反覆溝通、協調,最終促成了上海臨港集團赴港參加11月舉行的第十二屆亞洲物流航運及空運會議。在滬港兩地多部門協調下,上海代表團克服了核酸檢測、隔離等困難,成功抵達香港會展現場,還舉辦了臨港專題論壇。「香港財政司司長和我們貿發局高層都到『上海臨港新片區』展館去了,我看到同事從香港現場發來的照片,激動到想哭。」
這次活動也為張汶鋒三年上海的工作,添上了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回顧整個過程,他還認為,項目成功也展現了滬港始終「心連心」,以及滬港交流合作不變的誠意與韌性。近年來,兩地在傳統優勢領域繼續深化合作基礎上,還不斷邁向新境界。比如這次赴港參展的臨港新片區,就是他們新認識的夥伴。他一直留意到,這兩三年來,這片新區域發展勢頭強勁,也湧現出很多適合港人的新機遇、新平台,所以很想向香港和海外介紹。這也得到了上海方面的支持,正是有了多方同舟共濟,大家才會心往一處使,無懼一波又一波疫情,屢敗屢戰,克難前行。
滿載而歸牽掛不變
上海的三年,時短情長。除了結識了很多像臨港集團那樣的「患難之交」,張汶鋒還被推選為崇明區政協委員,為他打開了吸引港人、港企前來參與世界級生態島建設的新思路。他說,好多次跟隨政協前去調研考察,發現崇明的輕奢民宿,農產品深加工,親子旅遊、非遺傳承,乃至高科技農業等,都可以深入研究。且相對於已經飽和的上海市區,崇明的很多領域尚處在發展初期,港人的創意、服務和聯通國際的優勢,都可以在此有新的作為。
2021年,為了適應工作重心向金融服務和投融資轉移,張汶鋒又利用業餘時間系統學習金融專業知識。金融科技、區塊鏈、Web3.0等前沿知識充實了他的頭腦,也推動他對自己的本職工作有了新的思考。「怎麼把香港這個平台用好?怎麼把香港地區的外資、科創成果、科研力量和內地的實業結合?這些都是機會。我依然堅信通過香港和上海兩個城市之間的互動,有很多突破性的事情可做。」
言猶在耳,就在大半年後,張汶鋒的身影又出現在上海。那正是在與他有深厚淵源的臨港,由貿發局舉辦的一次論壇現場,這也是香港的線下會展活動疫情後首次走進上海。論壇間隙,頻頻見到張汶鋒被久別重逢的上海嘉賓們拉住,一聊就停不下來。我們有理由相信,對張汶鋒來說,雖然微信名字從「上海鋒」改回「香港鋒」,但推動交流的工作不變。為滬港合作不斷開拓創新的貢獻之心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