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孟加拉,你會想到什麼?孟加拉虎?人口密度大?貧窮落後?
孟加拉同香港,相隔4小時航程,飲食、氣候、信仰、語言,都與香港天差地別。與香港的繁華富庶不同,孟加拉曾連續40餘年被列為「最不發達國家」,缺水、缺路、缺電的小村莊處處可見,沒機會接受教育的貧困人口比比皆是。
不過,在距離孟加拉首都達卡20多公里外的一個小村莊,情況有些不同。來自香港的女企業家顏寶鈴,用了9年的時間,在這裏發展飛達帽業,讓這個過去被竹林包圍、只有幾百人的落後鄉村,摘下貧困的帽子,成為一個有三四萬人的小鎮,有了商業街、住屋、孤兒院、學校⋯⋯小鎮更以這家企業的名字命名:飛達鎮。
為何當地會有這樣大的發展?大公文匯全媒體派採訪隊專程前往孟加拉首都達卡,深入工廠,探尋背後故事,為大家揭開謎底。
故事,還要從9年前說起⋯⋯
【緣起:內地人口紅利消失 帽廠尋求新生機】
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騰飛,創下一個又一個奇蹟。從福建來港定居的顏寶鈴和先生顏禧強,於1986年在淘大花園一個三四百呎的單位創立「飛達」,敏銳捕捉到發展的春風,從做貿易到踏入製造業,1992年在深圳布吉投資建立飛達帽廠,憑藉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和低廉的製造成本,把兩人小作坊一路做大做強,2000年在香港主板上市,全球唯一上市帽業製造品牌。
「上市後公司一路發展很好,但十多年前,開始出現『問題』。」提及公司遇到的發展瓶頸,飛達帽業控股有限公司副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顏寶鈴認為,首當其衝的便是人口紅利消失。以2010年後適齡勞動人口負增長為標誌,中國內地勞動力供給日益趨緊,當時人口專家預測,中國經濟增長長期享受的人口紅利從2013年開始消失。這對類似飛達帽業這樣,一開工就需要成千上萬名工人的勞動密集型工廠帶來很大挑戰。
工人流失、製造成本上升,產能無法滿足客戶需求⋯⋯急需尋找突破口的顏寶鈴不是沒試過到內地中部城市發展,但同樣遇到很難請到工人的問題。2013年,顏寶鈴留意到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於是她和譚惠珠提起,製造業要走出去才能有新商機,沒想到譚惠珠鼓勵她,「大膽一步,走出去,相信一定能成功。」
正當顏寶鈴將目光轉向海外時,恰好從一個客人處得知,他在孟加拉有間很小的工廠,有意尋求與飛達進一步的合作。從未去過孟加拉的顏寶鈴在初步了解工廠情況後,即刻飛到孟加拉考察。然而,她的行動在當時,遭到整個公司的反對。
「對孟加拉國有一點了解的人,其實都不太支持顏太到這個地方來投資。」1998年加入飛達帽業、現任物料部高級經理兼總經理助理的胡陽麗,回憶起對孟加拉的初印象,是「水澤之鄉」、自然災害頻繁、資源匱乏。「當時我們COO第一次到孟加拉工廠考察,是架着牛車進來的,根本沒有路。」
【開荒:沒水沒路缺電 榨菜梅菜腐乳配飯】
工廠所在的鄉村,距離孟加拉國首都達卡市約20多公里,不塞車時,車程約50分鐘。但孟加拉交通擁堵,從機場開車過去,往往需要一個半小時甚至更久的時間。沿途,窗外景色從城市逐漸過度到鄉野郊外,最終只剩下田間地頭、破舊鐵皮屋。
現任孟加拉飛達帽業人事及行政部總經理的Kamdukar Mahammad Ali(下稱Ali),2012年已在當地工作。他提到,那時工廠附近的村子人口不到千人,廠裏約有二百多名工人,「周圍都是竹林,除了竹林什麼都沒有。」類似的記憶,也留在了採購及外發部經理李福鳴的腦海中:第一次來看到一棟兩層半的小工廠,正對面有兩個鐵皮小賣部,「一到晚上基本沒有人的聲音,只有狐狸和狼叫,很多很多。」
