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出生於古城西安的書畫世家,曾在日本學習和生活二十餘年,東京藝術大學日本畫科研究生畢業,師承已故日本當代著名畫家加山又造先生。她就是畫家王小燕,長期致力於中國畫在世界的傳播,繼承經典和打破傳統是她在過去數十年揮毫潑墨間從未停止的追求。
王小燕的父親王子武是中國當代畫壇赫赫有名的大家。在他的藝術熏陶下,王小燕五歲便開始學畫。「從我有記憶的時候,我就看着他天天畫畫,他不太愛說話,就總是看他畫畫的背影,一畫畫很久。」於王小燕而言,父親是她人生中的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一位老師。
在父親的鼓勵下,王小燕不僅系統學習了中國繪畫的筆墨運用,還臨摹了大量西方名家的作品,嘗試了不同的西畫技法。說起畫家王小燕,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範迪安稱:「通過自己家父的指引、指教,她對中國畫藝術傳統的理解非常深刻。運筆、用墨、用彩都是富有中國畫藝術的人文修養。」
大學時期是王小燕創作的第一個高峰期。她和老師、同學一起遊歷四方,採風寫生。沿途所見的古老文明和人間百態皆成為她創作的源泉。在西安美術學院讀書的時候,她學習了工筆重彩,還去永樂宮臨摹壁畫。在繼承傳統中國畫手法的同時,王小燕也博採眾長、融匯西方。「大學的時候我也很喜歡西方的一些藝術家的表現手法,比如說米羅的畫,還有克利姆特的畫,覺得他們的畫裝飾性比較強。」
上世紀80年代末期,王小燕隻身來到日本,希望在這個陌生的國度闖出一番屬於自己的天地。到了日本後,她參觀了很多美術館、博物館,發現日本畫的顏料用得很美,中國畫的工筆重彩藝術在日本有了另外一種發展。憑藉着自己多年來的藝術積澱,王小燕順利考入東京藝術大學,師從日本著名畫家、版畫家加山又造先生。在這位日本畫大師的指導下,王小燕創作了大量佳作。其中一幅描繪的是東京上野公園的春色,王小燕回憶道:「加山先生很耐心地教我怎麼貼箔,鴿子的造型、櫻花怎麼畫。跟我們中國畫的技法還是不一樣。我們用國畫(技法)畫肯定是先畫線,再淡淡畫點顏色。它這個就是純岩彩研磨之後,一遍一遍往上摞着畫。」
繪畫顏料材質的不同激發了王小燕強烈的學習和創作熱情。從此,她的作品裏不光有中國畫的寫意、西方畫的寫實,還多了日本畫的裝飾性。王小燕几乎每年都會去歐洲寫生,莎士比亞故居、威尼斯水城等在她的筆下煥發出別樣的魅力。她說:「中國的畫家用中國畫,又學了日本畫,怎麼樣來表現歐洲風景?傳統中國畫的筆墨的線也用,然後岩彩也用,有我自己的風格。」
1991年,王小燕在東京舉辦了她的第一次個展。而此時距她初來日本發展僅不到三年的時間。在之後的二十多年裏,她在日本舉辦了二十多場畫展,經常出現一畫難求的場面。在經年累月地不懈探索之後,王小燕的個人風格逐漸清晰。每當她的作品展出在大眾眼前時,觀者總能從中讀出那些只屬於她的藝術積澱。
「她變了,變得更當代,變得更自我了,也就形成了自己一套獨特的藝術語言。包括她畫的山水畫,看似接近西方的風景畫,但是你再仔細深入地去感受,它又是中國畫的章法。我想這是王小燕在中國畫筆墨語言上和外來西方的繪畫形成的一種對話。」這是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劉萬鳴對王小燕的評價。
王小燕不只擅長畫山水、花鳥。她以恩師加山又造為原型,用中國畫的表現手法創作的肖像畫曾在日本畫界引起轟動,也成為自己的經典代表作之一。隨着越來越多的日本藝術愛好者喜歡王小燕的作品,很多人表示想跟她學習中國畫。於是,王小燕在日本開設了繪畫教室,取名為「燕和會」。為了讓學生們更好地了解中國藝術背後博大、深厚的文化,她還經常帶他們到中國來遊覽歷史古迹、名山大川。北京天壇就是她經常帶學生來寫生的地方之一。
2010年,王小燕離開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日本,回國定居。她多年來融匯不同文化、歷經打磨的藝術作品在國內也逐漸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人民美術出版社副總經理陳玉華認為王小燕的畫作「既有傳統中國畫的底蘊,又有日本畫的精緻。尤其是在花卉創作當中對色彩比較敏感,絢麗燦爛,形態比較靈動,讓觀者從中感受到強大的生命力。」
如今,王小燕閑暇時依然四處寫生,寄情於天地之間。在人生的這個階段,她對藝術的理解又有不同。「現在我又回到原點,我覺得還是中國傳統的繪畫好,筆墨線條用得比較多。畫畫也是一個日記。我也喜歡大自然,特別是春暖花開的時候,看看花兒,北京的紅牆,都會讓我有一種創作的慾望。畫畫是一輩子的事兒,要不斷學習,不斷地創新,不斷地進步。」
(來源:CGT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