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是嚴重腦科疾病,不單是香港第四大殺手,也是導致成人永久傷殘的最常見原因。每四個成年人之中,就有一位會罹患中風,是最常見的一種腦科急症疾病。特別值得留意的是,本港的中風病人有逐漸年輕化的現象。根據港大的一項研究顯示,年齡18至55歲的人口組別,其中風病發率在過去20年期間,增加超過四成,首次中風入院的人數,由2001年的1531人跳升至2021年的2028人。
約八成中風成因是由於血管栓塞:如果一條主幹腦血管出現栓塞,每分鐘便會有約二百萬個腦細胞壞死,因此時間是治療急性中風的關鍵(Time is Brain)。
香港中風基金多年來一直推廣「談笑用兵」口訣,教育公眾認識中風的徵狀。
「談」是指談話時口齒不清,表達有困難;
「笑」是指笑起來嘴歪,面部表情不對稱;
「用」是指一邊手腳突然無力或麻痺,不聽使喚;
一旦發現自己或身邊有人出現以上其中一種徵狀,便要馬上找救「兵」求醫。
「黃金三小時」的概念,是希望當病人出現「談」、「笑」、「用」的徵狀後,第一時間前往醫院接受評估和治療:因為缺血性中風病人接受静脈注射溶栓劑治療愈見廣泛,而適合的病人更可接受微創取栓手術,以獲得更佳的治療效果,愈早接受治療,效果愈理想。雖然對部分大血管栓塞中風的病人而言,其治療窗期限可以較長﹔但要獲得最好的療效,病人仍應在病發後馬上趕往醫院。
鑑於約兩成初期輕症病人的中風情況會在七十二小時內轉差,所以即使中風徵狀輕微,也不可掉以輕心,必須及早評估和適切治療。
留意「小中風」徵狀 盡早治療
「小中風」病人於三個月內罹患中風的機會可高達兩成,這是一個重要的危險訊號。由於中風病徵會於一小時內完全消失,病者到達醫院門診時大多已無徵狀,臨床檢查也找不出任何異樣。
如病人能清楚交代病情,尤其是本身有三高(即高血壓、高血糖或高膽固醇)問題,就必須緊急治理他們的「小中風」。近年臨床研究顯示,若「小中風」或輕微中風患者在病發初期接受雙血小板抑制劑治療,可有效減低中風復發的風險,增加完全康復的機會。
頭痛成因眾多 須仔細診斷 對症下藥
頭痛是中風病人的常見徵狀,如頭痛是突然新發且劇烈,有如五雷轟頂般(Thunderclap Headache),便應馬上接受腦部掃描,以確定是否出現蛛網膜下腔出血。其他可能的腦科疾病診斷,如可逆性腦血管收縮性候群(Reversible Vasoconstrictive Syndrome),則需再作深入檢查方能確診。
很多有頭暈的病人都擔心自己中風,然而頭暈的病因眾多:若是中風引起的頭暈,大多令病人感覺天旋地轉(Vertigo),同時持續的時間較長,很多時會令病者有強烈噁心、嘔吐和步履不穩等情況。頭暈較多由後腦中風引起,經詳細臨床檢查,有機會找到伴隨的視野缺損,或腦幹及小腦功能失調的徵狀,達至正確診斷。
掌握重要臨床資訊 有助準確診斷及適當治療
其他中風徵狀包括失語(Dysphasia)、失用症(Apraxia)、嗜睡或精神混亂等,則取決於腦部受影響位置及範圍,此外亦有很多中風疑似症(Stroke Mimics),最重要的是排除低血糖症,尤其是糖尿病或酗酒人士。一些比較複雜的病症,如局灶性腦癇發作後的偏癱、偏頭痛起病時的運動性先兆(Motor Aura)等,即使是經驗豐富的腦神經科專科醫生,有時亦未必能夠即時作出正確診斷。
要得到正確診斷,需要考慮病人的病史,以及是否有中風高危因素,即三高、吸煙及心房纖顫等,再加上驗血報告和腦部掃描。醫生會根據其掌握的資料,權衡各樣治療方案的利害關係,在不耽誤時間的情況下,為病人提供最適當的治理。
養和專欄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