不通路、被竹林包圍的矮小工廠、到晚上四周荒無人煙⋯⋯這景象並未嚇退顏寶鈴。已仔細看過相關公司資料的她,看中這家公司有出口牌照。根據當地政策,外資要在孟加拉發展,若申請一家新公司往往需要一兩年時間,但如果和這家公司合作,就能立刻大興土木、招兵買馬、擴建工廠。於是,顏寶鈴回港後決定帶領公司走出去。
何曾想,身為公司董事長的丈夫顏禧強,在聽聞顏寶鈴的決定後很反對,認為沒可能成功,公司上下也並不看好。但顏寶鈴很明白,傳統製造業面對深圳越來越高的用人成本,年輕人已不願入行,繼續熬就是「溫水煮青蛙」,只能等公司慢慢倒閉。而孟加拉這片土地,最多的就是人,「她(顏太)看到,這是我們最大的商機。」胡陽麗說,顏寶鈴很執着,最終說服公司,親自帶4個員工赴孟加拉當「開荒牛」。
從香港高檔寫字樓到孟加拉落後鄉村,面對惡劣的環境、艱苦的生活條件,當時已55歲的顏寶鈴和員工們同甘共苦,沒有水就打井,沒有路就修路,缺電就自己買發電機組發電。孟加拉飲食以咖哩為主,大家吃不慣就在吃飯時配「飛達三寶」——榨菜、腐乳、梅菜(或欖菜)。「顏太每次都陪我們一起吃,她不會自己開小灶。」當時跟顏寶鈴到孟加拉的總指導工胡紅,提起「飛達三寶」份外難忘。
為了改善員工伙食,顏寶鈴每次從香港飛孟加拉,都會帶20公斤的罐頭。若生產輔料不足,她還會幫忙從香港帶過去,每次都把自己60公斤的行李額度用滿,因而被員工稱為「運輸大隊長」。
「開荒」之初,顏寶鈴每月飛孟加拉4次。香港周六、周日是休息日,孟加拉周五、周六是休息日,她就在周五結束工作後從香港出發飛到孟加拉,之後周日從孟加拉飛回香港,無縫銜接兩地的工作,「不會浪費一分鐘。」本着要把孟加拉飛達辦成功必須身先士卒的拼勁,她打動了公司的人,慢慢地,支持她「走出去」的人越來越多。
【發展:樂善好施 打動孟加拉「電霸」伸出援手】
孟加拉飛達工廠逐漸有了起色。隨着新廠房的建設、新生產線的搭建,員工人數越來越多。顏寶鈴憶述,起初到當地深深感受到當地的貧窮:工人們每天只吃一早一晚兩頓飯,中午沒有飯吃,就坐在院子裏互相捉頭蝨,衣服也只有一套。於是顏寶鈴開始向員工派油、派米,發個人清潔用品等,還成立了一個扶貧基金,以改善員工的生活。對於女性員工,顏寶鈴也特別關懷,提供各類津貼,以幫助當地女性就業。
以前,工人們每月的工資只有48美元,進入飛達工作後,可以拿到100美元上下的月薪,翻了一倍。「這家工廠的規章制度比其他工廠好,老闆對我們很好,所以我在這裏工作。」任職質檢員的Mominul Islam說。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多的人來飛達找工作,其中不少是員工的親戚朋友。已在飛達工作6年的高級操作員Munni Khatun介紹,自己有五六個家人是飛達同事:丈夫、母親、哥哥⋯⋯
用工人手充足,按理來說,工廠應該得到很好的發展。但是,電力緊缺帶來的生產困難,成為顏寶鈴擴大生產的「攔路虎」。由於孟加拉電力供應不足,電廠經常拉閘限電,特別在夏季等用電高峰期,全國電網每日頻繁斷電。由於飛達工廠位於很偏僻的鄉下,沒有穩定的供電系統,一天可以停電十幾二十次。「只要陰雨天就會完全停電,一天有20幾個小時要用發電機。」Ali無奈感慨,「我們飽受停電的困擾。」
只有穩定供電才能保證工廠生產,但電從哪裏來?政府的電線進不來,發電機發電成本是政府電價的兩倍,如果自己拉電纜造價高達3000萬元人民幣,難度大還不一定能成事。正當顏寶鈴苦於無法解決缺電問題時,她的孟加拉合夥人提到有當地人想免費幫忙拉電纜,45天可以完成。
「如果可以幫我,當然可以!但出錢讓人拉都做不成,竟然有本地人免費幫忙拉?」顏寶鈴對丈夫說了這件事後,丈夫擔心她被騙,於是顏寶鈴就沒再跟進,直到她的合夥人突然告訴她:電纜拉好了,下星期電就開通了!
