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和大家講解睡眠質素對人體的重要性,以下將簡介12個改善睡眠質素的生活小習慣。
1. 多曬太陽
要有優質睡眠,關鍵是正常及有規律的皮質醇(Cortisol)分泌。皮質醇來自腎上腺,負責調節人體日常規律。皮質醇分泌於早上較多,令人醒來精神煥發,頭腦清晰,做事有氣有力,接着分泌會隨時間減少,到晚間降至最低水平,讓人體進入休息狀態,以補充精力。一旦皮質醇分泌失衡,有可能「應高則低」或「應低則高」,以致晚上明明筋疲力竭卻非常精神,早上理應精力充沛卻「賴床」,影響健康。
皮質醇分泌正好與褪黑激素相反,前者上升,後者便會下降。吸收陽光有助促進皮質醇分泌、抑制褪黑激素。 此外,陽光中有 UVA 及UVB兩種紫外線,後者的波長可刺激人體製造維他命D,對健康非常重要。按人體生理時鐘的運作,於早上六時至八時半在戶外曬太陽至少半小時,效果最佳。
2. 少用發光電子產品
電子產品包括座枱燈、平板電腦、電視、智能電話等所發出的藍光會刺激人體分泌更多日間荷爾蒙(如皮質醇),令人難以自然入睡之餘,亦對整體健康、精神,以及調節平日睡眠規律的晝夜節律造成負面影響。有研究指出,夜間使用平板電腦會減低睡意,需要較長時間方能入睡,同時快速動眼睡眠(REM)亦會較短,褪黑激素分泌也較少。
當我們使用電子產品時,腦部會分泌多巴胺(Dopamine)。有別於令人放鬆及感到滿足的血清素,多巴胺會令人體的鴉片系統(Opioid System)產生興奮感覺, 使人機不離手,難以自拔,這與尋找、狩獵等原始本能有關,使人保持清醒和警覺,做事有動力。現代人上網或打機成癮,正正是多巴胺作祟。
與其於睡前使用電腦或智能電話等電子產品,倒不如閱讀、跟伴侶談天或聽音樂,促進睡眠。即使需要使用電子產品,亦應選擇護眼模式,減少接觸藍光。若要達至最佳效果,建議睡前90分鐘停止使用所有會發出藍光的電子儀器,以免人體受刺激而分泌皮質醇等日間荷爾蒙,擾亂正常作息,難以入睡。
3. 睡前謝絕電子通訊
當房間擺滿各式電子通訊產品,很自然會拿起來使用。但睡前用手機上網或通訊,會令腦電波受干擾,延遲入睡及縮短深層睡眠,令人體自我修補能力、免疫及荷爾蒙功能受損,影響工作表現。
經常「機不離手」、習慣將手機放於床頭,動輒查閱或回覆別人的電郵,容易分散注意力,無法專心入睡。其實工作再趕,也不及個人的睡眠和健康重要。不妨忍一忍手,或將手機放遠一點,避免睡眠受影響。
4. 減少吸收咖啡因
咖啡因會刺激人類的神經系統。有研究指出,不論睡前六小時、三小時還是睡覺前吸收咖啡因,都會顯著影響睡眠。睡前飲用一杯咖啡或含咖啡因的茶,足以令人無法安睡。
當日間腦部的神經元全速運作時,會產生一種名為腺苷(Adenosine)的神經傳導物質。當腦部及脊髓的腺苷升至某個水平,便會產生睡意。咖啡因的化學結構與腺苷相近,半衰期介乎五至八小時,正可與神經元結合,令體內荷爾蒙水平上升,以致腦部及其他器官未能接收休息訊號而超額工作,過度耗損。
此外,咖啡因亦會刺激腎上腺分泌兩種妨礙睡眠的荷爾蒙,分別是腎上腺素及皮質醇。前文已講述皮質醇對睡眠的影響,而腎上腺素上升則會令人進入亢奮狀態,高峰過後會更覺疲累,更會出現「腦霧」及容易動怒。
咖啡可以為生活增添情趣,但咖啡因只能作短暫「充電」。若睡眠不足想靠它「提神」,到頭來只會愈飲愈多,情況就如上網成癮,最終不能自拔,陷入惡性循環。
5. 保持適當室溫
睡房溫度太高會令體溫上升,影響睡眠。研究顯示室溫介乎華氏60至68度,即攝氏度16至20度,最易令人入睡。
壓力亦會刺激腦部運作,令體溫上升。保持身心放鬆有助減壓,令人容易入睡,改善睡眠質素。
6. 適當時間就寢
研究顯示,每晚十時至凌晨二時,是人體荷爾蒙分泌及自我修補的黃金期,亦是最佳 入睡時間。
若平日睡不安寧,即使於周末睡多一點不但無補於事,更會打亂睡眠周期,影響下周睡眠質素和個人情緒。每日定時就寢,效果遠勝「拉上補下」。
