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公文匯網記者 郭瀚林 凱雷)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引導、支持有意願有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极參与公益慈善事業。」今年全國兩會上, 代表委員們就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積極建言獻策。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告訴記者,互聯網公益是新時代促進高質量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徑。他建議,優化對互聯網公益平台的監管,提高行業透明度,鼓勵開展大灣區框架下內地與港澳的公益合作,從而激發行業活力。
「我國慈善捐贈占GDP的比例不到0.2%,與歐美髮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互聯網捐贈的規模雖在全球範圍內較大,但在我國社會捐贈中的佔比僅為8%左右。」張頤武指出,我國互聯網公益近年來發展迅速,成為公益慈善事業的新增長點。但仍面臨「大而不強」「快而不優」等問題,廣泛存在着透明度不夠、社會信任不強等瓶頸。
「大家對公益事業的信任就是基於透明度,沒有透明度大家不信任,公益事業就無法順暢發展,這是關鍵環節。」張頤武強調,要為互聯網公益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穩定法治保障,合理確定平台責任。他建議,通過數字化手段加強各個相關部門對互聯網公益的有效監管,尤其是提高行業的財務公開透明度。此外,他提出應加強對互聯網公益平台的集中統一管理,為行業發展提供穩定預期;加大力度打擊互聯網公益行業的「害群之馬」;在各類救災協調工作中,加強政府主導,為公益平台工作提供更多便利。
「實踐中,慈善事業和商業活動不是簡單的互斥。」張頤武認為在嚴格監管的同時,也要讓互聯網公益慈善事業保持活力,給予足夠的創新空間。「慈善法修訂中要為合法商業活動留出空間,不宜『一刀切』地封殺。減弱對互聯網公開募捐平台的不合理限制,避免平台責任過重、過大,造成扼殺創新、限制行善等現象。」
張頤武還提出了一系列具體建議,包括充分發揮大平台的龍頭作用,鼓勵騰訊、阿里等頭部平台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創新推動互聯網公益行業數字化,促進行業透明機制建設;引導更多資金、技術、人才等進入互聯網公益行業,支持頭部平台聯合高校、職業學校等開設慈善公益類專業或課程,鼓勵更多優秀人才進入與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緊密相關的公益項目。他最後還特別提到,港澳地區的公益事業發展時間長、經驗豐富,應該適度放開對跨境慈善業務的限制,鼓勵在大灣區合作框架下,加強內地與港澳的公益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