通電那天,在不能飲酒的穆斯林國家孟加拉,飛達的人們以可樂代酒,開心得不得了。45天,24小時開工,從20多公里外免費拉電纜,收費又和政府電價一致,圖什麼呢?顏寶鈴很想知道這個「神秘人」為何願意幫助自己,幾經輾轉牽線,終於在大半年後見到了對方,一位36歲的當地企業老闆。
原來,這位老闆在當地媒體上看到顏寶鈴在訪問中提及電力支持很差,令生產用的電腦板被燒毀,影響生產。而他也通過其他報道了解到,顏寶鈴的公司在當地並不只是賺到錢就走,而是對當地人很好,送福袋食品及生活用品,關心貧民,又建立孤兒院,令他很感動,覺得一個女人來那麼落後的地方辛苦建廠,還做很多民生工作,很不容易,所以決定伸出援手。
「他說,從我身上學到很多,又很多謝我照顧他們的人。」顏寶鈴說,那時她才知道,這個老闆的家族,是全孟加拉的「電霸」。他幫忙拉的電纜,光是成本就超過3000萬元,遠遠高於自己這些年在當地派油派米用的錢。「我深深體會到,施比受更有福,這不是平時做生意,這是無價的。」顏寶鈴說,孟加拉人的人情味也很重,他們也很懂得感恩。
【培訓:生產技術落地 組團赴內地學習】
赴孟加拉發展之初,顏寶鈴就為自己訂立了三個「兩年」目標:第一個「兩年」擴大產量,從一個月生產幾萬件到生產一百萬件;第二個「兩年」培訓當地管理人員,將生產技術轉移落地;第三個「兩年」就是開花結果,自己只需要負責視察生產的工作。第一個目標提前完成後,顏寶鈴便開始了在當地培育技術人才的工作。
「開始的時候,工人忘性大,這小時教會了,下一小時不去看,又貨不對版,所以時時刻刻都要不停跟進。」高級廠長李秀珍2014年以技術指導工身份來孟加拉,與總指導工胡紅等幾位極有經驗的同事一起,協助孟加拉廠提升產品品質、提高生產效率。隨着熟手工人越來越多,產品質量、數量都有大幅提升後,孟加拉廠負責的不再只是簡單的加工、生產,複雜、難度大的生產也逐漸轉移到這裏落地。「到目前為止,公司95%以上的訂單,基本全部在孟加拉生產。」常駐孟加拉的生產部廠長朱重輝說。
對於表現好的員工,除了升職、加薪、發放花紅,公司還選拔人才送到內地、香港學習先進技術。生產部經理Mohon Chandra Sarker和Nipa Mahmud就曾於2015年及2016年先後赴深圳參與培訓。兩人在深圳廠房學習了生產實際操作、如何提升工作效率、時間管理等。「我們看到中國員工的工作方式,將在培訓時學到的知識帶回孟加拉工廠,與大家分享。同事們提高了工作效率,增長了產量。」Nipa說,培訓的費用全部由公司承擔,他們將從中國學習到的技術帶到孟加拉,帶動了當地技術升級,「為了工廠我們盡力工作,因此工廠也發展迅速。」
這樣良性地互動,讓來自不同國家的員工很快熟絡了起來。「剛來的時候還需要翻譯,經過這麼多年的磨合,現在不需要翻譯了,我們在學他們的話,他們在學我們的話。」朱重輝和部門員工的交流,中文、英文、孟加拉語夾雜,大家早已有了十足的默契。
【建設:帶動周邊發展 百人村變萬人鎮】
「隨着工廠員工不斷增加,帶動了這個區域的人口增長。也因為工廠的帶動,這裏有了市集、有了社區。」人事及行政部副經理Zakir Hossain說。每當飛達帽業招聘員工,大門外就會人滿為患,全是手拿身份文件的應聘者,男男女女,駐足門外,期待成為工廠的一員。