7. 營造良好睡眠環境
工作時工作,休息時休息,切忌在床上或睡房工作、看電視、查閱電郵或使用社交媒體,這樣有助腦部把睡床和睡房認作只供休息的地方,有助入睡之餘,亦可顯著提升睡眠質素。若躺下超過半小時仍未能入睡,宜先下床,待再有睡意時才回到床上。 期間可坐在舒適的椅子上,或悠閒地看書或電視,或閉目養神等。身體懂得自動調節,累了自然需要休息,毋須强迫自己入睡。
此外,盡可能打開睡房窗戶或使用風扇,可以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如想改善空氣質素,不妨在房間擺放至少一盤植物。
8. 減少光刺激
盡量減低室內非自然光或人工光源所引致的光污染,是提升睡眠質素的不二法門。室內燈光會向腦部及各器官發出干擾訊號,尤其城市光污染特別嚴重,這樣會令睡眠質素大打折扣。
褪黑激素能夠改善人體免疫功能、穩定血壓、抑制癌細胞及腫瘤擴散(包括白血病)、 保護基因及清除自由基、減低骨質疏鬆及腦部出現斑塊(見於阿兹海默氏症患者)的風險、紓緩偏頭痛及其他痛症、改善甲狀腺功能及胰島素敏感度、減輕體重等等。研究顯示,睡眠時環境燈火通明,會令褪黑激素水平下降逾50%。
一語貫之,睡眠時盡量保持環境漆黑,有助延緩衰老,保持精力。睡前少用發光電子屏幕或晚上改用冷色燈光,同樣能夠刺激人體分泌褪黑激素,改善睡眠質素。
9. 恆常運動
不少世界級頂尖運動員,為了保持最佳狀態,每晚平均睡至少八至十小時, 讓身體在訓練後可以適時修補。
運動過後,睡眠期間人體會分泌大量荷爾蒙作自我修補,以改善胰島素敏感度、提升荷爾蒙功能、促進新陳代謝。於早上(如七時)作適量運動,持之以恒,有助刺激皮質醇分泌。研究顯示,此舉能延長夜間深層睡眠的時數,同時令人較易入睡,並減少睡中「乍醒」的情況。傍晚運動亦有一定益處,惟不宜太過劇烈,以免影響入睡。
睡眠與運動互相影響,當睡眠質素提升,自然更有動力做運動,繼而逐步增加運動量,改善生活質素。
10. 積極減肥
皮質醇與壓力有著密切關係。研究顯示過重及肥胖人士,其皮質醇水平會在用餐後急升 51%。高皮質醇水平會妨礙睡眠,導致高血糖、胰島素敏感度下降及加劇發炎。
腦部的杏仁核(Amygdala)專責控制食慾,缺乏睡眠會使杏仁核更趨活躍,令人愈食愈多,導致肥胖。
缺乏睡眠會令胰島素敏感度下降、干擾荷爾蒙分泌及損害腦部功能,建議每朝多吃高營養食物及吸取健康脂肪,以降低胰島素水平。
11. 睡前切忌飲酒
睡眠時數再多,亦不代表睡得好;一旦睡眠周期受影響,患上阿滋海默氏症的風險亦隨之增加。人體內的酒精會嚴重干擾快速動眼睡眠,影響睡眠周期,令記憶及健康受損,實在不宜多飲,尤其在睡前。
12. 保持內心平靜
夜闌人靜,很多人習慣睡前思前想後,將平日的煩惱和憂慮帶到床上,以致無法入睡,亦有些失眠者害怕失眠,每到入夜便擔心若不能入睡便會影響翌日的運作或表現。然而這些「災難性」想法只會令人愈想愈焦慮,愈焦慮便愈不能放鬆,更加難以入睡,睡了也不安寧。
這時我們需要認清這些現象,要限制自己不去擔憂未能解決的事情,以及找出過於負面甚至「災難性」的想法以釐清其真確性,以較合理和健康的角度思考,亦可透過冥想(Meditation),例如安靜地坐着,專注自己的呼吸,又或平日在公園散步時 =練習數着步數,將全副精神聚焦當下,達至「靜觀(Mindfulness)」的狀態,隔絕任何外來刺激,保持心境平和舒泰。
呼吸的快慢和深淺,亦足以反映個人心境:呼吸急促、短暫,代表有壓力及憂慮;節奏有序的深呼吸,代表輕鬆自在。 無論遇上任何情況,不妨先來個深呼吸,有助放鬆心情。
心境平靜有助增加內啡肽(Endorphin),俗稱安多酚,即「快樂荷爾蒙」等的分泌,並降低皮質醇等壓力荷爾蒙水平,紓緩發炎情況。研究顯示,冥想可以改善睡眠時數及質素,並能有效紓緩抑鬱。
養和專欄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