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久慧
人命何價!曾有地盤工中暑死亡,醫生指其「內臟仿被焗熟」,家屬向僱主追討賠償,足足4年未獲實質進展。這並非單一事件,去年盛暑時,單單一個月就有至少5宗中暑猝死個案,引發全民關注!
中暑死亡賠償法例亟待完善
工業傷亡權益會指出,一直以來能循中暑死亡理由而成功申索工傷事故賠償的個案,屈指可數!原因在於現行勞工處《預防工作時中暑的風險評估》僅屬指引及建議,暑熱工作相關法例亟待完善。去年特首李家超任內首份施政報告,指示勞福局根據香港暑熱指數制訂指引,要求僱主按照訂明的準則採取預防措施,保護僱員免在工作時中暑。
勞福局雖在今年2月21日向立法會提交文件,優化《預防工作時中暑指引》,並期盼在今年夏天能推出。但是,筆者細看整份文件,仍感覺如隔靴搔癢,未見任何實質的強力執法措施,反而着重依賴僱主及僱員共同協商,根據新指引自行定出雙方都接受的防中暑工作安排,並未重視「地盤冇陰功熱死人」的基層工友苦況,實在令人非常失望!
令人不禁想起去年7月28日,孫玉菡局長在港台節目竟說「不宜將中暑列為職業病」的涼薄言論,他稱,職業病是指特定職業暴露在危害之中,而致使個別病患的發病率較一般人高,但中暑未必一定與工作有關,涉及環境因素,例如日照及空氣流通,難說戶外工作中暑風險較高云云。寥寥數句,就把地盤工人酷熱天氣搵命博,高溫中暑成工人殺手的事實,耍太極一般,卸得一乾二淨!
天文台對人命更有擔當!
幸好還有天文台這個「白武士」,從科學出發,不平則鳴!天文台表示,將在酷熱天氣警告中,增加「極端酷熱」級別,當天文台總部或者新界普遍地區的預測或實際氣溫達35度或以上,就會發出警告,讓市民提高警惕,以策安全。
天文台加設新警告是基於科學數據,在全球暖化日益嚴重的今天,香港氣溫持續上升,去年9月5日,天文台錄得最高35.3度,是1884年有紀錄以來的九月最高溫。而去年本港平均氣溫達到23.9度,亦是有紀錄以來第六溫暖的年份。
勞工處制定中的《預防工作時中暑指引》,將與天文台的暑熱指數掛鈎,現在天文台為市民着想,行多一步,勞福局卻似乎「事先並不知情」一般,孫玉菡局長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自己了解到天文台將向市民發布更多資訊,勞工處將與天文台繼續緊密溝通,利用天文台提供的更多信息,做好暑熱指數新指引。為何專責照顧勞工權益的勞福局,未能像天文台一樣,急勞工之所急?
去除港英時代的施政框架 為民謀福祉
天文台自1883年成立而來,大多棣屬專責經濟及商務的部門,直至去年政府架構重組後,才轉撥環境及生態局管理。這一變動旋即讓市民感受到天文台的改變,既能回應環境及氣候變化,亦能回應市民訴求,自主地加設「極端酷熱」警告。這就是良政善治,去除港英時代的施政框架,為民謀福祉。
若說施政框架對下級部門的行政方向毫無影響,絕對是騙人的。君不見香港電台,過往曾被稱為「英殖飛地」,還曾有個美國國籍的台長,製作了無數反中亂港的節目,與其棣屬商經局、以經濟利益為主導難道毫無關係嗎?期盼未來香港電台能撥歸文體局,更確保做好政府的宣傳工作。
又例如,受港英時期高度資本主義的遺弊影響,統計處棣屬財經事務及庫務局,世所罕見地由財金官員領導,其統計方向難免側重經濟及金融方面,局限了統計處的視角。商業類數據例如對外貿易或消費類指數,每季甚至每月統計一次;然而最重要的扶貧指數----堅尼系數卻五年才公布一次!敢問特區政府,百萬港人活在貧窮線下,為何新加坡統計局能做到每年發布一次「堅尼系數」,香港做不到?
更甚者,政府上次是在2017年6月9日公布2016年的堅尼系數,現在已經是逾5年後的2023年3月,政府為何仍未公布最新數據?須知數據更新對扶貧工作非常重要,能讓政府及時明白基層需要,確保扶貧政策落到點子上,公帑用在刀刃上!
具專屬權力的統計處應獨立既服務政府亦服務立會
事實上,社會上一直有呼聲,認為既然審計署是獨立的,統計處就更應獨立!雖然現時統計處在多個決策局及政府部門均設有統計組,但統計資料不應只供行政機關使用。眾所周知,統計處具專屬權力向市民收集數據,例如發信或上門採集個人統計資料。但立法會議員同樣需要統計數據的分析報告,來監督政府施政及提出政策建議,而現時立會議員僅能就關注的議題,委託立法會秘書處做研究報告,又因為立會秘書處資源實在有限,故此研究報告偏向簡單及小型。在現有制度下,立會議員無法委託棣屬行政機關的政府統計處,向市民收集相關數據,進行深入的大規模研究,令立會自從成立而來,未能有必要的統計及調查工具來監督政府的長遠施政方向,成為了立法會的短板,實非香港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