入職9年的Mohon Chandra Sarker可謂一路見證了孟加拉飛達帽廠的發展。9年時間,他親眼見證這裏每天的變化,從沒有電、沒有道路、沒有市場,到今時今日有了孤兒院、有了市場、有了道路、甚至有了學校。生產部高级经理胡善軍介紹,目前由飛達帽業管理的孤兒院有幾十個小孩,其中有不少從很小就已經被孤兒院收留,「顏太給了他們一個溫暖的家。」他們得以有一個好的成長環境,學習和讀書,「孩子們很可愛,每次看到顏太就會老遠從草地跑過去,叫顏太『媽媽』。」
「她(顏寶鈴)為這個區域做了很多,創造了一個美麗的環境。」Mohon Chandra Sarker說。
「從這放眼望去,每家每戶都有我的工人。」顏寶鈴站在工廠天台向外望去。9年前,工廠被竹林包圍,人煙稀少。而今,這裏多了很多平房小樓,家家戶戶都有人掛着飛達帽業的員工證。每次來孟加拉,她都會抽空去員工家裏,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也會品嚐員工的食物。Ali提到讓他難忘的事,「顏寶鈴女士和當地人同吃,吃在一起,所以他們很感動很鼓舞,覺得顏女士像他們的母親。」
經過九年的發展,飛達帽業在孟加拉有了近萬名員工。工廠所在的村,從只有幾百人的小村莊,發展壯大到有了三四萬人,更被當地政府命名為「飛達鎮」。三年前曾來訪的香港駐曼谷經濟貿易辦事處處長李湘原在今年9月再次來到「飛達鎮」,深深感受到了當地的變化——沿途不再只是安靜的只能見到牛羊的農田,而是有了零售、市場,甚至夜晚有了夜市商戶,大家圍在一起看電視。「香港人在這些地方很努力地打拼,也為社會做了好多事務。」
「習近平主席說的『民心相通、文化共融,共建命運共同體』,我們一直用這個理念來管理工廠,去到哪,都要『以人為本,以善行善』。」顏寶鈴笑言,在整個孟加拉,飛達鎮都屬於幸福指數較高的地方,「大家一起,共同富裕。」
【疫情:停工照發薪 與員工客戶共渡時艱】
正當公司發展蒸蒸日上,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席捲全球,全世界按下暫停鍵,飛達也不例外。物流受阻,原材料、成品進出口成問題,下單未生產的取消,已製作的無法出貨,出貨的收不到錢⋯⋯像是多米諾骨牌,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都「掉鏈子」。為了讓各自的企業活下去,很多公司都在向上下游「追錢」,以填補資金缺口。然而,顏寶鈴卻沒有這樣做。
「我的客戶不多,但任何一個客戶『執笠』(倒閉),我都會受到很大影響,訂製的材料變成廢物,損失更大。所以我在公司開會,要求一定要做到:五大客戶,一個都不可以出事!」顏寶鈴很清楚,在這個時候,最重要是大家共渡時艱,所以她沒有向客人「追錢」,反而跟客戶說,「有什麼需要我們會支持。」
收不到款,員工發薪水怎麼辦?2020年4月、5月孟加拉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工廠更是停工停產了兩個月。拿不到工資,員工在疫情這麼艱難的時候,如何養家糊口?顏寶鈴咬牙,向銀行借貸,在停工零訂單的那兩個月,每月仍向員工支付工資,一個月就需要發放約2500萬元港幣的人工。餘下的錢,她用於幫扶有需要的客戶,「當時大家都需要錢,沒有資金支持,一定倒閉。」
「因為疫情,很多同事不敢來孟加拉,但顏太帶頭到這邊常駐。」朱重輝提到顏寶鈴2020年冒着疫情、在沒有直航的情況下轉機十幾個小時到孟加拉的經歷時,紅了眼眶,「她有一次也感染了,我們感覺到她已經在顫抖,但還在堅持,當場我們都哭了,被她的精神感動。」
所幸,在挺過疫情最嚴重的一段時間後,飛達迅速應變調整,推行了嚴格的防疫措施。加上飛達鎮大部分居民都是工廠員工,大家都非常配合防疫。「疫情下很多工廠接不到訂單都倒閉了,我們雖然停業,但每個月發工資。」Ali和Munni Khatun回憶起那段歲月,言語中充滿感激,「公司給我們防疫物資、防疫用品,員工每天免費做新冠檢測,所以大家都很高興。」因此,復工復產後,員工更加努力地工作。
到了當年八九月份,生意回來了,令顏寶鈴感動的是,有客戶跟她說,「每張單,飛達優先。」因為客戶們也感謝顏寶鈴在最艱難的時候沒有「落井下石」催收款,反而主動提供支持讓他們免於倒閉。「那之後這些客戶的訂單,一直都是我們的,飛達不做,才給第二家,訂單排到年底,所以我們的生產一直供不應求。」顏寶鈴感慨,大家共同經歷了很不平凡的過程,有些客戶更把飛達當作「一家人」,而不是簡單的供貨商。
「我們要做有擔當的公司,盡到自己的社會責任,特別是面對難關的關鍵時刻,不能自私,要『抱團發展』才能走出艱難的境地,出去贏了,就是彩虹。」顏寶鈴說。
【誠信:港商名聲在外 用事實說好香港故事】
「孟加拉人一提起香港人,就覺得港人來投資很好,因為香港的投資者很重視誠信。」香港駐曼谷經濟貿易辦事處處長李湘原認為,以顏寶鈴等為代表的港商,在外有三個優勢,排在第一的就是誠信、跟規則,「這些令當地人很放心跟香港人做生意。」
除了以誠為本,在李湘原看來,港商還有兩個值得稱道的優勢,那就是去到任何一個地方,都能和當地人打成一片,願意同社區走到一起,以及毫不吝嗇地培訓本地人員,提升當地人技術能力。「幫助當地人有更好的經歷和能力改善生活,亦不斷做善事幫助當地建設社區,令整個社區可以一路變化一路進步,這對孟加拉國這種處於發展初期的經濟體有很大幫助。」李湘原說。
中國駐孟加拉大使李極明也認同這一說法。「他們(港企)比較規範,在本地市場口碑很不錯。他們對勞工權益、社會責任做的都比較好,所以孟加拉政府對香港企業的評價比較高。」李極明提到,最早來孟加拉發展的港企已經有將近20年的歷史,在「一帶一路」政策提出後,又來了一些類似飛達這樣的企業,把先進的管理理念、技術和裝備、市場渠道帶到當地,製造就業機會,帶動當地紡織、成衣製造產業的發展。「來自香港的企業,對孟加拉本地的紡織服裝業,起到提升檔次的作用。」
「說好香港故事這件事,最有效的不是只靠我們的嘴巴,而是靠接觸過我們、和我們合作過的人,靠他們向他們的朋友、親戚,講述什麼是香港。」飛達鎮的變化李湘源看在眼裏,而孟加拉還有很多這樣的港企在帶動當地經濟與民生發展,讓當地人脫貧致富,「他們講的香港故事,就是最完整,最有說服力的香港故事。」
【政策:「一帶一路」讓飛達有了「第二春」】
「我自己本身的幾個發展,都是跟着國家的大政策。深圳工廠最高峰時有5000人,到現在孟加拉工廠有8500人,去到明年一月第四期開工,總共會有12000個工人,不走出來,怎麼發展呢?」從改革開放,到「一帶一路」,顏寶鈴深知,營商環境、政策對製造業非常重要,企業要發展、要走出去,一定要有國家的大政策支持,這樣才能安全、可靠、有信心。「如果9年前,我沒有響應習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走出來,今時今日飛達可能已經結業了。」對顏寶鈴來說,孟加拉是她事業的第二春,更是她人生的第三個故鄉。
從9年前矮小破舊的兩層半小工廠,到2019年竣工的新工廠大廈,飛達在孟加拉飛速發展。「到今年,三年不到,所有車間已經開起來,又是不夠用。」胡陽麗介紹,飛達現在規劃的第四期工廠,200台設備投用後,日產量預計能達到5萬至6萬件,「這是非常大的飛躍。」對朱重輝來說,飛達即將新開5000人的分廠,對所有人都是鼓舞,「我們要跟顏太的腳步繼續努力奮鬥。」
孟加拉作為南亞第一個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政府間合作協議的國家,整個社會對「一帶一路」理念非常接受,對合作也很積極。中國駐孟加拉大使李極明提到,飛達鎮不是一個個別現象,像這樣的港資、中企,在孟加拉已經形成一定的社會影響,起到示範帶動效應。「在這些企業身上,孟加拉也感受到中國近年的發展,以及中國發展帶給人民的福祉。講好中國故事,他們是實實在在的例子。」而在孟加拉搞「一帶一路」建設的大型國企,更是投入巨大,也展示了基建方面的中國速度。
孟加拉的鐵路建設、輕軌及新機場,大部分由中資企業承建。「我2011年來孟加拉的時候,交通比較堵塞,能源也緊缺。隨着『一帶一路』的建設,孟加拉交通有所改善,能源建設也越來越豐富。」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外派孟加拉的員工任旺見證了孟加拉近些年的發展。帕德瑪大橋、達卡-吉大港高速公路等「一帶一路」基建項目在今年陸續啟用,幫助孟加拉優化公路網和交通樞紐,進入發展快車道。
「我希望有更多的年青人可以走出國際,來孟加拉其實是個很好的機會,因為『一帶一路』帶了很多事物過來,不只是製衣,還有各行各業。所以如果青年想過來,是有很多機會的。」華南集團服裝組市場部經理姚素娟從香港來孟加拉已有8年,從最初的不習慣,到現在已融入當地生活,「這裏很好,有很適合我們的生活和工作。」
李湘源也很希望鼓勵多些香港的年青人來孟加拉發展,他更與很多香港廠商談過,可以提供一些實習機會給香港的年青人,讓他們來孟加拉體驗一下這裏的生活。
「南亞這個地方,是非常有前景的一片熱土,特別是孟加拉,政局相對比較穩定,與我們的政治關係非常好,本地政府、員工也給我們創造了一個好的人文環境和商業環境。」李極明同樣歡迎更多的香港人跟隨「一帶一路」到孟加拉闖一闖,「希望香港年青人把眼光放遠一些,看看孟加拉,這個地方是有機會的。」
「如果讓我對自己說一句話,我會說,『顏寶鈴你很幸福,你應該很感恩』。」顏寶鈴感恩社會、同事和家庭對自己的支持,讓她能無後顧之憂地「做我所愛、愛我所做」。對於將來,顏寶鈴希望用自己的力量,為香港、為國家力所能及地多做貢獻,「這是我的使命,也是我的目標。」
■ 大公文匯全媒體特派孟加拉採訪團:蘇婷、梁濤、任青、Sum、芮雯、沐晚
■ 撰 文: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蘇婷
■ 視頻拍攝: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任青、Sum、蘇婷、芮雯、鄔茜
■ 視頻製作: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Sum、Yan、鄔茜、蘇婷
【「絲路盛放洋紫荊」系列專題】
大公文匯全媒體將持續關注「一帶一路」上的香港人,並將跟隨他們的腳步採訪報道,為讀者展示一幅幅香港人用獅子山精神在絲路打拚的美好畫卷。請繼續留意我們的大型系列專題報道「絲路盛放洋紫荊」。